摘 要:托倫斯首先提出比較成本學,之后由李嘉圖系統創建起來,比較成本學說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20世紀中期以后,比較成本學說又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長久以來,該理論一直受人稱頌,不斷充實修正,奉為經典。但在國際經濟現實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的收入差距卻日益拉大,為此,很有必要對比較成本學說的演變進行回顧、梳理和分析,進而從其變化的軌跡中找出解答問題的答案。
關鍵詞:比較成本學說;演變;發展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001-02
一、比較成本學說的演變及分析
(一)李嘉圖的古典貿易理論及局限性
雖然比較成本說是由托倫斯最早提出的,但李嘉圖最先注意到比較成本的重大意義并對之加以論證。李嘉圖認為,當兩個國家、兩種商品的生產成本存在比較差異時,只要兩國分工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商品,那么,兩種商品的產量都將會增加,各國都能通過交換得到比較利益。當我們將上述結論進一步推廣到三個國家、三種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活動進行驗證,發現它仍然適用,這就證明比較成本說的基本原理是科學的。
李嘉圖對國際貿易學說的巨大貢獻是重視比較成本差異并以此創立比較成本學說。這一學說糾正了以往學者認為自由貿易的利益只存在于一切商品成本均低的國家的偏見,這為解釋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產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在理論分析中,由于李嘉圖采用了與斯密的絕對成本說相似的勞動單因素模型,假設資本和勞動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的前提下,以活勞動耗費多少來區別成本差異以及所用的隱含假定背離現實,使得李嘉圖的理論在解釋現實中的國際貿易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隨著科技進步對當代國際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大,這種局限性也日漸突出起來。
(二)走向成熟的赫克謝爾-俄林-薩謬爾森模式
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出版了《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它以生產要素自然稟賦為理論基礎,探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更深一層原因,論證了國際分工的好處和自由貿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事實上是師承赫克謝爾,故又被稱為“赫克謝爾-俄林定理”。薩謬爾森和斯托爾拍發表了《實際工資和保護主義》一文,用數學方法論證了由俄林提出的自由貿易引起的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為此,國際貿易界有時又將俄林的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稱之為“赫克謝爾-俄林-薩謬爾森模式”。可將俄林的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描述為:生產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比例,而不同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相對來說是不同的,各國在生產那些能較密集利用其較充裕生產要素的商品時,必然會有比較利益產生。故每個國家最終會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產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換取那些需要較密集使用生產要素的商品。
(三)“里昂惕夫之謎”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挑戰
從李嘉圖的古典貿易理論到俄林的新古典貿易理論,分析方法的基礎皆為成本比較,對成本差異的分析則從單一要素擴展到多個要素,同時對貿易原因和貿易格局的解釋也逐步深入。但隨著國際貿易領域的擴大和對貿易理論研究的深入,特別是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貿易現實情況時,人們愈發感到傳統貿易理論的重大缺陷,主要表現在:第一,某些理論假定與國際貿易實際不符,諸如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充分流動,而在區域間或國家間不能流動;國際商品貿易自由化,不存在運輸成本、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等。上述種種理論假定,顯然與國際貿易現實相去甚遠,而在這些假定條件下推導出的理論必然難以解釋國際貿易中不斷出現的新變化,特別是對戰后大量出現的跨國公司貿易現象更是解釋乏力。第二,分析方法基本為靜態分析,表現為假定各國資源稟賦不變;假定生產技術不變,如古典模式中以各國勞動生產率不變為隱含前提,在要素稟賦論中則認為商品生產的要素配置比例不變。
(四)開辟了新領域的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群
對“里昂惕夫之謎”的爭論和研究,導致了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群的萌發。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群的顯著特點是:注重技術這一生產要素在決定比較成本上的重要性,揭示出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對自然稟賦限制的突破,將使國際貿易格局受自然稟賦的約束日益減少。同時,又強調各國貿易比較利益具有可變性。
