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中國目前的經濟成就和問題談起,運用包容性增長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和方法來對中國經濟發展轉型進行考察,并得出與保障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相配套的必要措施。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13-03
一、中國經濟成就與問題
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起,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35年來,通過政治以及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1978年以來,中國是同期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經濟實現了35年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成功地破除了傳統的計劃產品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并在進一步加以完善。
綜合這30年的經濟成就來說,大致如下。
1.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2.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3.經濟結構實現由低級到高級、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4.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巨大飛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相對于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階段取得的這些成就必然也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各類問題,大致如下。
1.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還不高。
2.能源消耗嚴重,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
3.各種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主要體現在貧富差距、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和地區間收入差距中。
4.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
中國的經濟問題是復雜的、多變的、特殊的,以上幾點并不能很好地將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質高度概括出來,但也說明了中國現階段在經濟轉型階段所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對我們研究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措施提供了現實依據。
二、研究理念
(一)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的理念是在“廣泛基礎的增長(broad-based growth,BBG)”、“益貧式增長(pro-poor growth,PPG)”和“分享式增長(shared growth,SG)”理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包容性增長(IG)與排斥性增長(EG)相對應,是指使所有人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并能從經濟增長中受益的經濟增長。這一概念實現了生產和分配的有機統一。從生產的角度看,要求所有人都能參與到生產中來,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從分配的角度看,所有人都能從經濟增長中受益。
從現階段中國經濟實際看來,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應該至少實現以下6個目標:(1)在保證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前提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2)實現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確保公平的轉型;(3)實現從公共產品短缺向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轉型;(4)實現從工業化主導向城市化主導的轉型;(5)實現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型;(6)實現服務性政府的轉型。作為目標,它們在反映實際不足的同時也規范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為確定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以及轉型方式都具有指導性意義。
(二)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的經濟需要發展,更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所以,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問題研究離不開科學發展觀這一個方法論,這體現了在一定區域內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的統一,因為一旦研究經濟問題脫離了政治這一環節,得出的結論操作性都是不強的。科學發展觀給出了中國經濟發展轉型中的一些方法與改革思路,是最高層面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們研究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問題的最高方法框架。
(三)包容性增長理念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包容性增長和科學發展觀都是本文的研究理念,是本文行文思路的源泉和根本出發點。總的來說,包容性增長和科學發展觀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在經濟發展的本質上是一樣的,可以說是方法與手段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在研究經濟發展轉型問題這一層面,兩者得出的結論形式是相似的、內容是相同的,現象是相似的、本質是相同的。包容性增長這一理念之要求與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高度一致的,科學發展是包容性增長所追求的最核心價值觀。
對于本文來說,從包容性增長和科學發展觀兩個角度來研究中國經濟轉型問題,既避免了只用包容性增長研究所帶來的整體理論方面的局限性,又能避免只用科學發展觀研究所帶來的缺乏可操作性的問題,可謂形式相互補充,內容相互支撐,結論相互印證。
三、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措施
通過對中國目前經濟轉型問題的分析,結合本文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可以提出以下兩大層面的措施。
(一)針對國家層面
1.經濟發展轉型檢測指標體系的確立與實施
中國經濟發展轉型不僅僅需要定性的分析,更需要定量的分析。為了更好地反映中國當前階段的經濟實際,有必要針對經濟發展轉型這一歷史環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起到監控和預警作用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標準化,可以令國家和研究學者同時監測我國經濟轉型究竟到達了怎樣的程度,并根據實際的監測結果隨時糾正我國的政策或者經濟措施,實時把握我國的經濟轉型方向和力度。
由于中國經濟轉型目標是朝著城市化、集約化、市場化、低碳化等目的發展,那么我們可以據此來給出一些拋磚引玉性質的指標案例。
如為了檢測經濟發展集約度,我們可以運用這一指標:
經濟的集約度=×100%。
其中,靠集約經營獲得的GDP增額=(報告期投入產出率-基期投入產出率)×報告期投入量。其中,投入產出率是GDP與投入總量之比。這一投入既要包括活勞動的投入,也要包括物化勞動的投入。
如為了檢測經濟增長中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代價判斷經濟增長質量,我們可以運用這一指標:
和諧增長率=×100%。其中,EDP是指綠色GDP或者生態GDP。該指標說明,如果EDP占GDP比重越大,社會經濟活動與資源環境越和諧,利用資源環境的質量越高,越容易實現經濟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經濟增長的集約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當然,這里提出的指標只是構想中的指標體系中的滄海一粟,只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本文并不研究我國經濟發展轉型階段的檢測指標體系,因而此部分不會有太大篇幅。但需要提醒的是,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較世界其他國家十分特殊,設立這一檢測體系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亦即必須先設定一定的指標設計原則才可展開指標體系的整體研究。
