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質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教學質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立足之本。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迅速推進的今天,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校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我國80多所高校設置的本科專業,目前該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基本完善,處于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時期。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教學質量保障系統結構及其運行機制進行研究與探索,是急需和必要的。
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過程;教學管理;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161-03
質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教學質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立足之本。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迅速推進的今天,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實行學校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我國80多所高校設置的本科專業,目前該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基本完善,處于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時期。當前,從我國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高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學科背景為基礎,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諸多問題都顯得還不夠成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教學質量保障系統結構及其運行機制進行研究與探索是急需和必要的。
本文欲通過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并進一步探索其運行機制,實現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的管理和控制,獲得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科學模式,以期對該專業建設與發展都具有很好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一、構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系統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結合“大商科”背景,在流通領域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食品生產及流通的安全風險監測和控制、食品安全標準規范化管理、食品快速檢測技術等方向培養“口徑寬、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適應廣”的人才,向社會輸送“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
具體實施的系統架構如下。
(一)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與設計
按照國家教指委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要求開設專業必修課程,我校依托上海經濟的發展和本學科領域的人才需求,結合我國商科院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我專業增加了以商品及其流通為特色的課程,如《商品學》、《會計學》、《經濟法》等公共選修平臺課程,以及《食品物流學》、《食品連鎖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學》等專業性課程,并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及利用商科課程,在教指委文件規范基礎上,革新整個課程體系,突顯我校商科院校特色,辦出具有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及檢測特色的應用型專業特色。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設計
實踐教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遵循方法的創新性、設計的系統性、結構的協調性、內容的成長性等原則,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平行運作、有效結合。
根據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特點,提出了“七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見圖1),把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整體培養目標落實到各實踐教學環節中。構建了以實驗教學為基礎,以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為重點,社會實踐為輔助,資質考證為鑒定的完整實踐教學體系。
“七位一體”的框架中以“產學研”合作作為融合校內外實踐教學內容的交叉點,研究過程中,搭建更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作為校企共同教學及人才實踐基地,加強相互交流,達成可持繼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各階段實踐教學通過“產、學、研”合作為紐帶,以多種方式相互補充,相互融通。
二、加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體系運行機制的研究
完整的專業教學過程包括下列各環節: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教材選擇、教學研究活動、課堂教學、輔導答疑與作業批改以及測驗、考核和考試等規劃內容與實施方法。具體體現以下方面。
(一)日常的教學過程管理與控制
1.人才培養方案管理
由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較新專業,應實時關注本專業的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本專業的規范,及時更新和修正。由分管教學的院領導及教師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經院長批準后重新向全院發布。
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以年級為單位,新制訂或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從每年9月入學的年級開始執行,到該年級畢業前有效。
2.教材選用與征訂
分管教學領導組織各教師進行本專業各年級的教材選用,并將選用的書目錄入“教學信息管理系統”,教學單位再將錄入的信息導入、打印并加蓋公章后的紙質文件和電子文檔一并交教務處教務科。
選用自編教材(講義)或包銷教材,須向教務處提交書面申請說明理由,由教務處報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教材工作小組批準后方可選用。
3.教學研究
分管教學領導負責管理本專業的教學研究活動。每學期開學時系主任制訂教研活動計劃,由分管教學領導審批后在教學單位存檔備案。
系主任負責組織本教研室教師按計劃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并填寫《教研活動記錄》。每學期末由系主任完成教研活動總結,連同《教研活動記錄》交教學單位存檔。
4.課堂教學及管理
所有任課教師都必須按課程表安排的時間和地點準時上、下課,特殊情況下需要變更的,應提前到學院信息門戶教務系統中填寫“臨時調課申請”辦理手續。
所有任課教師都應做到按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和教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實驗課的授課按課堂教學要求進行。按學院的規定開展課堂聽課,不同專業、教師之間也要互相聽課,聽課應填寫《聽課評價表》。
5.輔導、批改作業及管理
任課教師應在課外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輔導,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布置一定量的課外作業,并進行批改,督促學生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分管教學領導、系主任應對本專業教師進行輔導和批改作業的情況進行抽查和檢查。
6.測驗和考核
分管教學領導對本專業承擔課程的考試命題質量負責;系主任負責組織本專業教師進行所承擔課程的考試命題工作和試題庫建設;由任課教師確定難度相當的A、B兩套試題,經教研室主任審核、教學單位分管教學領導簽字后送教務處,教務處從兩套題中抽取一套使用,另外一套試卷用于補考;實行教考分離的課程,其考試試題不由任課教師命題,由分管教學領導或教研室安排其他教師選用試題庫中的試題,或另行命題。考試試題管理的各個環節管理者都必須遵守保密規定。
各門專業課程的考查和考試試卷,由任課教師閱卷評分;以專業為單位,通過集體復核減少閱卷出錯率。
