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講電影拍攝技巧,美國影視是不得不提的一個部分,每年美國都會生產出大量制作精良的影視作品。《最后三分鐘》就是美國影視的典型范例,雖然其長度只有5分18秒,但無論是從立意還是制作水平,都不亞于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是用佳能5D mark II拍攝的,此短片的誕生曾在單反界和攝像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喜歡攝影和攝像的人都應當看看此片,數碼單反竟能拍出如此效果,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關于好照片人們的理解都不同
在一個網站,有人就什么是好照片曾發問。有人回答說:“能讓你動心的照片就是合格的照片,能讓其他器官也發生反應的就是好照片。比如,看見食物或者水果的照片,你流口水了,那肯定是人家拍得極好;看見美女的照片,你有生理反應了,那肯定也是人家拍得極好;看見血腥的照片,你后背發涼,冒汗了,那肯定是人家拍的極好;看見一張照片,你流淚了,也是的……”
其實,這個答案有些問題,讓人后背發涼的血腥照片都是好照片嗎?能引起人們生理反應的黃色照片都是好照片嗎?顯然不是,看到許多照片我們流淚,有時并不是因為圖片有多好,而是事件本身讓我們流淚。
還有人給好照片提出了其他的觀點,“我總結,反正就是能引起共鳴的。”“就四個字,看著舒服……”“值得你花時間看的照片就是好照片,照片里面可以清楚表達出意思的就是好照片”等等。

經典教材對好照片的定義
其實,關于好照片,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開頭部分就做了詳細的說明。該書給好照片概括出三個特征:一,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有時也稱之為題材),該題材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都能看出來。二,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給攝主體。三,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紐約攝影學院的這個定義很規范,顯然是經過了許多專家的認可,但還是過于空泛。因為它并沒有說出什么是偉大的照片,也沒有說出攝影和繪畫到底有什么不同。用這個定義套繪畫作品似乎也可以。但攝影和繪畫顯然不盡相同。
《論攝影》的作者桑塔格認為,即使專家,評價攝影的語言也極其有限。許多時候,人們總是依附繪畫的詞匯來評價照片,比如:構圖、光線,諸如此類。更常見的情況是存在于各種最含糊的判斷,例如,稱贊照片時說它們微妙,或者有趣,或強烈,或復雜,或簡單,或——人們最愛用的一句話——看似簡單。
一張好照片與一張壞照片的差別,不同于一幅好畫與一幅壞畫之間的差別。為繪畫而制訂的美學評價的標準,有區別于真品(還有贗品)的標準和技藝的標準——這些標準對攝影來說要么過于放縱,要么根本不存在。
好照片更要真
那么,好照片和好的畫到底有什么區別?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過:“攝影有著一種令人恐怖的真實性。普通的學院派畫匠找到漂亮的模特,盡其所能去描繪她,稱她為朱麗葉,并在下方配上一段美妙的莎士比亞詩,于是圖片受到了眾人稱頌。攝影師找到了同一位漂亮女孩,為她打扮一番并給她拍照,稱她為朱麗葉,然而不知為何這似乎無濟于事——她仍是模特威爾金斯小姐。作為朱麗葉來說它太過真實。”
攝影在最初和美術一樣,只是尋求美。比如,過去肖像畫的傳統功能,就是把主人美化和理想化,而這個也是目前日常攝影和商業攝影的目標。但在被作為一門藝術的攝影中,“真”逐漸更被人們看中。所以,真正的人像好照片不是理想的著名面孔(例如美麗的女明星)。攝影上的著名的人像照片一般都是在無名者、窮困人、社會弱者、老人、精神病患者當中尋找。比如著名的照片有美國攝影大師斯特蘭德1916年拍攝的城市事故受害者肖像照《盲婦》,就是屬于這種尋找的最早成果。肖像大師桑德拍攝的一系列的人像作品,像什么《糕點師》《抗磚工》《三位年輕的農夫》等。這些無名氏的照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真,他們完全可以成為一個行業或一群人的代表,甚至也是受苦受難的人類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