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頂層設計”這個詞十分流行。而今,這個詞語也被引入到了安全科技方面,而且安全科技的“頂層設計”也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提出要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頂層設計,做好煤礦瓦斯、水災、火災、非煤礦山災害、危險化學品爆炸等災害和職業危害防治科技頂層設計方案,制定與防范事故結合緊密的科技路線圖,強化需求引導,調動全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安全科技研發。
瓦斯、水災、火災、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這幾大部分的頂層設計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有著豐富和實際的內涵。
國家安監總局規劃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頂層設計,主要想解決三大問題。首先就是摸清這幾大災害的“家底”。通過頂層設計的規劃。我們會把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主要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搞清楚,弄明白它們呈現的是什么態勢。如在瓦斯的頂層設計下,我們摸清了全國有20個瓦斯災害區域,其中有8個高瓦斯區域。而水災有6大災害區域,有900多個高水害礦井。我們還搞清楚了中國的瓦斯災害態勢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
了解好這些分布和態勢后,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分析這些分布和安全生產的對應關系,才能幫我們找出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是管理上的問題。
而下一步,就是針對這些問題理清楚現有技術。上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部分我們主要就是理清現有技術能解決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實用的成果和技術。沒轉化的加快轉化,沒推廣的加快推廣。技術欠缺的,盡快組織攻關。已經投入市場的,通過示范工程來檢驗是不是可靠。然后就是推廣,將技術惠及更多用戶。”
第二個問題就是要解決科技發展的可持續內生動力。而一套基礎平臺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的一個保障。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安監總局將建立9大類100個技術支撐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培育和創建一批安全工程專業技術研發中心、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打造安全生產重大科技成果研發、試驗、檢測、孵化、生產、應用、推廣等功能完整的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鏈。培育一批安全產業示范園,提高安全技術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而第三個就是怎么去推進這些工作。這位負責人說,“四個一批” 就是我們工作的抓手。通過這個項目形成安全科技的滾動發展,形成有進有出的科學管理機制。
而在謀劃科技支撐這方面,科技的發展和運用也幫助管理部門實現了將“臨界狀態”變為“超前感知”的事故預防思路。

對于事故,人們過去主要是防范,是監測監控事故的“臨界狀態”。也就是說如果瓦斯濃度超限了,到了不處理就要出事故的極限時,我們才會發現并處理。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生大的災害。
所以現在要將“臨界狀態”這個思路改成向“超前感知”的方向轉變。
通過高新科技設備,超前探測到事故的危險苗頭,從萌芽中,就將危險因素發現并扼殺。 實現超前感知,主要還是技術裝備在“大、微、智”方面的進步。
“大”是指機械裝備要向大型化發展,高產高效,走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的路子。而“微”則針對技術裝備,對于安全科技來說,可探測危險的的傳感技術很重要。智指的就是智能檢測、辨識、分析、決策等一系列的系統。
“安全生產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興凱告訴記者,有些企業,從外面一看,可能顯得有些“傻大黑粗”。但是走進內部,其實有著非常強的科技要求。
“科技強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一件件鮮活的案例。
以天然氣管道泄漏為例,檢測天然氣管道泄漏時,有很多種檢測方法。一種是檢測泄漏氣體的方法,一般通過檢測泄漏物質來判斷是否發生泄漏,但是如果當泄漏量很大時才能檢測到,這樣的檢測手段和方法對預防事故所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因此,我們必須從泄漏開始就能檢測到泄漏物質,判斷是否發生了泄漏。這就要求檢測儀表能檢測出空氣中含量很低的泄漏物質,檢測空氣中的泄漏物質濃度要達到PPm級(百萬分之一的濃度),也就是說普通的泄漏物質檢測儀表都要求檢測的精度達到PPm級。
還有聲檢測方法,可以靠檢測聲音來判斷是否發生了管道泄漏。天然氣管道泄漏時是有聲音的,但是當泄漏強度很少時,有時泄漏的聲音靠人的耳朵是聽不到的,這時就要靠專業的儀器。還有檢測管道是否發生損壞的方法,長達幾十千米的管道,又長又細,大部分還埋在地下,管道是否損壞,靠眼睛觀察十分困難,這時一種叫做“管道豬”的檢測儀器就派上了用場。這種檢測儀器可以爬入管道內部,在管道中爬行檢查管道壁的薄厚以及是否損壞,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技術的提高除了能預防危險發生,還能真真切切地挽救更多的生命。2001年到2009年,我國發生了多次尾礦庫重特大事故。2008年,山西發生了特別重大尾礦庫潰壩事故,造成200多人死亡和失蹤。這些事故發生后,人們就開始尋找事故規律,并采取技術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規范性文件和標準,提出了針對高危尾礦庫的治理措施和大型尾礦庫的安全監控的要求。這些手段和措施開始使用后,從2010年以來,還沒發生過重特大尾礦庫潰壩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