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頁巖氣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它之所以熱,并非因為它是一個新詞,而是頁巖氣革命對于世界能源以及經濟格局所產生的影響不容小看。 以美國為例,2000年,頁巖氣占美國天然氣總的比重只有1.7%,到了2012年,這一比重已經上升到了37%,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重會達到50%。 頁巖氣不僅讓美國朝著能源自給自足的道路大步前進,而且由于減少了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甚至對全球的地緣政治都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豐富的頁巖氣儲量,比如中國、阿根廷、墨西哥、南非、俄羅斯等,為什么頁巖氣開發在美國率先獲得了成功呢?我想,這首先歸功于一代代公司的技術創新,幾十年來,頁巖氣開發的先驅們創造了水力壓裂以及水平鉆井這兩大關鍵技術,使得過去的邊角料成為了今天能源供應的重要礦種之一。與此同時,市場也培養了成千上萬家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服務公司,如成像技術、油氣井技術、設備技術、數字技術,它們大大地提高了采收率,延長了油氣田的壽命。
頁巖氣在美國能夠形成氣候,跟美國的市場開放有很大關系。美國有1萬多家各類油氣服務公司,服務于鉆井、地質勘探、地質測試等不同環節。正是由于不斷的競爭和技術創新,使得頁巖氣的生產成本大幅度地下降。我曾經看到一組數據,剛開始時頁巖氣鉆井要鉆100多天,而現在只要20天的時間。
此外,美國的管網非常發達,目前的天然氣管網有40.1萬公里,從1994年就已經做到了開發商與運輸公司全面分離,管網對第三方無歧視的準入條件,這樣你開發出來的東西才可以上網輸送。當然,美國頁巖氣開發的成功還有賴于很多條件,比如非常明晰的礦權和礦權交易機制,成熟的融資市場、政府對非常規資源的開發的優惠政策,以及完善的監管等。
從目前的評估數據來看,中國陸域頁巖氣地質資源潛力為134.42萬億立方米,其儲量至少不低于美國。中國對這一新興能源產業期望很高,各方也有強烈的開發愿望,但是在大規模開發頁巖氣的時候,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要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挑戰。中國的頁巖氣相對于美國要深埋很多,地表和地下的結構都非常復雜,因此對頁巖氣開采的技術和成本要求都會更高。
但是,更多的挑戰恐怕還在地上。首先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四川、貴州等礦區連道路都沒修好;管網也不夠發達,到2012年底,中國的管網只有5.5萬公里,大部分的管網都在“兩家油”手上,管網的準入還有待于明細。此外,中國的頁巖氣開采還面臨水資源不足,相關的政策以及監管不到位等問題。
不過,我認為最大的挑戰還是在礦權方面,美國的礦產資源主要是在私人手上,他們非常希望能夠套現地下的資源,油氣公司獲得這些資源也就有了一定的便利,而我們的礦產資源是國有的,石油公司又代表國家在行使這一部分的權利,這種資源壟斷的局面對于開發頁巖氣會帶來很大的挑戰。
我個人的建議是,國家應該盡快制訂頁巖氣作為新礦種的相關勘探管理條例,建立完善的頁巖氣區塊準入與退出機制。也就是說,你拿到了頁巖氣開發的礦權,就必須按照報備的計劃去執行,如果不能夠實現,應當有一個退出機制,重新把區塊推向市場。此外要引入競爭機制,頁巖氣的開發要對私營企業、外國企業放開。同時,要盡快建立起一整套頁巖氣開發的環境標準以及有效的監管體系,以保障開發過程中的環境和生態安全。
一個行業的發展,不能夠一哄而上,一蹴而就,回過頭來再一哄而散。對于中國頁巖氣的開發,要有理性的思考,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希望這個行業不要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我們還要認識到,資源的開發只是一個環節,除了開發還要能夠有效地利用能源,這也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