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了“?;丶铱纯础比敕ǖ囊饬x以及“常回家看看”落實難的原因,揭示了“?;丶铱纯础钡膶嵸|是突出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就如何建立“?;丶铱纯础北U蠙C制、加強老年人精神贍養制度建設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丶铱纯础保焕夏耆藱嘁姹U戏?;老年人;精神贍養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300-0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口轉變,城鎮化、老齡化、少子化不斷推進,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人口流動常態化、子女就業異地化、老年人口高齡化,空巢家庭數量劇增,昔日子女“承歡膝下”的大家庭不復再現,老年人口對精神贍養的需求日益增長。
鑒于上述情況,2012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加了“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边@一條款被社會上稱為“?;丶铱纯础薄?/p>
一、“常回家看看”入法意義重大但落實困難
199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一曲《常回家看看》轟動神州大地,引起全社會對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關注。13年后,作為政府對人民呼聲的回應,“?;丶铱纯础闭竭M入法律,第一次將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納入法制管理。它體現了我國民主法治的進步,體現了政府對民生的關注,體現了政府對占總人口13%的老年人的關愛,同時它也強調了家庭養老的主體作用,為治理故意忽視老年人精神贍養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為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帶來了福音。但是,由于受到經濟、社會、交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常回家看看”并未因為入法而變得容易。落實難仍然困擾著這一美好愿望的實現。
(一) 經濟條件制約著“?;丶铱纯础?/p>
根據“六普”資料,我國有2.6億多流動人口,絕大多數工資水平不高。根據原國家人口計生委的調查,2011年,流動人口中雇員的月均收入為2 535元,為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均收入的72.8%,為在崗職工月均收入的71.7%。超過80%的流動人口雇員的月均收入低于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均收入[1]55。而“回家看看”不僅僅是路費問題,久別還鄉,探望親朋好友,也是一筆不菲的開銷,① 加上孝敬老人的錢,回家一趟,可能2—3月的工資就沒有了。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回家看望父母,而是一筆巨大的花銷讓他們回歸“理性”。
(二) 工作壓力制約著“?;丶铱纯础?/p>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市場成為調節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而作為市場基本特征的競爭,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努力工作,提高素質,提升業績。壓力大、節奏快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標簽。要想“回家看看”,就要放下工作;要想“?;丶铱纯础保鸵俺3!狈畔鹿ぷ鳌τ诩以谶h方的子女來說,巨大的時間成本制約著“?;丶铱纯础薄S袝r即使和父母在同一個城市,要“?!被丶铱纯匆膊蝗菀鬃龅?。
(三) 制度缺位制約著“常回家看看”
我國進入老齡社會的時間短,很多制度還不適應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如“帶薪假期”和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報銷制度。《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規定,“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對于距離父母較遠、工作不到10年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或許只能利用年休假回家1次,不可能“?;丶铱纯础薄,F實生活中,加班加點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落實“帶薪年休假”方面都存在困難,“?;丶铱纯础笔聦嵣贤谴汗澔颉笆弧遍L假回家看看。
對于想接父母到城鎮小住的人來說,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報銷是一個大障礙。即使在省內,異地就醫報銷的比例也不一樣。例如,持“新農合”到大城市看病,報銷比例會大打折扣。這雖然對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有一定作用,但是對希望接父母到身邊生活居住的人來說則是一個嚴重的障礙。
(四) 法律缺陷制約著“?;丶铱纯础?/p>
“?;丶铱纯础北M管寫入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僅有原則性規定,對于 “常”的標準是什么,“看”內容是什么,未有明確界定,而且對于未履行此項責任的應該怎么處罰也未作出規定。因此,這一條款對子女是否看望老人并未有約束性。
(五) 交通問題制約著“?;丶铱纯础?/p>
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等主要的人口聚集中心,對于其中來自黑龍江、新疆、云南等邊境省區的流動人口,要“回家看看”面臨三大困難:(1)路費高。從廣州到哈爾濱和烏魯木齊,從北京到云南,以坐普通火車(不含動車和高鐵)為例,單程硬座車費都在300元以上,硬臥則在600元左右。其他交通方式則更貴。(2)票難買。春節、“十一”等長假是“回家看看”的好時間,但“一票難求”的現象十分突出。(3)車難坐。以鐵路交通為例,在節假日,很多人買不到座位,在車上站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幾十個小時都有可能,異常辛苦。
