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拯救加州禿鷹,是我閱讀古道爾的新書《希望——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時得知的。
加州禿鷹是北美體型最大的鳥類。這本書的《序言》說,古道爾有時作報告,手持一根“巨長”的羽毛——加州禿鷹的初級飛羽,令聽眾非常驚訝。加州禿鷹有巨大的體型:站起來1米高,翼展3米寬,體重10千克!加州禿鷹有使不完的力氣,為了找食,一天能飛225千米,如果需要,能飛上5000米高空。
直到幾百年前,在北美大陸西部,從墨西哥,經美國西部,到加拿大西海岸,還常有加州禿鷹的蹤影,而北美的其他大型食腐鳥類大都早就滅絕了。為什么加州禿鷹得以幸存?有科學家說,那是因為它食譜廣泛。“大自然的清道夫”加州禿鷹不僅吃陸生動物的尸體和腐肉,還吃海洋動物尸體,譬如死海豹。
近200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州禿鷹漸失生計。到1940年,僅在南加利福尼亞還有大約150只禿鷹。1980年,加州禿鷹幾近滅絕,“遺傳資源”已少得可憐:從野外取回的16枚卵和4只雛鳥;捕獲的最后7只成年禿鷹;洛杉磯動物園的一只雄性禿鷹。此時人工繁育開始了。到1991年,12對人工飼養的禿鷹夫婦,有11對產下22枚卵,其中17枚受精,13枚孵化成功。
科學家并未滿足于這些成績,他們要讓禿鷹再次成為大自然的一員。1992年1月,科學家給兩只人工孵化飼養的禿鷹戴上無線電信標,放歸洛斯派德瑞斯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人們發現,人工繁育的禿鷹在野外筑巢了!2001年又發現,在3個巢穴里孵化出雛鳥!科學家怎能不興奮?
4個月以后出現的一幕,卻令科學家的心情從峰頂跌落到谷底。眼前的景象令他們震驚、失望:3只雛鳥全都死了!科學家解剖了這些雛鳥,在它們的胃里竟取出了玻璃碎片、硬塑料,還有瓶蓋!內行一看就明白,這些“垃圾食品”,是雛鳥的父母帶回鳥巢,用來代替碎骨給寶寶“補鈣”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禿鷹的野外生存遇上了人類設置的“垃圾門”,這個故事讓人心酸。近年來,世界上“垃圾門”事件越來越多。一次,北京有市民發現,散落地面的鳥巢“建材”,竟有許多長短不一的鉛絲!
雛鳥死亡事件以后,科學家在禿鷹鳥巢周圍撒放了2.5千克碎骨。如今,禿鷹種群又恢復到300只,其中146只被放歸野外。
古道爾不僅有故事,而且善于講故事。她用感動人的故事說出啟人的思想。一件作品(不論是書籍還是演講),若只有故事,生動但不深刻;若只有思想,深刻但不生動。“有思想的故事”加上“有故事的思想”,讓人愛讀她的書,愛聽她的演講。
古道爾是個有故事的人。她的經歷就是故事。她還愿意聽別的科學家的故事,她主動請人給她講故事。本書的目錄之后,便是長篇的“致謝”。古道爾感謝了很多人,其中最重要的是給她講故事的科學家。故事寫出來之后,她把稿子送到各位給她提供故事素材的科學家手里,請他們斧正。她要把準確的科學信息提供給讀者。科學作家的敬業之心、責任之心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