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有知識產權的相關理論無法反映復雜環境下多個知識產權出讓人及受讓人之間的合作問題,成熟的組織治理理論也無法與多樣化的知識產權合作模式相匹配。根據網絡組織治理研究的基本范式,分析了當代產業環境下技術的碎片化特征,界定了知識產權網絡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聯結關系,探討了知識產權網絡治理的基本內容和4種典型的治理模式,試圖回答知識產權結構治理的方法問題。
關鍵詞:網絡組織;知識產權;結構治理;市場結構;模式
中圖分類號:D917;D9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295-03
引言
近年來,由于競爭環境的不斷升級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無論是外部表象還是內部機制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企業運營突破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組織邊界也變得模糊,產業分工逐步細化,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網絡逐漸形成,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作用日趨重要,知識產權貿易成為一種貿易形式。專注于不同核心能力的企業開始深入合作,形成一種新型的、由知識產權節點構成的網絡組織——企業知識產權網絡。然而,與此相關的理論研究卻略顯滯后。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專利叢林[1]、專利池[2]、專利組合[3]等領域,未能延伸到網絡組織的層面對治理模式進行探索,因此,具有一定的創新空間。本文在對企業知識產權網絡內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知識產權網絡結構治理的主要方式。
一、知識產權網絡的基本結構
(一)知識產權網絡的概念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4]。按照《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第8款規定的知識產權定義,下列權利構成知識產權:著作權與鄰接權、專利權或(和)發明權、發現權、外觀設計權、商標權及其他標記權、反不正當競爭權以及其他由于智力活動產生的權利。
在現代產業結構中,傳統的縱向一體化企業逐漸縱向解體,產業組織隨之網絡化、模塊化,以專利權或(和)發明權、外觀設計權、商標權及其他標記權等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成為了聯結產業鏈條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紐帶,因此,知識產權開展的管理活動成為促進產業創新和演進的重要力量。從高端裝備制造業到信息產業,皆呈現出垂直分離、合作競爭、協同創新、分布式制造的變化趨勢和特征。至此,基于知識產權聯結而成的網絡形成。知識產權網絡(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twork,IPN)是在現代經濟環境下,不同企業之間,以不同權利人的專利技術、商標、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為紐帶,相互聯結、耦合而成的關系網絡[5]。
在知識產權網絡中,出讓人、受讓人作為網絡的節點,相互之間通過知識產權的利用關系聯結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個虛擬的、動態的、無邊界的網絡組織。在這個網絡中,既有構成網絡運營的主體——節點,也有聯結各個節點的關系紐帶——知識產權,它們之間的不同組合形成了知識產權網絡的結構范式。結構范式中的各個節點是相互獨立的,沒有領導和權威,依靠規則來維系;結構范式是開放的、無邊界的,隨時會有新的節點加入和舊的節點剔除,保持網絡組織的生命力。
(二)知識產權網絡的市場結構
在IPN網絡中,從市場結構的角度,按照出讓人(聯盟)和受讓人(聯盟)的數量及其規模分布、知識產權差別的程度、新的權利人進入該產業的難易程度,以及相互之間關系的綜合狀態,可以把IPN網絡細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的IPN網絡在權利人數量、知識產權特征、核心企業、技術創新、網絡動態性、網絡維護成本、網絡治理類型等方面[6-8],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表1所示。
二、知識產權網絡的結構治理
(一)知識產權網絡結構治理的基本內容
有效的治理是任何一個經濟組織得以有效運行的重要保證,缺乏有效治理的組織必然是不穩定和缺乏效率的。知識產權網絡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要實現其自身的高效、健康、可持續發展,尤其需要有效的治理。知識產權網絡治理是保障知識產權網絡正常運行的一系列制度、體系和控制機制的統稱。它是以建立和增強知識產權網絡的持續競爭優勢為目的,以治理機制為核心,由網絡內部發起、所有成員和有關各方共同參與的集體協調活動。簡單地說,它是網絡成員在網絡內部進行博弈的制度安排。構建知識產權網絡內部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形成良好的治理機制,有助于提高各成員企業合作意識,協調內部成員企業之間的分工,指導具有異質性資源和能力的企業更好地融入或構建知識產權網絡,避免惡性競爭,促進網絡組織的有效運作,共同創造客戶價值,從而獲得、保持和提高網絡組織的競爭優勢,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組織模塊化、網絡化的挑戰。
