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定量測度人力資本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時,選取何種代理變量來度量人力資本存量構建相應的地區經濟生產函數,并據此對我國各地區過去若干年的產出增長作出有效解釋,是該領域研究中的難點。針對上述問題,擬采取全部就業人員的受教育平均年限來再現人力資本存量,進而解釋1996—2010年間我國各地區的產出增長。研究結果表明,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均值可以用來反映部分省份人力資本存量,對就業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分布狀況可作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人力資本平均受教育年限;資本存量;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G521;F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018-04
隨著人們不斷深入了解經濟過程,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充分認識和肯定。全日制教育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一系列基于人力資本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均說明,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對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具有重要意義。在上述理論框架內,研究者往往用就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時間作為均值來反映人力資本存量(Baroo and Lee,1993,1996,2001)。
本研究致力于:構建一個基于人力資本數量積累的地區經濟生產函數,結合實際可獲得的我國各地區歷年教育和經濟運行數據,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驗證。計算模型中假定地區人均生產總值y可以用人均有效資本存量k、人力資本存量h和技術進步水平A來衡量。
一、考慮人力資本的地區經濟生產函數
假定地區在t周期的人均GRP產出yt與人均有效資本存量kt和人力資本存量ht,以及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系數A有關,yt=F(kt,ht)。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Cobb-Douglas總量生產函數形式假定的基準地區經濟生產函數,定義為模型:
(二)人均資本存量kt的計算
地區生產總值資本存量Kt主要根據永續盤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予以測算。其基本思路是:當年的資本存量為經過折舊后的前期資本存量與當期固定資本投資之和。其中,Dt為經過價格水平調整后的t周期固定資本折舊,δdep為固定資本折舊率,IB,t為經過水平調整后的t周期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馮曉,朱彥元,2011)。
我國的地區經濟核算體系中,將支出法地區生產總值分為3部分,分別為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其中,資本形成總額由可細分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兩項。將收入法地區生產總值分為4部分,分別為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5—2011年)以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1995年)所提供的數據,提取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定義為IB,t;提取我國固定資產折舊,定義為Dt。
為了計算實物資本存量Kt,需要測算過去若干年地區的固定資本折舊率的值。資本折舊Dt與實物資本存量Kt之間滿足關系式:
(三)人力資本存量均值ht的計算
測算人力資本存量均值μt的步驟如下:
(1)按《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提供的1996—2010年間我國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構成數據,將受教育層次分為6類,分別定義為ai,i=0,1…5,對應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大學???高職、大學本科以上。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
a.《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并沒有收錄2000年地區就業人員分年齡、教育程度的相關數據。在1999—2001年之間我國就業人員的人數、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等情況并沒有發生較大調整。基于這樣的事實,本文將1999年和2001年的相關數據相加并除以2,得到2000年的近似數據。
b.《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分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的全國就業人員數據在2001年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將1999年以前的“大學及專科以上”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數據拆分為2001以后的“大學??啤?、“大學本科”和“研究生以上”3個部分。由于缺乏省份的畢業生數據以及研究生所占比例,所以將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上合并為大學本科以上(大學本科以及研究生以上這一教育層次并不是本研究的重點,所以作合并處理)。
(2)針對不同的教育層次ai,用zai,t表示所需的學習時間,見表5。
a.考慮到我國的切實情況,在1997—2009年間我國教育體制基本保持不變,則假定zai,t=zai;
b.假定大學專科a4的平均學習年限為3年,大學本科a5的平均學習年限為4年;
c.假定研究生的平均全日制學習年限為3年。
(3)用mai,t來表示達到不同教育水平ai的勞動者所受的全部教育時間,見表5
a.考慮到我國的切實情況,在1998—2009年間我國教育體制基本保持不變,因此可以假定mai,t=mai。
b.假定對接受大學本科以上a5階段教育的勞動者來說,其前提條件均為接受并已完成了高中階段a4的教育。對于接受??粕究平逃?年)并且畢業的勞動者來說,將其數據統計為完成了大學本科a5階段的教育,ma5=ma4+1(馮曉,朱彥元,2011)。
(4)根據式,求得表所列全部就業人員人力資本存量的均值μt以及經過修正后的μt,見表6。
三、回歸分析
單獨選取μt作為解釋變量,模型的擬合優度都很高。部分省市,如北京、山西、遼寧、上海,kt和ht均顯著。在其他省市,ht不顯著,且標準誤差較大。
四、結論與未來研究的改進
當前階段,推動很多省份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實物資本積累,人力資本積累的產出貢獻相對較小。
然而,單一考慮人力資本存量均值有其局限性。我國尚處于快速增長的工業化階段,不同年齡段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分布差異大,且隨時間而變化。此外,上個世紀末開始的高校擴招政策逐漸提高了我國就業人口中擁有高等學歷勞動者的比重,使人力資本存量均值上升,其分布方差也出現了顯著變化。因此,僅僅以勞動者受教育時間為依據來測度人力資本存量均值,而忽略就業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狀況及其變化,會導致理論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現實(Park,2006)。
在以后的研究中,擬利用特定教育階段(如高中、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就業人員受教育水平的分布方差反映人力資本的質量變化,進一步細化方差指標(人力資本質量指標),避免勞動力剩余的干擾,更好地解釋產出增長。
參考文獻:
[1] Barro R,Lee J W.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Updates and Implications.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1,53(3).
[2] Barro R,Lee J W.International Measures of Schooling Years and Schooling 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218-223.
[3] Barro R,Lee J W.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363-394.
[4] Park J.Dispers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6,28(3):520-539.
[5] 馮曉,朱彥元.受教育水平的分布方差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何影響嗎?基于人力資本平均水平和分布狀況的降級增長實證研究.
同濟大學教育與經濟學研究所工作論文,http://iee-tongji.net/discussion-paper/184,March 2011.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