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低碳產業的外部性出發,探討了補貼對低碳產業發展的影響。首先,通過假定補貼政策對低碳產品的需求彈性不同,分析了補貼增加的福利總額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分配。其次,假定對低碳產業生產者進行補貼,將會使整個低碳行業生產者收益增加,推動低碳產業的快速發展。最后,提出了構建低碳產業的補貼政策要根據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分步實施的政策思路。
關鍵詞:低碳產業;補貼;價格彈性;福利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075-03
隨著人類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關注,減少碳排放、發展低碳產業,開始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低碳產業的發展,能夠帶來環境保護的變革,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激發出新一輪的產業革命。發展低碳產業,不僅涉及到企業采用減排技術,而且涉及到企業減排帶來的外部性效應。只有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與制度安排,解決企業碳排放行為引起的外部性問題,才能實現對低碳產業發展的激勵與促進。
一、低碳產業外部效應的內部化——補貼
外部性是指市場活動給第三方帶來的成本,是一方的行動和決策對另一方強加了成本或賦予利益的情況,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主體的活動能為其他主體或社會帶來利益,且不用為此支付任何成本。負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主體的活動給其他主體或社會帶來損失,且不用為此承擔任何成本。
在外部性理論發展中,庇古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分析了企業和居民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主體的影響,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外部性問題。庇古認為,經濟個體追加單位生產要素獲得的增加值為邊際私人凈產值,經濟個體增加單位生產要素為社會增加的凈產值為邊際社會凈產值。如果邊際社會凈產值小于邊際私人凈產值,那么經濟主體的行動使社會中其他利益主體受到損失,稱之為經濟主體帶來的負外部性。對于負外部性,可以通過征稅,增加經濟主體的私人成本,減少經濟主體活動的負外部性。反之,如果增加了單位生產要素,增加的凈產值中邊際社會凈產值大于邊際私人凈產值,那么經濟主體的行動使社會中其他主體得益,稱之為經濟主體帶來的正外部性。由于經濟主體的正外部性,能夠增進社會總體的福利水平,同時會產生“搭便車”現象。為了彌補經濟主體產生的正外部的行為成本,可以通過提供補貼或獎勵,把正外部性產生的外部社會收益的一部分轉化為私人收益。
低碳產業發展,是通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技術,減少碳排放,降低全球氣候異常,保護自然和人類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的低碳化行動,產生了社會效益,具有正外部性效應。對于正外部性效應,根據庇古的觀點,需要把產生的外部社會收益,變成私人收益,這樣才能使主體活動具有可持續性。為了鼓勵正外部性的經濟活動或行為,政府應當提供補貼和獎勵,降低經濟主體的私人成本,使產生的正外部效應的一部分轉化為經濟主體的私人收益。
二、低碳產業補貼的福利變化
低碳產業補償政策,主要是對銷售的低碳產品或低碳產品的生產者進行補貼。這兩種方式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福利增進不同,產生的最終補償結果也不同。
(一)對低碳產品補貼的福利變化
1.福利增加額
如果對低碳產品進行價格補貼,分析圖1,補貼使低碳產品由價格P0降低到價格Pb銷售,這樣就導致市場需求從Q0擴大到Q1。短期內,市場對低碳產品的供應曲線沒有變化,即低碳產業生產者的生產能力沒能及時擴大,如果市場需求擴大到Q1,低碳產品的市場需求上升,導致價格應該上升Ps銷售。但由于補貼機制,市場的價格依然按照Pb 價格銷售,這種補貼會給低碳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帶來福利的增加。生產者和消費者增加額以及福利增加的總額為:
(1)消費者福利增加額。有了低碳產業補貼,市場價格從P0下降到Pb ,消費者的市場需求D會沿需求曲線從Q0增加到Q1。因此,補貼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增加額為A。
(2)生產者福利增加額。當市場需求從Q0增加到Q1,則低碳產品的市場價格應該沿供應曲線S從P0增加到Ps,但由于補貼的存在,產業生產者的行業出清價格仍然維持在P0。因此,生產者在補貼中獲得的福利增加額為B。
(3)福利增加總額。綜合上述分析,對低碳產品補貼帶來的福利增加總額為A+B。
2.福利增加額的分配
補貼帶來的福利增加額在低碳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進行分配,需要根據低碳產品的價格彈性進行分析才能確定。
(1)如果補貼的低碳產品是必需品,價格彈性小,需求曲線斜率較大,需求的增加比率小于單位產品價格下降的比率。如圖2所示,補貼導致的產品價格下降引起的需求增加不大,福利增加額中△A的面積變化比△B大,即△A >△B,補貼主要使消費者獲益。