網絡組織的結構安排直接影響到成員企業的績效和網絡組織的整體效率。結構治理就是從關系節點及其構成形態角度來考察網絡,明確網絡的組織結構,以及組織成員動機等。結構治理是影響知識產權網絡績效的關鍵,直接作用于IPN的成本與收益,也對環境適應能力、組織生命周期產生深刻影響。IPN的結構治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各個成員企業通過多次互動、不斷調整優化而形成的。
(二)知識產權網絡結構治理的主要模式
網絡組織的結構治理是與網絡組織本身的市場結構相適應的。在知識產權網絡中,市場結構決定了所采用的治理理論和相應的控制模式,也決定了網絡的動態性以及維護網絡狀況成本的高低程度。知識產權網絡是一種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組織,網絡成員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在完全競爭的IPN網絡中,出讓人與受讓人通常地位平等,通過協商解決各種問題。在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的IPN網絡中,出讓人通常居于核心地位,主導IPN網絡的治理。由此,可以將IPN網絡結構治理模式分為4種類型:自組織網絡治理模式、導向型網絡治理模式、依賴型網絡治理模式、從屬型網絡治理模式。
1.自組織IPN治理
在自組織IPN網絡中,知識產權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沒有核心企業;擁有同質性知識產權的多個權利人具有較強的網絡意識,知道自身的績效要依賴于其他網絡成員(出讓人或受讓人)的行為,而貿易的雙方均具有多項選擇,因此具有較高的互動能力,并在構建和維護與其他網絡成員之間的關系方面投入巨大精力。在自組織IPN中,知識產權許可取決于交易雙方現有的和將來的創新能力,而不是依賴于某個權利人或者受讓人;交易雙方都是自由的能動個體,通過許可交易來實現自身的目標。因此,自組織IPN的動態性是非常高的,網絡成員具有良好的互動協調能力,通過對己克制、對外妥協來維持健康、長遠的合作關系。比如,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現場總線領域,形成了自組織治理的IPN網絡。現場總線是一種工業數據總線,早在1984年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國際標準協會(IEC/ISA)就著手開始制定標準,但由于各個國家各個公司的利益之爭,至今仍未完成,仍是多種總線技術標準共存,技術發展受到了市場規律、商業利益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出讓人和受讓人通常都采取單獨許可的方式進行交易,并努力去維護雙方的友好關系。
2.導向型IPN治理
導向型IPN治理模式是與壟斷競爭的知識產權市場結構相對應的。在壟斷競爭的知識產權網絡中有多個權利人,它們所擁有的知識產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權利人之間既有壟斷又有競爭。導向型治理要求權利人有較強的網絡意識和較高的互動能力,尊重其他網絡成員的行為,努力構建和維護較好的關系,才能維持競爭力和市場份額。網絡中合作的雙方不具備依賴性,具有較為自由的選擇權。在導向型網絡治理中,成員企業間的協調、信息溝通要依賴于核心企業的介入,核心企業具有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在智能手機領域,操作系統的競爭較為激烈,呈現出分散化的態勢。從市場容量、競爭狀態和應用狀況上來看,應用較為廣泛的有Android、iOS、Symbian、BlackBerry OS、Linux、Windows Phone(Windows Mobile的替代品)、Palm OS、Windows mobile等。這些產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各自的客戶群體,如圖1所示。根據IDC的統計,在2012年第一季度,Android操作系統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為59%,位居第一;蘋果iOS系統全球市場占有率為23%,居于第二;Symbain和Blackberry OS系統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滑,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而Linux和Windows Phone 7/Windows Mobile系統則分別位居第五和第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是由Google開發的Android系統。正是由于其建立了開放手機聯盟,并采取導向型的治理模式,成功召集了86家優秀企業加入,成功地擴大了市場份額。
3.依賴型IPN治理
依賴型IPN治理模式與寡頭壟斷的知識產權市場結構相對應的。知識產權市場網絡中,知識產權被少數的寡頭出讓人所壟斷,而產品本身既可能是差異化的,也可能是可替代的,但進入壁壘較高。依賴型IPN治理具有較低的網絡動態性,寡頭企業決定是否發生變化。寡頭企業與其他網絡成員間的關系較為穩定,頻繁變化的可能性較小;用于治理協調企業間關系的規則大多數是標準化的,大大減少了用于維護關系所必要的成本支出。比如,光碟機領域所形成的IPN,核心技術被幾家聯盟出讓人所壟斷,而大量的下游廠商都依賴于掌握核心技術的權利人。比如,DVD 6C聯盟集成了分散在六家公司的DVD專利,聯盟注冊的DVD專利共分為五類,合計1143項。據DVD 6C統計,全球已獲聯盟專利許可的廠商共有230家。其中中國有121家,每年將向6C支付數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
