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各國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的出現,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心,現代服務業日益成為領導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著黨和國家對現代服務業的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現代服務業在主導經濟增長、提高國家競爭力中所表現出來的重要作用,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就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從現代服務業的概念與內涵分析現代服務業的特點,結合我國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思路。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發展特點;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062-02
現代服務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隨著現代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發展產生的,具有十分明顯的時代特征。隨著世界各國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的出現,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心,現代服務業日益成為領導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當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幾大特點:一是品牌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標志;二是應用信息技術是現代服務業的特點;三是創新與創意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驅動力;四是分工更具專業化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五是產業集群化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六是現代服務業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新興領域。針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特點,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應實施創新發展戰略、融合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雙向開放戰略。
一、當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點
(一)品牌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標志
企業品牌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在地區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是否具有或者需要良好的企業品牌是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的區別之一。沒有品牌的服務企業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一點在國內外的實踐中都得到了證實。
在國內發展初具規模的國美、蘇寧、華潤萬家等賣場或超市,正是由于具有了強大的品牌效應,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長久的生命力。而這一點也正是其與傳統零售行業的重要區別所在。雖然零售業大多屬于傳統服務業,但是由于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輔之以現代科學技術,使其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的典范。
(二)應用信息技術是現代服務業的特點
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特點。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和國際競爭,為了優化工作流程、提高經營效率,國內各企業包括服務業企業都開始大量引入信息技術。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業資源計劃)為例,作為集物資資源管理(物流)、人力資源管理(人流)、財務資源管理(財流)和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流)于一體化的企業管理軟件、在ERP被引進我國之后,大多數國內企業包括許多中小企業都開始應用這種能夠帶來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的信息技術。這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成長,也促使了一批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方向轉變。
(三)創新與創意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驅動力
創新所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它包括觀念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和品牌創新等,幾乎所有的服務業甚至所有行業都需要有創造性,創新與創意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內企業的實踐表明,凡是在創新方面走在前面的,往往帶來的是經營業績的迅速提升。
(四)產業集群化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
對現代服務業進行的研究表明,產業活動越來越多地出現空間集中的趨勢。資源要素在地理上的聚集可以獲得集群的競爭優勢,而現代服務業的集群效應,進一步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繁榮。現代服務業集群化的優勢,就在于產業集群的示范作用對直接聯系的物資、技術、人力資源和各種配套服務所帶來的吸引效應,使集群內企業更容易、快捷和節約地獲得所需要的資源。企業間分工協作所產生的資源互補以及企業業務外包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和效益的提高,使資源的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二、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戰略思路
(一) 創新發展戰略
創新是服務業效率提升和質量提高的關鍵要素。服務業領域的創新主要包括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兩個方面,抓住了這兩個方面的創新,就把握了服務業發展的原動力。
制度創新的著力點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而價格機制又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所以,要理順服務業價格形成機制和定價機制,特別要善于運用價格機制支持和促進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當前,最緊迫的是要盡快實行與工業用水、用電、用氣、用地等方面平等的價格政策,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爭取一個平等的制度環境。還要加強對服務價格的管理,加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場化改革要求的服務業價格分類管理制度。
技術創新是服務業現代化和提升服務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動力,而技術創新又源自于研發投入。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服務業研發費用比重正逐步擴大。特別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研發費用比重上升的趨勢更加明顯,服務業領域研發費用的增加直接導致了該領域的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徹底改變了“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勞動生產率”的傳統態勢。此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創新了更多的服務領域、業態和模式,既使得服務業越來越個性化,更增強了服務業的可及性。
(二) 融合發展戰略
產業間融合已成為現代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特征。當今世界,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之間關系越來越密切,現代產業是在融合與互動中發展的。但是,集聚發展要切忌陷入“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走集聚發展的道路要避免從空間上將一系列看似關聯的企業集中到一起,實現了企業積聚,但是各個企業之間并沒有相互聯系,沒有產生協同效應。真正的集聚發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相關研發機構和相關產業協會等構成的群體,它是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走集聚發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走集聚發展道路,首先是要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不要拉郎配。其次,要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如加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引導、充分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集聚區標準與考核評價體系等。
(三)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1.明確不同區域的服務功能定位
根據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不同區域的服務功能定位和服務業發展重點。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積極支持特色優勢服務產業發展,推進人才開發,加強國際通道和國際口岸建設,著力推動西部服務業發展盡快上一個新水平。
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依托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服務業積極推動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的融合,推進工業向設計研發、工程承包、系統集成、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等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
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拓展服務業領域,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展壯大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和東部地區服務業轉移,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發揮科技教育資源優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鞏固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推進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擴大服務業規模,提高服務業水平,率先形成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使服務業成為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帶動力。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現代經營模式的服務業知名企業,推動服務業國際化和攀升全球價值鏈,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健全區域服務業協調互動機制
按照發揮比較優勢、提升服務層次、加強薄弱環節的原則,優化服務業發展布局深化區域服務業合作,通過健全服務業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域的局限,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區開展服務要素全方位合作,健全互助機制、倡導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和產業轉移長效機制,加強國家對欠發達地區服務業集聚區和大項目的支持力度等措施,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良性互動、統一有序、各具特色的區域服務業發展格局。
(四) 雙向開放戰略
加入WTO 后,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擴大,已涵蓋了《服務貿易總協定》12 個服務大類中的 10 個,涉及總共 160 個小類中的100 個。其中,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分銷等新興服務部門均已向外資開放。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注意我國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的漸進性,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在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應該是一個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實施積極有序和梯度開放的策略。服務業對外開放,既包括“引進來”,也包括“走出去”。服務業“引進來”的重點應該是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這是因為,我國服務業比較優勢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最缺乏的就是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我國目前既有的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大都集中在國有事業單位,這些單位的服務業體制機制都比較僵化,效率普遍較低。如果著力引進金融、文化創意、工業設計、專業服務等高端、新興服務業,那么既可以彌補我國這些領域的短板,也可以通過競爭和示范效應,促進國內國有服務業企業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在服務業領域引進外資的同時,要注意對外開放的漸進性、靈活性。服務業對外開放是一個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循序漸進、梯度開放的過程。
我國現代服務業也開始大踏步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既需要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對國際市場的適應能力,也需要政府通過簽訂稅收協議、實行稅收優惠、推進出口融資與保險服務,以及做好海外投資環境評估、信息咨詢、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維權等工作,力推服務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王述英,白雪潔,杜傳忠.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 徐冠華,劉冬梅,劉琦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與對策[J].戰略與決策研究,2009,(3).
[4] 耿麗麗.我國企業ERP系統應用現狀與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4).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