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財務風險與財務危機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存在區別的財務專業術語。兩者形成的原因不同,導致的后果也不一樣;企業對兩者加強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不同,達到的目標也不一樣。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不僅有利于企業加強財務危機管理,也有利于企業采取正確的措施防范財務風險。
關鍵詞:財務危機;財務風險;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209-02
金融危機導致許多企業深陷危機而不能自拔的事實,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加強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和財務危機管理的重要性。近年來,財務危機管理和財務風險控制受到中國企業管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重視,有關企業財務危機管理與風險控制的研究文獻可謂汗牛充棟,且多數文獻主要側重財務危機預警。翻閱這些文獻,筆者發現其中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它們普遍將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混為一談,研究財務風險的文獻大談財務危機,研究財務危機的文獻也大談財務風險。筆者認為,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財務危機源于財務風險但又不等同于財務風險。財務危機管理是企業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危機不僅有其自身形成的機理和特征,同時也是其他各種危機的最終和集中體現,因此,弄清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于提高整個企業危機管理和財務風險控制水平意義重大。
一、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的聯系
1.財務危機源于財務風險,是財務風險的結果之一
眾所周知,財務風險是企業財務活動可能出現的結果與期望目標之間的偏離程度,這種偏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如果事態發展的結果是有利的,則不會誘發財務危機;如果事態發展的結果出現了不利情況,那就需要看事態嚴重的程度,嚴重的且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的才會導致財務危機。所以,財務危機是財務風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可能出現的現象,但不是唯一的結果。沒有風險就不會出現財務危機,反之則不成立。也就是說,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危機未必會形成。
2.兩者都可以通過事前控制和預警來加強管理
筆者發現,很多的研究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的文獻都有一個共同的內容,即財務預警。對比起來看,你會發現它們的內容、模型等幾乎一樣。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兩者都可以通過事前控制和預警來加強管理,企業采取措施控制財務風險的同時,產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也會降低。相應地,人們誤以為財務風險管理等同于財務危機管理,這是很多人將兩者混為一談的根本原因。
3.財務危機處理不當會加劇財務風險
以上可以看出,財務危機的發生有一個逐步的、漸進的積累過程,而財務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財務危機可能滋生于財務風險,且財務危機的發生可能加劇財務風險。財務危機是財務風險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企業嚴格控制財務風險,就會減少財務危機的發生。但反過來,企業出現財務危機后,如果處理不當勢必會加大財務風險,形成惡性循環。
二、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的區別
1.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
企業所冒的財務風險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當企業面臨幾種風險方案可供選擇時,偏好風險的決策者可能會選擇風險程度大的方案以追求高收益,而風險厭惡的決策者更喜歡選擇穩健的財務風險較小的方案。不同的風險決策導致企業所冒的風險不同。
財務危機則是在選擇了某種風險方案后,由于落后的管理觀念、錯誤的管理行為等,使得企業對風險應對不當而產生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風險低的方案就不會產生財務危機,反之,風險高也并不是說肯定會出現危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也正是由于風險的存在才有可能導致危機,沒有風險就沒有危機,但沒有危機并不意味著沒有風險。
2.兩者導致的后果不同
財務危機是企業財務狀況逐漸惡化的結果,主要表現為:現金流量不足、無力償還到期債務以及不能支付優先股股利等,給企業帶來的后果必然是損害企業的價值,嚴重時會導致企業破產。財務風險指的是收益的不確定性,它給企業帶來的既可能是損失,也可能是收益。筆者認為,風險與報酬對等,而危機與損失相聯。
3.采取的防范方法及處理態度不同
由于財務危機只能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對于財務危機要防止其發生或者盡量減少其發生的次數。對于其防范手段,既可以采取定量也可以采取定性的措施。定量措施是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提前發出警告信息,以便企業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為了彌補定量分析的不足,定性分析也是防范財務危機必不可少的。
對于財務風險,企業一旦選擇某方案,其風險程度就客觀存在,企業本身沒有辦法去改變和回避它。如只要企業舉債經營,就要承擔利息和到期還本,就會有財務風險。但企業可以采取轉嫁、分散等措施來加強財務風險的管理。比如,適當負債可以轉嫁通貨膨脹風險;通過財務杠桿等量化方法可以確定是否值得去冒風險;還可以通過組合投資方法可以分散風險,使財務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4.管理的目的不同
財務風險管理與財務危機管理的目的不同:風險管理可以通過選擇承擔風險(但必須獲得相應報酬);規避風險(如低負債);轉嫁風險(如通貨膨脹時期借債);分散化解(風險如投資組合)等形式加強管理。而財務危機管理主要從危機識別、危機形成機理分析、、內部控制、危機預警、危機挽救五個方面來進行。風險管理的目的強調風險與收益的對等,而危機管理的目的是減少損失。
5.風險導致損失是一種可能出現的現象,危機是已經出現的情況,危機是風險發展的一種結果
風險程度可以在事前進行評估計量,以便確定與所獲得的報酬是否相匹配;而危機只有等發生以后才能評價其損害程度。我們事前無法預料一場臺風可能帶來的損失是多大?