(六)房價物價制約著“常回家看看”
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鎮房價和房租也一路攀升。調查顯示,“80后”流動人口在流入地購房的僅有6.2%,在市區租房的有22.5%存在租金支付困難[1]32。因此,對于多數流動人口來說,沒有能力通過購房或租房把父母接到城里同住。另外,由于城市物價高,生活成本遠高于農村,也阻礙了老年人進城跟子女共同生活。
二、“?;丶铱纯础钡膶嵸|是突出老年人精神贍養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由低到高的不同層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除生理需求外,其余都屬于精神需求的范疇。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不成問題。然而,逐步遠離社會生活的心理落差使得老年人常感孤獨、寂寞;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疾病和對死亡的恐懼更是常常困擾著他們。因此,子女的照料、陪伴、呵護是滿足老年人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的一劑良藥。很多研究表明,家庭關系和睦的老人無論生理還是心里都更加健康。因此,“?;丶铱纯础庇兄跐M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其實質是突出對老年人進行精神贍養。
但是,作為社會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同時,作為生物人,其需求又是持續的、不間斷的、隨時隨地的。為人父母時,對子女的感情投入是百分之百的,但子女對父母的感情投入卻是不對等的,而且大部分是缺失的。對老年人來說,這雖然不公平,但它是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現象:子女長大便要離開父母,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正受到經濟社會變革的巨大挑戰。因此,在強調家庭對老年進行精神贍養的基礎上,應建立政府參與、制度保障、社會支撐、“家庭整合”等多元的老年人精神慰藉模式。
三、國內外解決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探索
國內外在老年人精神贍養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不少有益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這些做法歸納起來主要有4個方面。
(一) 子女照撫
日本比較重視家庭的養老責任,因此,有一定比例的子女與父母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在居住模式上體現為“兩代居”,具體有三種類型:一是共同生活居??;二是各自獨立生活,但住房緊鄰,有共同生活區;三是各自獨立生活,居住上為近鄰,即“一碗湯距離”,意思是送一碗湯剛好不涼的距離,以方便子女照顧。
臺灣組織了“異地盡孝”活動,也稱為“人力時間銀行”。即異地生活的子女在當地照料其他老人,而其父母能獲得本地志愿者同等時間的照料。這種“遠程家庭整合式撫慰”實踐表明,這是一種較好的權宜之計。
(二) 社會和社區的支持
在養老社會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制度保障和政府買單等方式,推動社會和社區開展援助,對于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日益重要。澳大利亞針對居住在養老機構的孤獨老人,開展了“訪問者主題活動”,即志愿者定期上門看望、陪伴老年人,和老年人建立友誼,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
我國近年來也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定期走訪”、“愛心門鈴”等。哈爾濱市開展了定期走訪空巢老人活動。據道外區東萊社區居委會主任介紹,不僅居委會干部每月定時去看望空巢老人,小區的每棟樓還選出一名樓長(熱情、有愛心的中年女性),每天或隔天去空巢老人家里,幫助老人打理生活或陪老人聊聊天。成都市給空巢老人安裝了“愛心門鈴”,通過關愛“空巢老人”的救助服務體系為老人們提供幫助。
在城鎮社區,有群眾自發形成的各種體育鍛煉、文化娛樂活動,而且有人組織、教學,完全是公益性質,適合所有身體條件許可的老年人參加。
(三) 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融入社會是老年人保持積極生活態度的重要途徑,許多老年人退休而不退出。在澳大利亞,老人們喜歡學習太極拳、瑜伽,或參加其他適宜的鍛煉、休閑項目。社會也提供積極支持,例如,對于獨立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會有專人定期接他們出去鍛煉、休閑。一些旅行社還專門組織老年人外出旅游。
我國目前設立了一些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滿足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需求。據《新晚報》報道,哈爾濱市老年大學開辦了烹飪、茶藝、攝影、音樂、舞蹈、養生、保健按摩等專業供老年人學習。 2013年 8月末秋季招生,一周就報了4 800多名[2]。
很多老年人還積極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澳大利亞有很多老年志愿者,尤其是老年婦女在為老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的老年志愿者隊伍也在日益壯大。2012年,哈爾濱市道外區注冊的老年志愿者已達上千人。
另外,不少已退休的技術管理人才,在身體健康狀況允許的條件下,又應聘到工廠、企業,繼續從事生產性活動,在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使個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幸福指數得到提高。
(四)IT技術助力
