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具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河南省有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于種種原因,河南省文化產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分析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以期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詞:文化產業;河南;優勢;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92-02
一、文化產業的含義及河南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一)文化產業的含義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準確理解文化產業的含義。所謂文化產業,是指以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為主體對象,從事生產經營、開發建設和管理服務的行業。它包括提供文化產品(如圖書、音像制品等)、文化傳播服務(如廣播電視、文藝表演等)和文化休閑娛樂(如瀏覽景區服務、休閑健身娛樂活動等)的活動,這是文化產業的主體;同時,還包括與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以及相關文化產品(如工藝品等)的生產和銷售活動,這是文化產業的補充。
(二)河南省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被公認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經濟意義
河南省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基礎,按照工業生產標準,運用市場運作、產業管理等一系列方法綜合開發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為人類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各行業門類的總稱,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其中間產品和服務是最具創造性的生產要素,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具有廣泛的關聯帶動作用。此外,發展文化產業還具有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增加就業、帶動創業等經濟意義。
2.政治意義
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硬實力”上,也體現在“軟實力”上。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主要由3個方面構成,即文化的積累、文化的創意和文化的傳播,而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文化的傳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文化”要真正成為具有競爭性的“軟實力”,必須通過“文化產業”這個載體。
3.文化意義
發展文化產業,走“以文養文”之路。對于河南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全靠財政撥款是不可能的,發展文化產業更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
河南省地處中原,歷史上長期居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勤勞智慧的河南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厚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河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古都、歷史文化名城和名人比比皆是。國家八大古都,河南省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個,數量居全國之首。全省具有異常豐富的文化資源,種類繁多,且分布廣泛,如洛陽的牡丹、龍門石窟、白馬寺,開封的菊花、龍亭、清明上河園、天波楊府、包公祠,登封的嵩山、少林寺等景點馳名中外。現有世界文化遺產三處——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9處198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1處,歷史文化名城8座,歷史文化名鎮(村)22個,歷史文化名人5 384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河南省還是是文物大省、戲曲大省,這些都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資源和基礎條件,是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二)市場優勢
河南省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已突破1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具有廣闊的消費空間。且近年來河南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總體經濟規模居全國第五。2012年,全省生產總值預計3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萬元;恩格爾系數城鎮下降到32%,農村下降到46%;文化消費需求日益擴大,已初步形成一個巨大的、現實和潛在的文化市場。
(三)區位優勢
河南省自古就被認為“居天下之中”,素有“中州”、“中原”之稱。位于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帶之間,且是進出西北六省的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鐵路、公路、航空、通訊和能源樞紐。國家鐵路干線京廣、隴海、京九、寧西、焦枝、焦新、新荷、寧西等鐵路干線縱橫交織,鐵路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一。連霍、京港澳等9條國家規劃的高速公路及105、106、107、207、310、311、312等9條國道經過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484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大型工程都途經河南。在當前開發中西部地區、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背景下,其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重要地理優勢不言而喻。
(四)勞動力優勢
河南省是個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全省現有4 915萬農村勞動力,且務工類別繁多,能做到根據需要可招之即來,來之能用。同時,河南省又屬全國物價水平較低地區,勞動力低廉,在目前產業轉移的浪潮中,勞動力資源優勢成為吸引東部沿海企業及國外企業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河南成為富士康等眾多企業入駐的重要原因。
(五)后發優勢
河南省文化產業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起步較晚,但沿海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成熟做法和經驗,也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三、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通過以上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分析,筆者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更新觀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文化體制改革還處在起步階段,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根本性問題還沒有解決。很多人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停留在老觀念上,認為發展文化產業就是發展旅游,沒有正確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概念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河南省發展文化產業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加快發展。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按照職能清晰、產權清晰、責任清晰的原則,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
(二)整合、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走集群化發展之路
河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文化產品仍處在“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狀態,且各地市各自為戰,缺乏整合性。河南省是文化資源大省但并不等于是文化產業大省,要發展文化產業一定要整合、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走集群化發展之路。通過整合、優化文化資源配置,集群化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共贏,同時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文化產業園區,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產業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提升河南省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三)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重點行業,促進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
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目前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問題,部分行業還非常落后,如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等行業與發達省份存在較大的差距。提升河南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必須適時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大力扶持和培育新興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扶持重點行業,為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優先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文化產業,推動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積極發展高科技含量和高文化品位的文化創意產業,完善創意產業的產業鏈條,逐步建立文化創意基地;最大限度地展示傳統文化的風采,使河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人的生活連接起來,增強產業化效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和文化會展業,充分展示河南省豐富的文化底蘊,宣傳河南省。
(四)注重策劃和宣傳,提高知名度,實施品牌化戰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就是效益,文化產業一定要注重策劃和宣傳,提高知名度,實施品牌化戰略。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盡管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但在全國以至全世界叫得響的品牌并不多。要打造品牌,一定要重視策劃和宣傳;同時,還要善于學習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但又不能實行拿來主義,照搬照抄。要注重對河南省文化資源中“軟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河南文化產業知名品牌。近年來,河南衛視利用自身特色制作的名牌節目“武林風”(武術文化)、“梨園春”(戲曲文化)、“知根知底”(姓氏文化)就是實施品牌化的一個特例。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產業是高技術與高文化高度結合的領域,比傳統生產領域更需要人才。河南省文化產業要快速發展壯大,成為河南的支柱產業,歸根到底是人才。河南省文化人才的缺乏具體表現在:一是缺乏高層次依靠人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大家、名家比較少;二是缺乏懂市場、懂經濟、會管理文化經營管理人才。要培養文化產業人才,首先,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復合型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強、素質高、業務精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其次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留住本地人才,積極主動地吸引優秀的外地文化企業人才到河南發展。
(六)實施走出去策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
河南省文化產業大發展光靠國內市場還不夠,一定要面對國際市場,要加強文化領域的多層次互訪,主動開展對外文化合作,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深化與周邊國家及中國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水平,全面展示當代河南省現代化建設的新形象。
參考文獻:
[1] 惠琳.河南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5):178-180.
[2] 范書琴.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85-87.
[3] 王芳.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加快河南文化產業的發展[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32-34.
[4] 馬華陽.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08,(9):27-31.
[5]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12[EB/OL].河南統計網.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