西方國際經濟學家將戰后貿易理論的新發展歸納為兩個相互平行又相互補充的理論支流:一是新要素貿易理論,二是新技術貿易理論。新要素貿易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商品的比較優勢時,剔除傳統貿易理論中提出的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要素之外,還有其他要素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戰后貿易理論中新要素的分析,主要是提出了“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規模經濟及管理等新的要素對貿易比較成本的影響,并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理論分支。新技術貿易理論則以特質商品(指吸收了技術革新成果的新產品及容易產生差別的商品)為對象,研究這些特質商品貿易優勢在國家之間的動態轉移,考察壟斷性競爭(如技術壟斷)等因素對國家貿易的影響,從而產生了“技術差距論” 和原料產品貿易周期說,等等。
此外,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比較利益研究的動態化。戰后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則以生產技術的變動為出發點,注重研究與經濟發展相伴隨的比較利益結構的動態變化,并注意研究策略和貿易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對建立動態比較利益的作用。
二、比較成本學說的積極因素
通過分析我們已經知道,比較成本學說包含了一個顯而易見的比較利益:在商品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社會里,以各個國家和地區在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方面客觀存在的比較差異為前提,并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商品生產和交換,從而使有關國家和地區節約本國社會勞動。這一原則是當今各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指導,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首先,能在現有的自然、經濟和技術條件下提高勞動生產率。馬克思說:“我們所理解的勞動生產力,是指使用一定量勞動具有較大的效率,而不是指使用的勞動量的任何變化。”這意味著單位時間內,它的實踐意義與馬克思的論述是相符的。其次,能夠有效、經濟地分配勞動和利用自然條件,形成生產力的合理布局。李嘉圖認為,不僅要在劣勢中進行比較,利用相對優勢進行生產,而且在優勢中進行比較,擇其更優者生產。因此,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要求人們在生產中利用相對優勢,使生產力得到合理布局,從而增加其效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比較成本學說包含著比較利益原則,包含著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合理因素。從這一點出發,它既適用于發達國家,也適用于發展中國家;既適用于資本主義國家,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發達國家可以利用比較成本學說取得其國內不能得到的超額利潤,發展中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利用這一學說,發揮自己相對有利的條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增強經濟力量,爭取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
三、“比較成本學說”的現實意義
“比較成本學說”給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打開了新境界。但是透過繁華,“比較成本學說”的缺陷也映入眼簾。首先,一味強調生產領域中低成本戰略的運用而忽視國際商品流通領域里正常利潤的索取,造成了商品國際增值鏈國內部分的比重縮小,最終形成了對我國勞動者長期生活水平上的國際剝削,這與國際貿易所追求的社會福利的增進相背離。第二,機械的堅持惡性低價占領國際生產的策略,也造就了我國外貿出口中量增價減惡性循環,形成了低端出口產品數量不斷增加而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貧困化增長。第三,由于發達國家衡量市場占有率的指標更為偏重數量而不偏重金額,數量擴張型的出口增長模式又造成了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惡化,貿易爭端及貿易摩擦不斷。之所以造就這樣的局面,并不能怪罪于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本身,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加選擇的照搬照抄形成了“合成謬誤”。根據比較成本學說,紡織、服裝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行為當之無愧,但各地企業全部不約而同的選擇此類產品出口,在供給一味增加而世界需求沒有同步放大的情況下,最終只能低價競銷。第二,在我國并沒有體現出創新性的動態比較成本學說所倡導的應根據一國主導產業的變化逐漸更新出口產業的主張。第三,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著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實際比較優勢與現實比較優勢的背離。在我國,因低價而遭受日益嚴重國際剝削成為弱勢的一線生產者群體,他們無任何討價還價的能力。而企業主或者中間性的貿易公司能直接面向國際市場卻仍可通過壓低價格增加貿易量的辦法來轉嫁貿易條件惡化的后果,對他們來說總利潤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于是就是去了改進貿易條件的動力,于是產生了比較優勢轉換失靈。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2] 郭波,王曉霞.對西方自由貿易理論演變的思考[J].工商管理學院,2000,(2).
[3] 應谷聲.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合理內核[J].湖北財經學院學報,2001,(8).
[4] 曾國良.從比較利益學說到競爭優勢[J].理論與改革,2004,(2).
[5]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144.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