4.從屬型IPN治理
從屬型IPN治理是與完全壟斷的市場結構相對應的,通常網絡中只有一個強勢的權利人,權利人的網絡意識較薄弱,傾向于企業的內部增長和縱向一體化。伙伴的選擇依賴于比較簡單的標準,并不追求長期合作,如果有更好的合作機會時,權利人就會轉向新的合作伙伴而拋棄舊的合作伙伴。這種治理機制類似于層級治理,維護成本高、動態性較差。無論是出讓人還是受讓人,其主要精力用于保證合作契約的盡可能的完備性以及監督和控制與其他合作伙伴間的關系,因此,具有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知識產權貿易的決定權掌握在權利人的手里,主要規則和規則變更都由權利人來決策和引導,其他企業僅僅是按照規則行事。比如,作為全球最大的軟件產品供應商,微軟的Windows產品有效地壟斷了桌面電腦操作系統市場,幾乎所有市場上出售的個人電腦都預裝有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所以,微軟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采取了從屬型的網絡治理模式,不但很少顧及處于產業鏈下游的制造企業,還全力打擊潛在的競爭對手,攫取壟斷所帶來的高昂的權利金。同時,微軟試圖還利用其在桌面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來擴大其在其他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如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服務器操作系統(Windows NT)、辦公軟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體播放軟件(Windows Media Player)等。由于微軟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網和從屬型網絡治理策略,阻礙了技術創新和windows生態網絡的建設,目前其統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作為云計算發起者的Google以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先者的蘋果,在基于網絡和移動的產品創新方面,則彰顯出巨大的生命力。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知識產權網絡的結構及其治理進行了分析,理論貢獻如下:首先,界定了知識產權網絡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知識產權網絡的結構模型,并厘清了其構成要素和聯結關系;其次,從知識產權網絡的市場結構入手,構建了知識產權網絡結構治理的4種主要模式,這4種治理模式能夠與市場結構向匹配。
在研究結論的基礎上,對企業提供如下的建議:首先,知識產權網絡的治理直接關系到網絡成員自身的發展,成員企業應分析知識產權網絡的市場結構,選擇合理的網絡治理方案;其次,企業應通過科學的方法培育、提升和躍遷知識產權網絡的治理能力,由此奠定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Carl Shapiro.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Patent Pools,and Standard Setting[C].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Volume I,Adam B.Jaffe,Josh Lerner,and Scott Stern,eds.,MA:MIT Press,2001.
[2] Josh Lerner,Jean Tirole.Efficient patent pool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691-711.
[3] 劉林青,譚力文,趙浩興.專利叢林、專利組合和專利聯盟——從專利戰略到專利群戰略[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18(4):83-89.
[4] 朱雪忠.知識產權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吳正剛.知識產權網絡關系治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9):107-110.
[6] Abraham L.Wickelgren.Innovation,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Holdup Problem:Investment Incentives and Coord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693-713.
[7] 文豪.市場特征、知識產權與技術創新:基于產業差異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9):172-173.
[8] 胡銘.知識產權與產業組織關系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8,(6):85-89.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