日本企業研發了“老人話語伴侶”機器人,機器人事先輸入了老年人的有關信息,能和老年人聊天、講故事、唱老年人喜歡的歌曲,使老年人擺脫寂寞。有些公司還嘗試用遠程設備,如攝像機、監督煤電水使用情況的傳感器等,能使子女觀察或了解到老年人的活動情況,及時和老年人溝通[3]。另外,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會使用電腦上網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通過視頻聊天,子女能更經常地、更好地與父母溝通。
四、建立“?;丶铱纯础北U蠙C制,加強老年人精神贍養制度建設的對策
子女的精神慰藉在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俺;丶铱纯础比敕樽优訌妼夏耆说木褓狆B進行了道德之外法治層面的約束,其意義是積極的。但“?;丶铱纯础辈皇亲优畟€人努力就能實現的,而且其精神慰藉作用也是有限的。要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深化,建立健全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相關制度措施顯得必要而緊迫。其中,重要的制度措施在條件成熟時,還應通過人大立法上升為國家意志。
(一) 建立“常回家看看”保障機制
“?;丶铱纯础笨梢允请p向的。不僅子女可以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也可以跟隨子女生活居住。因此,制定政策時視野也應該更寬一些。(1)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激勵企業實施帶薪休假制度。(2)鼓勵老人到子女處探望或生活居住。對于子女不能“回家看看”而父母身體又健康的,應鼓勵父母到子女處探望,子女單位可按子女探親待遇給予其父母補貼或報銷,政府按人頭給予單位補貼或稅收優惠。對于非交通高峰時期出行的老年人,交通部門可按年齡給予不同的優惠。對于貧困家庭老人短期探望子女的,可由老年人所在地或子女所在地政府給予一定的交通及生活補貼,財政困難地區由中央轉移支付等方式給予幫助。對于超過6個月者,由子女所在單位給予一定生活補貼,國家進行相應的稅收優惠。子女所在地政府給予老人“同城待遇”。(3)完善醫保異地就醫報銷政策。對于跟隨子女異地生活的老人,享受當地同類醫保的政策,消除跨省、區的影響。
(二)建立城鎮“兩代居”優惠制度和子女“異地贍養”制度
城鎮“兩代居”優惠制度包含兩層意思:(1)對住宅開發商的優惠。政府應將建設適宜父母子女共同或就進生活的“兩代居”住宅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制定相關制度,將“兩代居”住宅納入新建小區規劃,規定新建小區必須配套建立一定數量的“兩代居”住宅,并視開發商完成情況進行稅收優惠或懲罰性征稅。(2)對于購買“兩代居”住宅者進行補貼,吸引更多的子女與父母共同或就近居住。
建立子女“異地贍養/遠程家庭整合式撫慰”制度。依托志愿者服務體系,將子女異地為老服務的信息上傳到志愿者管理服務中心,中心將信息反饋到其父母所在地,并由當地安排志愿者前往照料,實現子女異地養老。
(三) 為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便利條件
日本按照每1 000人規劃文化娛樂設施。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尚不夠發達,而且城鄉、地區差距巨大,目前還無法達到日本的水平,但也要因地制宜地創造條件促進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使其生活有所寄托。(1)繁榮社區文化。鼓勵社區文體愛好者組織開展適宜老年人參與的文體項目,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文體比賽,激發老年人的參與熱情。開辦好社區老年活動室,集圖書借閱、棋牌、書畫、休閑娛樂等活動等于一體。農村社區應以自然村屯為單位開展活動。(2)辦好老年大學學校。老有所教是老有所學的重要支撐條件。在條件落后的農村社區,可通過地方電視頻道,或下鄉播放有關視頻、贈送圖書等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生活。(3)組織老年志愿者隊伍。對老年志愿者進行注冊、培訓,根據老年人的意愿和身體條件,開展老年照料、陪聊,嬰幼兒托管及其他社區活動,使老年人在社會參與中獲得滿足。完善志愿者激勵制度,尤其要重視引導農村身體健康的中、低齡老人,積極參與老年志愿者隊伍,既補充農村巨大的老年照料資源缺口,也為老年人老有所為創造便利條件。(4)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市場。打造專門的老年人力資源平臺,搜集、整理相關供求信息,為有知識、有技能的退休老人重返社會創造條件。
(四) 加大社區支持力度
社區支持具有即時、就近、便利的特點,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加強:(1)建立樓長制度。根據空巢老人的數量,每棟樓選出1—2名樓長,定期上門探望,在陪聊、購物、家務料理等方面給予幫助。(2)社區定期上門訪問制度。社區工作人員定期看望高齡、身體不便的空巢老人。(3)志愿者“一對一”幫扶制度。鼓勵社區志愿者與同一社區的空巢老人建立聯系,開展就近幫扶。(4)愛心門鈴制度。為空巢老人安裝愛心門鈴,依托完善的服務體系,為老年人開展服務。
(五)加強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科技支撐
(1)加強網絡養老院建設力度。依托老年服務管理網絡平臺、老年一鍵通手機、老齡服務機構,建設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增加陪聊等項目,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2)加強“老人話語伴侶”機器人的研發。研發具有聊天、講故事、唱歌、下棋、跳舞、做游戲、提醒老人吃藥及外出活動等功能的智能機器人,消解老年人獨居的寂寞,提高其生活質量。(3)加強老年遠程看護用品的研發。研發具有自動識別老人摔倒、活動異常的攝像頭,并自動發送緊急郵件給老人的子女或相應的老齡服務管理機構。(4)為安裝寬帶的空巢老人提供優惠,以方便他們通過網絡與子女聯系。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R].中國人口出版社,2013.
[2] 李玥.老年大學養生烹飪班最火[N].新晚報,2013-08-30(A10).
[3] 彭迪.節后子女返城,誰來關愛空巢老人?[J].社會與公益,2012,(3).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