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國內外研究的重要結論和觀點,包括基于協同整合、知識和資源等觀點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以及 IT 對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動態能力的研究進展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方法的演進進行研究和梳理的基礎上,探討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以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和重塑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信息技術;動態能力;動態演進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28-02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
1990 年,英國著名學者普拉哈拉德與其學生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提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此后,關于核心競爭力研究的論文和文獻逐年增多,從而開啟了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研究進展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出是基于企業能力的概念,而自從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產生后,便有了對于企業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 1925 年的著作《經濟學原理》又提出了企業內部成長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羅斯于 1959 年發表的《企業成長論》認為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構成企業績效的基礎,從而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自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熱點問題,國內外有多位學者對于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和構成,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協調整合觀、知識觀、資源觀以及系統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一)基于協調整合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基于協調整合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與哈默,兩人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義為一種組織內的集團學習能力,是一種如何有效地協調企業的各自生產技能并且把多種生產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協調技能和整合技術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應用于企業多項業務并為其帶來和提供價值,且不會因為使用的增多而減少。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的關鍵是通過持續的組織學習提升企業對其技能和技術的協調整合能力。Durand 認為,企業的能力不僅包括組織所擁有的資源、知識、技術和技能,形成企業能力的關鍵是資產與技能的協調配置能力。
(二)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美國的戰略管理學家 D.L.Barton 是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代表人物,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思想來源于理查德森的“企業知識基礎論”,而后,Barton 發展了企業知識基礎論,并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它包括四個維度:技巧和知識系統、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和價值觀系統,這四個維度之間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巴頓還認為,核心競爭力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它隨時間積累而不易為其他企業所模仿。因此,企業為實現持續自主創新,必須以核心競爭力的持續積累為條件。國內學者劉冀生和吳金希研究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知識管理能力,企業通過對其知識鏈的管理能夠獲得競爭優勢。芮明杰和陳曉靜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企業隱性知識的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關鍵因素。
(三)基于資源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基于資源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也就是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企業基礎資源理論。企業資源基礎理論的產生標志是沃納菲爾特 1984 年發表的“企業的資源基礎論”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由于企業資源觀的研究目標也是企業如何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所以也就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論范疇。沃納菲爾特認為,企業內部的組織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荷蘭學者杰恩·巴尼對基于資源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認為,企業在獲取和配置資源和能力的“異質性”決定了其獲得高額經濟回報率的可能性。企業資源具有非完全流動性,在此前提下,只有當自由具備有價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個特征才能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而路徑依賴性、社會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業資源難以模仿,能夠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基于系統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
基于系統觀的核心競爭力理論認為,企業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構架能力構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與知識,是日常解決問題的基礎,而構架能力是運用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靈活方式把他們整合起來,發展新的構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羅研究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由操作子系統、企業文化子系統和企業環境子系統組成的整體系統。
(五)企業動態能力理論
1994年,美國學者達韋尼提出了超級競爭的概念,認為隨著外部環境趨于動態化和復雜化,企業無法有效地保持其競爭優勢,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變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暫優勢才能獲得持續競爭優勢。針對企業逐漸處于超級競爭環境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問題,戰略管理專家蒂斯、匹薩諾和蘇安三人于1994在《戰略管理雜志》上發表了《動態能力與戰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業動態能力理論。動態能力也就是一種在復雜動態環境下,企業實現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Dosi認為,動態能力是更新企業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業如何識別市場機會,合理配置、重構企業的資源和能力,以提升企業的市場價格,動態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Catherine 和Pervaiz通過研究將企業的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資源與能力,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的能力,從而以適應環境變化以維持競爭優勢。
(六)信息技術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研究
在世界工業的發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響力的技術革命都能夠對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發源于 20 世紀 60 年代的信息技術,自從被應用到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就開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塑造產生重要的影響。國內外多位學者從協調整合觀、資源觀和知識觀等角度,進行了信息技術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影響的研究。基于資源觀的核心能力論的角度出發,有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時,就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念新等基于中國 296 家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利用 PLS 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在動態環境下企業在信息技術資源投入基礎上形成的企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曹紅軍和王以華利用層次回歸的方法,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證明了企業的信息管理能力對于企業動態能力的構建具有積極影響。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方法的動態演進
早期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論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為主,比如,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過對 NEC和 GTE 的企業案例的比較分析,對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描述和詮釋。除了案例分析之外,歸納與演繹方法在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Kesler通過矩陣法對核心競爭力進行描述,根據每項技能對每個產品或部件的貢獻程度,可以構建技能—產品相關矩陣,在根據每個產品對各項技能的依賴程度,構建產品—技能相關矩陣。劉滿鳳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 10 個行業的企業競爭力構建效率進行了評價分析。肖慧和包鋼利用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法和理想點法相結合的方式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指標的累積效應進行了分析。隨著企業所處環境趨于動態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一些學者開始進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演化過程研究。中國學者毛武興等就對通信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的變化過程進行了演化分析,并對朗訊科技和華為技術的能力演化過程的差異進行了比較。范新華利用模糊層次分析的方法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靜態評價,并基于馬爾科鏈模型對核心競爭力的變化進行了動態評價。
四、結論
綜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研究內容和結論,企業基于協同整合、知識和資源等角度進行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但是,隨著外部環境趨于復雜化和動態化,成為超級競爭環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凸顯,并且成為企業變革的障礙,使得企業無法保持競爭優勢,而企業通過其動態能力的培養,能夠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剛性,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更新,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方法的進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為主,只能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對概念進行詮釋,并利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對其特征進行描述,并借助圖示的方法尋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動態化,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量分析也開始從靜態分析向動態分析轉變,包括演化分析和隨機過程方法的應用。縱觀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的動態進展,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如何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方法具體化,從戰略決策層下發到部門操作層、如何克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剛性保持競爭優勢以及如何基于 IT進行企業動態能力的培養實現核心競爭力的重塑。
參考文獻:
[1] 王念新,仲偉俊,梅姝娥.信息技術、核心能力和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0,(1):52-64.
[2] 曹紅軍,王以華.動態環境背景下企業動態能力培育與提升的路徑:基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1,(1):1-7.
[3] 肖惠,包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 AHP-GRAP-PPM 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3):124-126.
[4] 毛武興,陳勁,王毅.動態環境中企業核心技術能力的演化過程研究——以朗訊科技與華為技術的技術能力演變為例[J].管理工程學報,2006,(1):124-129.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