(2)如果補貼的低碳產品是非必需品,價格彈性大,需求曲線斜率較大,單位產品價格下降的比率小于需求的增加比率。如在圖3所示,補貼導致的價格下降會引起需求曲線D斜率變小,由D轉向為D′,需求量由Q0增加到Q′,福利增加額中B的面積變化大,即△B>△A,補貼開始由消費者獲益轉向使生產者獲益。
因此,可以得出,對低碳產品的補貼會因補貼產品的需求彈性不同,使增加的福利總額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進行不同分配。
(二)對低碳產品生產者補貼的福利變化
圖4是低碳產業在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圖。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性市場,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價格P是一定的,如果對低碳產業生產者提供補貼:
根據邊際成本公式:邊際成本(MC)=
由于補貼的存在,低碳產業生產者的總成本降低,邊際成本曲線會由MC改變為MC′,如果保持邊際收益率不變,即圖4中MC′曲線率不變,則低碳產業的產量會由p*增加到q′。低碳產業的收益會由MR與MC圍成的面積增加到由MR與MC′圍成的面積。
因此,對低碳產業生產者進行補貼,會使整個低碳行業生產者收益增加,推動低碳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結論與對策
根據前述的分析,對于低碳產業補貼,會由于低碳產品的價格彈性不同,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的利益不同。一般來說,對于非必需品的補貼,如對低能耗、低排放的工業品的進行補貼,補貼將主要會給生產商帶來利益,這將會激發該行業的低碳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對于必需品的補貼,如交通運輸、農產品等,低碳補貼將會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對低碳產業的補貼政策,可以根據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分步實施。首先,應該是對非必需品的補貼,補貼給生產者帶來利益,引導生產者加大低碳產品生產,增加低碳產品的市場供應,使人們能夠選擇和接受低碳產品。其次,在人們對低碳產品有了解后,可以選擇對必需品進行低碳補貼,引導低碳產品更深入的普及與推廣,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生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對低碳產業的發展提供補貼,需要多方力量支持,不僅要政府的財政與稅收支持,也需要來自市場機制的力量,同時與國際合作,引入先進的碳減排技術與組織制度,都尤為重要。
(一)政府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資金補貼
在低碳產業發展初期,財政資金或稅收優惠是一種主要的補貼制度。補貼可以預算或公益基金的形式,對企業研究開發與應用低碳技術提供直接支持。稅收優惠也是一項重要的補貼措施,通過稅收優惠,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時期內,降低低碳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成本,支持了低碳產業的研究成果快速進入實際應用。這需要政府制訂出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預算安排。
(二)建立碳基金
碳基金是對企業減排產生的碳匯進行交易,這種交易活動引導和鼓勵了企業碳減排的積極性,企業出售碳匯的資金可以用來進一步增加碳減排技術生產與研發,減少企業發展低碳產品成本,是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一種市場化的機制。這種交易機制減少了企業碳減排活動對政府的依賴,適合于低碳產業發展較為成熟時期的補償方式。目前,我國碳基金的發展處于萌芽階段,這與我國低碳產業發展初期階段相關。隨著我國低碳產業政策與制度的不斷完善,大力發展碳基金,用市場化的方式發展低碳產業將會成為主導。
(三)國際減排組織的合作與支持
國際氣候變化組織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相關活動以來,已經積累相當豐富的技術和組織經驗。我國發展低碳產業,不能關起門來搞減排,要利用國際組織的資金和創新的組織制度,與國際減排機構合作,推動低碳技術的基礎研究獲得國際資金與技術的扶持,實現對低碳產業發展的補償,減小發展成本,加快低碳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方面的制度創新,促進我國低碳產業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新平.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財稅政策——發達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10,(4):39-41.
[2] 陳勝濤,張開華.世界銀行碳基金組織運作方式及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1,(10):40-46.
[3] 樊勇明.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 雷鵬.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5] 婁偉.低碳經濟規劃理論·方法·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