學生各門課程的學期總成績,由任課教師按學院的規定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按一定的比例評定,并錄入“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再從系統中導出并打印成績單和《試卷分析統計表》,并填寫《試卷分析統計表》進行試卷分析。經教學單位分管教學領導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后,成績單和試卷分析統計表在教學單位歸檔;學生期末考試試卷,由任課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教學單位進行整理和裝訂,再由教學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教務處教務科試卷庫進行歸檔;期末考試試題樣卷及評分標準,由教學單位歸檔。
(二)教學過程中的管理與控制
1.聽課是教學過程管理的有效途徑
聽課是強化教學管理的一項有力措施,也是教學研究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有教學活動就有聽課,因此,多層次聽課可以準確地把握教學工作的真實情況,為教學管理、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
2.督導是教學過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院、系兩級教學督導機構可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監督和規范教學工作,建立教學督導制度,開展教學督導工作,有效地對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檢查和監督,并根據督導結果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3.教學階段檢查是教學過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教學檢查是穩定教學秩序、保障教學過程質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教學檢查包括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3段檢查,主要檢查教學秩序、教學環節和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1)學期初主要監控任課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編寫的學期授課進度計劃,教案、備課的方式和充分程度。(2)學期中主要依據教學進度,檢查教師教學進度實施情況,教師是否按學期教學要求上課,學生反響情況,期中考試及對其分析情況等。(3)學期末主要檢查期末復習、命題、考試、閱卷、成績登統、期末考試分析等,其中考試分析對今后教學改進、教學過程質量的不斷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
4.評教是教學過程管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生評教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又是教學過程質量的直接體現者,學生對任課教師教學水平最有發言權。學生評教制應包括學期中的過程評估和學期末的終結評估。綜合評教制是指通過聽課、問卷調查、同行評議、專家評價、學生評教等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綜合考評,由教學督導組、系領導及教師和學生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
5.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
教學研究以兩種形式體現:一是發動和組織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和管理人員結合各自的本職工作進行教學研究;二是設置教學研究的機構和人員,專門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學研究隊伍,以保障教學過程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質量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
1.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五位一體”的多元評價主體體系,學生、同行、領導、督導組專家、教師本人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評價指標體系對課堂教學質量做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差”5個級別的評價。這樣,既可以使各主體在評價中發揮更大作用,又可以保證評價全面、準確、有效,也是評價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前提條件。
注重評價結果及時反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結果應該及時反饋給教師本人,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2.完善教學獎勵制度
教學獎勵是對教學活動的積極成果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是對教學實踐主體價值的尊重、確認和肯定。學校正不斷完善本專業教學獎勵制度。主要做法是通過青年教師教學業務競賽(包括課堂教學觀摩類、教學改革論文類、課件設計類)、優秀課程獎勵制度、優秀主講教師制度、課程負責人制度、校內教學名師制度等來開展教學獎勵活動。學校通過一系列的比賽給予教師一定的榮譽,既增長教師的知識和才干,也增強了教師爭先創優的意識。榮譽激勵是正強化,具有長期激勵的效果,并能得到加強。教學獎勵的評定工作,要注意公平合理地評定獎項,以保證教學獎勵的信譽,否則起不到教學獎勵的激勵作用。
3.完善進修培訓制度
首先,學校要滿足教師各種不同進修和培訓的需求。對于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對于學歷較低的教師,鼓勵他們進一步深造等。對于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提供國內進一步交流學習的機會,鼓勵和資助教師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出國深造、國內外訪問學者和進行外語培訓,使他們能始終站在學術和科技的前沿。其次,學校可以規定各種帶薪休假制度。帶薪學術假制度可以使教師一邊休息,一邊專心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科研和訪問等。此外,經常舉辦學術報告會和研討會,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提高教師教學的創新、學習和適應能力。
三、教學結果與質量跟蹤調查
為了加強本專業教學體系的運行,我們對教學結果與質量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對象為本專業2012屆畢業生。
1.調查對象與內容
調查對象:以2012屆畢業生為主,共60人。
調查內容:學生對本專業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適應性的評價;學生對學校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對本專業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2.調查結果
本專業對近60名畢業生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調查統計結果如表1。
從表1得出如下結論:學生對本專業的總體教學工作還是肯定的,無論12項指標,還是總體指標,絕大部分畢業生認為本專業的教學工作為B級——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本專業教師的教書育人、學生的學習秩序和自我管理為優良(A+B);近90%的畢業生認為本專業的師資隊伍狀況、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教學管理制度、校院管理人員素質為優良;80%以上的畢業生認為本專業的教學儀器設備、專業資料、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為一般水平(B+C),更有個別學生認為本專業在圖書資料、綜合能力培養和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尚不夠到位。
總之,通過本次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社會反饋信息,為進一步檢驗和發現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在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學質量方面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社會就業形勢的現狀及發展趨向,探索教學質量形成的諸多因素和相互關系,尋求本專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相協調的途徑等,提供大量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敏,肖新生,夏巖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質量標準研究的思考[EB/OL].http://wzhz.cqvip.com/hzpinglaoshi/qk/88317X/201001/33037419.html
[2] 勵建榮.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食品學報,2004,(4).
[3] 凌去非,李義,黃鶴忠.綜合性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
[4] 宮霞,王淑珍.我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構建的創新性思考[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7,(4).
[5] 檀德宏,紀淑娟,劉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9).
[6] 王麗玲,胡斌,楊寶球.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驗教學調查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3,(10).
[7] 張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