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美術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長河中占有顯著的位置。通過分析西方幾個不同時期美術史的發展特點,具體闡釋西方對各時期美術史概念的界定與認識,發現和總結不同階段美術史發展的必然性與連續性。
關鍵詞:西方;美術史;概念;界定;認識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287-02
一、西方美術史概述
西方美術史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等史前和史后建筑、雕刻、繪畫和工藝的總稱。幾千年來西方美術的發展與演變,在人類的藝術史上,給人類的精神寶庫留下了大量的繪畫、雕刻、建筑藝術等傳世佳作,產生了許多成就卓著、恒時名世的美術大師,為人類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西方美術史經歷了史前美術、古代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美術、17世紀的巴洛克美術、18世紀的羅可可美術、19世紀美術和20世紀至今的美術等幾個階段。本文從分析這幾個不同時期美術史的發展特點來具體闡釋對各時期美術史概念的界定與認識。
每個美術階段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孤立的,有它的必然性和連續性,它是美術發展史的重要特征。每個美術階段與這個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社會性。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美術發展也呈現連續性。根據這一規律,通過對不同時期美術階段的發展進行縱向分析,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是我們系統學習西方美術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縱觀西方美術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中,對人文精神肯定、歌頌和突出的側重點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性—人性—個性則是西方美術人文內涵發展變化的軌跡。個性,在人性中是最具色彩的閃光點。在西方美術發展的過程中,無數的大師為展示自己的個性歷盡艱難,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況且多年來一些美術學者對于西方美術史研究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在西方形式美學理論支持下發展出了風格分析、圖像學等研究方法。這對于我們深入研究各歷史時期的美術史,總結其規律和特征,提供了更廣闊的觀照視野和思維路徑。
二、史前美術
史前美術也稱“原始美術”,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建筑、雕刻、繪畫和工藝的總稱。
迄今所知,歐洲最早的美術作品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前段,距今約2.5萬—3萬年前,即地球處在玉木冰河期。中石器時代美術的類型有所增加,隨著各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各自獨立發展的美術傳統,不同程度地演化為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西方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史前美術史中性的概念顯得很突出,盡管它遠不是人的本質屬性所在,然而在西方早期的美術作品中,它如同今日的愛情題材一樣,幾乎是作品中永恒的主題。而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贊揚,也在這不是本質屬性的屬性中表現出來。
三、古代美術
西方習慣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紀稱為古代,具體來說,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古代埃及,有了因藝術的形象造型而產生的“正面律”。這時創造形象亦為了表達某種神圣的觀念,因此有了理性的“規范”和“程式”,人類便開始有了理性藝術。而在古希臘,人類的理性精神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表現在藝術上,則追求盡善盡美的高度和優雅,創造了以崇高、完整、概括、莊穆為特點的古典美的典范,表現了對人的歌頌,對理性的崇拜。
溫克爾曼(1717—1768)是近代美學的開拓者之一,最早對古希臘造型藝術進行認真的研究,并且加以熱情贊頌的一個學者,因而掀起了崇拜希臘古典藝術的風氣,對歐洲的文藝理論和實踐以及美學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中世紀美術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作為標志)到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它標志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中世紀美術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宗教性;第二是表現性。這兩個特點基本上囊括了中世紀美術的風格特點。中世紀美術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之一,它改變了希臘美術、羅馬美術的傳統,并在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內容體系。
由于文藝復興時代及其后的寫實主義藝術觀的影響,中世紀美術曾在很長時期內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認識,甚至稱為“黑暗時期”而加以否定。從19世紀開始,西方史學家們才開始重新認識和評價中世紀美術。在20世紀,中世紀美術成為美術史研究的重點之一,許多現代美術史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各種中世紀美術風格進行深入的觀察和解釋。
五、文藝復興美術
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偉大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粉碎了中世紀宗教精神的桎梏,呼喚著世俗人性的復歸。與此同時,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廢墟上發現了古典理想的美。于是,被中世紀禁欲主義神權獨裁禁錮達一千年的人類大夢初醒,反映在美術史上就是內容的世俗化、技法的科學化和審美的理性化。
被奉為經典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想化風格,而是在一種歷史的延續性中和本土文化的條件中形成的。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所著《藝苑名人傳》為早期較完備的美術史著作,作者被視為美術史之父。他以發展論的眼光來看待美術史,把意大利藝術分為14、15、16世紀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藝術還遠非完美,還有很多錯誤,不值得贊揚。在第二個階段,藝術在很多方面有所提高,主要是注意建筑的規律和原則。但這一階段過于強調科學性,忽視了運動感和自由的變化。第三個階段則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一切都趨于完善。瓦薩里造成的后果使得人們不去考慮文藝復興的藝術有多少是從中世紀那里繼承來的。
六、17、18、19世紀美術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于意大利,后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18世紀,羅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后波及歐洲其他國家。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以印象主義繪畫為代表的新藝術運動則是形式主義美學觀念在造型藝術上的典型體現。在美術史上,雖然仍是理性與非理性藝術各領風騷,但它們所顯露的多樣面貌與相互間的更迭速度決非昔日可此。這是西方美術的異彩繽紛的時代,也是理性與非量理性藝術富有活力的高度平衡的時代。
西方美術史研究專家把一個時期的美術現象放在歷史的脈絡中,與不同歷史時期相關的美術現象進行縱向對比,歷史地評價美術現象;把它進行縱向的比較,確定其歷史價值。
七、20世紀時期至今
自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而20 世紀的西方美術,則可以說是群雄并起、百花爭艷,流派之繁多,令人眼花繚亂。20世紀美術的表現不僅集中地表現為幾個美術潮流初期的表現主義、中期的抽象表現主義、80年代的新表現主義,而且成為現代和當代美術的動機和普遍傾向。現代美術的立足點就是不同于以往的對于可感知世界的遵循,從而表現出一種共同的表現意識。沃爾夫林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西方藝術科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力求提出一種科學的美術史方法,以藝術作品的形式構成作為美術史研究的基本原素。20世紀的西方美術世界,表明了更加進步的人類的胸襟是多么廣闊,維持其心理平衡是多么需要極其豐富、極其活躍的精神文化因素。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的藝術和觀眾都發生了相當深刻的變化,從60年代開始的觀念藝術已經失去了勢頭,一方面是具象藝術和架上繪畫開始回潮,另一方面是一度很難被觀眾理解的當代前衛藝術作品被普通的中產階級收購。
美術史研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平等關系,這應該是我們研究西方美術史以及進行美術史研究的基本原則。另外,更重要的是,美術史的概念永遠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即美術史并沒有一個最終的定義。限定美術史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都是不可取的,美術史只能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定義,又因實踐是無止境的,所以美術史的定義永遠都處在變化之中。
參考文獻:
[1] 馬健.關于西方美術史學習方法的探討[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0,(2):91-92.
[2] 王志敏.論人文精神與西方美術史的發展[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17,18.
[3] 張鵬.美術史研究中的“贊助人”[J].美術研究,2006,(4):44.
[4] 楊秀娟.西方美術史的思維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74.
[5] 郭曉川.西方美術史研究的切人點[J].美術觀察,1996,(12):48.
[6] 吳堅,馬建初.理性與非理性的平衡——西方美術史縱橫觀[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7):97.
[7] 郭曉川.中西美術比較:中西美術史方法論[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8] 劉德卿.西方美術表現理論的歷史淵源及現代拓進[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9,(6):8.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