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結合當前河南省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闡釋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分析比較了新型城鎮化和傳統城鎮化的聯系和區別,并根據河南省各城鎮經濟發展特點,構建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90-02
新世紀以來,城鎮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呈現出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聚集與擴散并存、動力機制現代化、城市發展生態化和個性化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特征,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與鄉村、人與環境逐步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
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帶動“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著力點,全面加強城鎮建設,積極穩妥建設新農村,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011年,河南省委九次黨代會提出,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要著力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縣域城鎮承載承接作用,增強新型農村社區戰略基點作用,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和傳統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新型城鎮化不僅是城鎮規模的擴張,而且是城鎮質量的提高、城鎮功能的增強、城鎮結構的優化、城鎮環境的改善、城鎮個性的塑造以及城鎮資源的集約節約等。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是兩條不同的城鎮化道路,但二者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新型城鎮化是對傳統城鎮化多年實踐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是對傳統城鎮化的揚棄。從城鎮化的機制看,新型城鎮化在繼續強調傳統工業化作用的同時,更加強調信息化、國際化的作用;從城鄉關系看,新型城鎮化在關注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統籌城鄉關系,積極推動城鄉一體化;從城鎮化方針看,新型城鎮化總結了傳統城鎮化多年探索的經驗與教訓,在強調城市群主體地位的同時,更加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二、相關評價研究現狀
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量化測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目前,對于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測定方法可分為主要指標法和綜合指標法。主要指標法是選擇最能夠表征城鎮化意義,又便于統計的個別指標來反映和描述城鎮化的水平,這類指標主要包括城鎮人口比重指標、非農業人口比重指標和城鎮用地比重指標等三種,主要指標法通過測度人口在城鄉之間的空間分布來對城鎮化水平進行表征,不僅能夠較為真實的反映城鎮化的發展狀態,而且可以方便地用于區域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同一區域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綜合指標法又稱為復合指標法,通常是通過構建由多個指標所構成的指標體系來測度某一區域的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標法的優點是將表征城鎮化發展的速度、數量、質量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指標納入指標體系,因而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對城鎮化水平進行綜合衡量。但是,由于其選用的指標較多,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差異性問題也較為突出,不同研究者針對不同研究區域所建立的綜合指標體系,在通用性和可比性方面也往往存在不足,因而難以推廣或進行縱向橫向多角度比較。因此,在實踐應用中,主要指標法,也稱作單一指標法更為通行。
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的基本原則
根據新型城鎮的內涵和理念,在建立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充分抓住發展的本質方面,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進程、水平和質量。
2.全面性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取要既能反映城鎮化發展的動態,又能反映城鎮化發展質量。指標的內容要涵蓋經濟發展、城市功能、居民生活、生態宜居和集約協調等多個方面。
3.系統性原則
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各個統計及評價指標要能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其相互配合中全面、科學、準確地反映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征。
4.易收集性原則
指標的選取要兼顧代表性和可獲取性,盡可能選取已經建立了政府和部門常規統計制度、統計資料比較健全、易于計算、容易獲取的指標,做到指標的可采集、可量化和可對比。
(二)指標體系的內容
以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和理念為基礎,根據河南省各城鎮經濟發展特點,遵循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選取原則,我們構建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是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反映城鎮的綜合實力。準則層包括城鎮發展、經濟高效、集約協調、生活方便和環境友好5個方面。指標層是具體評價指標,可以直接從統計資料或者計算獲得。其中,城鎮發展類指標具體包括城鎮化率、城鎮化水平增長率、中心城區新增人口、縣城區新增人口、鎮區新增人口、新型農村社區新增入住人口等,是城鎮化發展的核心,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經濟高效類指標具體包括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重要支撐。集約協調類指標具體包括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比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數比重、土地流轉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比重,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引領作用與努力方向。生活方便類指標具體包括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數、燃氣普及率、城鎮人均道路面積、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目的和城鎮化健康和諧發展。環境友好類指標具體包括污水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主要反映城鎮化生態宜居、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見圖1)。
四、結論
本研究遵循國內外城鎮化評價原則,從城鎮建設、經濟高效、集約協調、生活方便和環境友好5個方面構建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原來根據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簡單評價,轉為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科學評價,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和衡量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所處的階段和綜合水平,發現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為提高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喻新安.新型城鎮化引領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孫雪.新型城鎮化測評指標體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2).
[3] 陳延軍,趙煒林.河南省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師,2011,(6).
[4] 王承強.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5] 田靜.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四川建筑,2012,(8).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