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文化產業逐漸成為貢獻GDP的支柱力量,而在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產業人才匱乏逐漸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促進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以發揮其后發優勢,培養更多文化產業信息化人才以逐步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文化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101-02
一、文化產業競爭力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問題
文化產業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已成為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問題 [1]。
文化產業競爭力是一種系統組合的功能性力量,具有要素組合結構,其來源、強弱決定于諸要素在質、量、空間與時序上的組合形態。要切實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就必須促進文化產業與當地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游和休閑等產業的聯動發展,其中,借力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以發揮后發優勢,培養更多文化產業信息化人才,逐步提升當地文化產業競爭力是一個最佳的途徑。
二、菏澤市文化產業及其人才發展情況
(一)菏澤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菏澤市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遺產豐富,文化產業優勢明顯、特色鮮明。菏澤市是中國牡丹之都,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這里歷史人文景觀燦爛,有堯王墓、百獅坊、孫濱旅游城和仿山遺址等100多處名勝古跡。曹州牡丹園是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菏澤大劇院是十大齊魯文化新地標,趙王河公園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單縣浮龍湖生態文化產業園是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菏澤動漫文化產業等已初具規模,文化大戲正在開播,但從總體來看,目前菏澤市文化產業不大不強且缺乏競爭力,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二)菏澤市文化產業人才發展問題
菏澤市是個人口大市,但其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比較落后。有以下表現:(1)菏澤市對現有文化產業人才發掘不力。雖然菏澤市民間書法、繪畫、音樂、戲曲、武術等文化資源豐富但欠缺有力的扶持和整合,對文化產業人才如朱之文等缺乏挖掘和培養提升的平臺。(2)菏澤市文化產業后繼人才匱乏。菏澤市素質教育興起較晚,中小學教學囿于升學壓力沒有余力從事文化產業后備人才的熏陶培養,主要依賴學生家庭的自我教育和投資。(3)菏澤市經濟發展對文化產業人才發展支撐能力差。由于菏澤市經濟發展水平在山東省排名靠后,文化產業基礎薄弱,對文化產業人才支持力度小而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必須積極借助教育信息化來支撐并完成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三、菏澤市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問題
(一)菏澤市教育信息化的現狀
自2006年開始,菏澤市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地在中小學實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為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繼順利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之后,菏澤市全面實現“校校通”,標志著適應菏澤市教育發展的數字化教育體系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底,菏澤市中小學計算機總量達到11萬余臺,學生計算機比達到高中12∶1、初中15∶1、小學20∶1;教師用機達到專任教師1.6人1機,基本達到山東省平均水平。
(二)菏澤市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從 2001 年國家教育部倡導實施“校校通”工程至今,菏澤市教育信息化基本處于硬件、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階段,習慣以校為單位,進行“分散式”建設,已經建立了功能類似的各種應用設施。這種重復性建設不僅增大了地區的總體教育投資,而且信息難以共享,缺乏交互性,缺乏統一的標準和開放接口,易用性差,容易使學校成為大的IT系統“孤島”,難以獲得好的投資回報。而此時,省內其他地市和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重點已轉移到軟件應用系統的建設。如何實現快速、高效地覆蓋大多數學校規范標準的信息化應用,從而達到普遍提高各類學校應用水平,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是菏澤教育信息化面臨的嚴峻問題。
(三)借力教育信息化提升菏澤市文化產業競爭力
1.利用教育信息化促進文化產業優秀師資共享
菏澤市擁有菏澤學院、菏澤家政職業技術學院、菏澤市技術學院、菏澤市藝術學院等一系列培養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的學校。因此,應當以高校教育信息化師資建設為龍頭,借力名師走進校園工程,通過教育信息化促進文化產業優秀師資共享。高校作為菏澤市高素質人才的匯聚之地,數字校園和移動互聯等信息化水平較高,應當勇于承擔培養文化產業后備人才重任,結合自身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師資優勢等等開設多種師生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增加校際交流,把大學園區建設成為菏澤市文化產業的孵化器,讓菏澤市一城四鄉特色進入校園,培養優秀校園文化,在充分展示菏澤市文化成果的同時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為其將來從事文化產業打下基礎。
2.將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融入教育信息化之中
“農遠工程”和“校校通工程”的實施,使菏澤市大部分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經歷了大規模網絡和硬件投資的基礎建設之后,當前教育信息化的重點應當開始轉向關心信息化建設投資的“效益”性,充分利用軟件應用環境的建設和推廣。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臺優勢,多多開展文化產業項目,讓文化人才走進校園,將文化教育與全面素質教育相結合。由主管部門牽頭加強高校與中學的聯動并給予幫助,保證所有文化產業相關人士能夠隨時通過教育城域網獲得教育技術資源,鼓勵家長、學生和學校管理者進一步參與其中,將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融入教育信息化之中。
3.政府引導教育信息化形成菏澤文化產業聯動機制
教育信息化是帶動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革命性手段,對提升基礎教育辦學品位和教學層次、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堅守教育公平的底線,意義重大而深遠。菏澤市教育行業應當全面開通網校,以全市學校為依托,為各校師生提供免費資源服務。加強對小學、初中學生的家鄉建設狀況宣傳,充分利用幼升小、小升初免試入學的優勢,利用已經建成的優勢文化資源,大力開展面向初、小學生的文化熏陶課程。職業教育院校則應多開展各類有益的低成本文化活動,輔以動漫等文化產業的展示宣傳。政府文化部門適時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月等活動,給本地文化產業資源以展示的舞臺,多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競賽活動,繁榮豐富學子課余文化生活并提供其實習實踐的舞臺,讓組織者、參與者和宣傳企業等等都能從中獲得收益,獲得一個文化產業豐富多彩的效應,形成菏澤文化產業聯動機制。
4.借力教育信息化促進文化產業升級
做好文化產業容易,做好文化事業難。要讓老百姓享受到文化事業帶來的豐富碩果,同時,還要讓教育能夠為文化產業培養出優秀的后繼人才。要讓在校園中的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菏澤一城四鄉文化的提升,主動投身于文化產業的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才能滿足文化產業這一新型服務業的要求。菏澤市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這一優勢,政府應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優勢解決相關問題,做好魯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將其制造工藝及產品上網;對網絡文化資源發展,給予扶持,鼓勵民間文化產品借助互聯網發展,并且給予獎勵、減稅和其他鼓勵政策扶持,利用網絡資源宣傳菏澤文化產業的升級等等。
參考文獻:
[1] 宋彥麟.遼寧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