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運用,確實使生產的安全性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數據顯示,2012年,一次死亡3到9人的較大事故同比減少243起,一次死亡10到29人的重大事故同比減少13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同比減少2起。
當然,科技手段只是一個方面,在保障安全生產上同樣至關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是管理問題。
“事故發生的原因太復雜了。有些事故的發生是因為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我們對很多事故發生的原因還沒有認識或者沒有正確認識,還沒有認識事故的客觀規律。”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興凱告訴記者,比如2003年,在重慶開縣發生了特別重大天然氣井噴事故,造成了243人死亡。
根據現場測算,當時的井噴量達到了1千萬立方米。通過測算流量,人們就發現是因為事先沒有人知道井噴能造成這么大的流量,沒有掌握井噴流量的客觀規律。人們經過科研攻關后發現,之所以會發生200多人死亡的事故,是因為井噴時的壓力是巨大的,達到了76兆帕的壓力。打個比方,如果1毫米水柱的水槍,用76兆帕的壓力去噴水,能直接像切豆腐一樣摧毀一座建筑物。
“以前沒有認識井噴的客觀規律及其危害,井噴后才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張興凱說,自從科研攻關后,從技術上弄清楚了井噴發生的客觀規律,并制定了相應的對策措施,發布了相應的標準。以后也發生過井噴,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還有一個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盡管我國每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在增加,但是以礦業、石油、化工、冶金、裝備制造等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還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這都是安全生產的高風險領域,所以高風險行業的基數大,出風險的比例也大。
而且大量中小企業安全投入不足,特別是煤炭行業,目前全國年產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還有7000多家,技術落后,安全沒有保證。
第三,就是全民安全素質的問題。張興凱認為,必須提高全民安全素質,在全社會形成安全氛圍,建立安全誠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事故多發的問題。國民安全素質的高低與生產安全事故發生與否有直接的聯系,我們必須提高全民安全素質和能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每個人可以反問一下自己,父母是否教育過你或者你是否教育過你的孩子,如何安全用電、用氣,或者遇到火災時如何安全撤離大樓?當所有的父母都會教育孩子這些安全常識的時候,生產安全事故率就會降下來。
有些事故,如由于停電造成的瓦斯爆炸事故,工作人員知道應該如何啟動風機、管理好電等的排放瓦斯程序,但很多人缺少根植于思想的安全意識,明知存在事故危險,卻不按安全生產規程行事,事故就這么簡單地發生了。
所以在提高生產安全的道路上,科技的提升只是一方面,基層的基礎能力建設、執法能力建設、全民安全素質的提高都是保障安全生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