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同,遭受危機的損失以及危機的程度不一樣。風險是一種可能出現的現象,結果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事先并不知道,當某種情況出現后已經不再叫風險,因為結果已經確定,而危機便是已經出現的情況,危機是風險發展的一種結果。
三、正確認識財務風險與財務危機的區別和聯系有利于促進和加強企業財務危機管理
競爭環境日益激烈,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加。企業若想生存、發展和獲利,就必須隨時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防范財務危機的發生。正確認識財務風險與財務危機的區別與聯系,對于企業加強財務危機管理和財務風險控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促進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企業理財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都必須隨時考慮一旦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應如何處理企業的財務事宜,如何保護各自相關集團的利益以避免破產。因此,財務危機管理問題成為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缺乏資金、會計缺陷、計劃失誤等都可能成為導致財務危機的借口。企業失敗或成功的關鍵在于管理的質量,經營管理不善如管理人員素質低下、管理制度不健全、擴張過度引起的資產結構比例失調、擴張無力、技術工藝落后,產品品種質量不適應市場需求、存貨過多、資金運轉調度欠靈活等都可能成為發生財務危機的誘因,導致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下降。因此,研究財務危機的成因,進行事前的預測和控制是防范和化解財務危機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2.促進企業危機管理水平的提高
大量實踐證明,企業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財務危機,一個企業如果在財務經營上陷入困境,企業危機就不可避免。目前,中國企業雖然對財務危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總體來說財務危機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可以說是正處在發展之中。許多企業危機的防范意識比較差,以至于出現財務危機時措手不及,缺乏應有的應對措施,給企業經營和員工生活帶來嚴重后果,甚至造成企業破產倒閉。
由于財務危機處理不當而導致企業破產或經營極為困難的案例有很多。如果企業重視財務危機管理,關注、預控和研究財務危機,形成財務危機管理的有效機制,財務危機管理的水平就會提高。
3.促進企業的適應外部環境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高
當前經濟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不可避免的影響中國企業的財務管理,況且中國經濟本身處在一個多變時期,不穩定因素更多更復雜。只有企業知道了怎樣預先控制財務危機,事先做好對付財務危機的計劃及研究好處理財務危機的措施等,才能不斷的提高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保證企業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從理論上認清企業財務危機與財務風險的區別與聯系,可以有利于企業建立起不同于財務風險管理的財務危機管理機制,從而提高企業的危機管理水平,減少企業陷入危機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伯圣.企業財務危機管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
[2] 周虹.對企業財務危機管理的探究[J].現代商業,2012,(29).
[3] 張慶閣.試論企業財務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創新途徑[J].商業會計,2012,(2).
[4] 金連波,戚向前.企業財務危機管理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博覽,2011,(10).
[5] 袁金鳳.企業財務危機管理的研究[J].中國市場,2010,(40).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