如果這一檢測指標體系研究成功并在全國范圍中實行,將對提升我國經濟宏觀調控能力具有極大的意義。這一能力的極大提升將會使得政府干涉經濟能夠又好又快地取得所希望的結果,這無疑會使我國不斷獲得成功的改革,這一成功的改革又將有力地支持持續、快速、健康的經濟增長,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轉型成功。
2.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是改革開放前,經濟增長的特點是粗放型增長。表現為單純數量型擴張,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這種增長方式也可以出現高速度甚至超高速度,經濟總量隨之增長,但經濟實惠較低。改革開放前,盡管受到“左”的損害,經濟增長速度還是較快的。但20幾年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多少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但我國經濟規模與質量還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落后的實質是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加快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就是由單純數量擴張型增長,加快轉變為質量效益型增長。粗放型增長方式不僅浪費資源,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生態平衡,還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集約型增長方式則可以緩解或消除上述弊端,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重要方面。要認識到,集約型增長方式重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和經濟質量。為此,需要重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需要提高職工的勞動素質,需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發展循環經濟。
3.大力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
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簡稱OETCZ)是在國家統籌指導下,國內企業在境外建設或參與建設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鏈較為完整、輻射和帶動能力強、影響大的加工區、工業園區、科技產業園區等各類經濟貿易合作區域。它是由我國政府和牽頭企業與東道國政府談判簽訂協議,由東道國在協議所限定的地域范圍內,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減免關稅等優惠政策的特殊區域。從本質上來講,OETCZ是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在有關限定區域內更加緊密的雙邊經濟貿易聯系的一種制度安排,是我國企業跨境外直接投資建設的經濟開發區。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新模式,它為企業搭建起分享國際市場資源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平臺,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主要功能與作用有:(1)改變產品原產地,規避貿易壁壘。通過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可以改變出口產品的原產地,將“中國制造”變為“東道國制造”,由從中國出口變為從東道國出口,從而有效繞過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規避貿易制裁。(2)發揮比較優勢,轉移過剩產能。通過在國外建立OETCZ,一方面,可以將國內部分過剩、具有相對優勢的邊際產業轉移到有需求的國家,擺脫國內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壓力,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利用我國邊際產業轉移的時機,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推動國內企業更快地轉向深加工、精加工等高端的生產環節,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3)規避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管制,獲取先進技術。通過在新興工業國或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型的科技園區,在科技園區運作過程中,利用企業和市場間的知識流動與技術溢出,獲取東道國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另外,在發達國家或地區建立科技園區,以技術或產品共同生產和研發形式,通過“干中學”獲取新技術,從而有效規避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管制。
(二)針對基層層面
1.逐步消除戶籍壁壘,促進人才自由流動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由于勞動、土地和資本具有邊際遞減效應,無法保證經濟體長期持續均衡穩定的增長,唯有依靠技術進步才能使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我國,戶籍壁壘直接性地造成了人才無法自由流動這一結果。流動的人才不可避免地會考慮自己下一代的教育等問題,這將制約人才流動的積極性,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將會造成人才無法進行最優的資源配置,會促使市場出現不同程度的結構性失業,造成人才的浪費,從而將使現實的經濟發展速度慢于潛在的經濟發展速度。
我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經濟發展轉型更加離不開。我國具有相對特殊的國情,在經濟發展轉型的道路上探索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足夠的智力支持,將會使得經濟發展轉型出現的邊際問題得不到正確的解答,會延緩甚至阻礙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速度。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國內消費增長
包容性增長講究廣泛基礎的增長、益貧式增長和分享式增長。科學發展觀也要求我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更要求我國實現“五個統籌”。在第一次分配無法達到相對公平時,就需要國家控制的第二次分配來進行調節。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后,將會促進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將改變人們對流動性的需求程度。這將極大地釋放出我國國內消費需求的能力,對我國提高內需,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3.逐步提高工資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我國的實體經濟基礎并不穩固。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我國可以使用經濟杠桿來引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些經濟杠桿包括價格、工資、租金、利率等,使用經濟杠桿的好處就是可以達到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這些經濟杠桿中,逐步提高平均工資水平對經濟發展影響最大。提高平均工資水平不僅僅可以提高國民可支配收入,從而在不變的邊際消費傾向情況下,提升人們消費總量,推動內需增長還可以迫使企業走集約化道路,使其不盲目擴張,精簡人力物力,使用高端人才、熟練工人,甚至采用機器替代工人。雖然這樣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失業,但依賴于我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必然也會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進步。可以說,雖然短期來看這一過程不是帕累托最優,但從長期看來,這些失業的人群必然會學習新的技術成為專業化人才,提升我國人才水平,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產生深遠意義,從而這一過程是帕累托最優的。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李家祥.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 2012年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
[4]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林木西,黃泰巖.國民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6] 胡宗義,李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