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專家咨詢、企業調研數據的相關性統計分析,明確了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對其職業發展的影響,進而探討高職機械類專業創新能力的實施模式。
關鍵詞:創新能力培養;實施模式;相關性分析;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TH-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124-02
機械專業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當今中國制造業所需的具有專業技術實施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歷史使命。未來30年是我國由機械制造大國向機械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培養掌握先進技術知識,特別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人才,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是當前高職教育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市場調研方案設計
(一)市場調研的目的
本次調研的目的有3項:(1)掌握高職機械類專業畢業生工作崗位(初始崗位及1~8年后的崗位)變動情況與特點;(2)預測企業對高職機械類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包括崗位、工程技術能力等);(3)畢業生質量跟蹤調研。按照職業成長規律,根據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需要,探索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施模式。
(二)調研對象的選取
選取的調研企業以本校畢業生就業比較集中的東三省和近3年就業比例增多的大連、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業為主,包含大、中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部分中、小型私營先進制造企業,以及少量機械制造行業相關外資企業(調研企業分布見圖1)。
調研的人員對象選取上采取了雙線并行的方式,一方面,選擇長期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大中型各類企業的專家及行業主管部門領導等進行專家咨詢,主要調研我國機械類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和對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建議;另一方面,選擇本校歷屆畢業生、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工人、人事資源部門的管理人員,調研高職畢業生的崗位、薪酬和崗位變遷情況。調研對象基本涵蓋了本行業各個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調研方式采用現場調研、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等多種方式。對調查數據運用軟件和圖表統計進行數據分析。
二、市場調研數據分析
(一)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分析
通過對近8年來畢業生就業崗位統計分析,發現如下規律:
1.高職學生畢業后前三年,基本從事數控機床及其他機械制造設備的操作、維護及檢修工作(91.68%),經過3—5年企業綜合鍛煉,部分畢業生開始從事機械制造工藝設計、機械產品的設計開發、技術改造及車間班組等基層部門的管理等工作(37.17%),且隨畢業年限的增長從事技術崗位的人數逐年增加(見圖2、3)。
2.絕大多數從事技術性崗位的畢業生在校期間都參加過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綜合素質較高,普遍學習認真刻苦,善于鉆研,能熟練應用UG、CAD、CAE、CAPP等軟件。
3.小型企業、私企中從事技術工作畢業生明顯多于大中型企業的畢業生,這與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重視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專家咨詢分析
1.未來我國機械行業的大發展需要建設一支專家型技術工人隊伍:工程技術能力出眾,作風嚴謹,吃苦耐勞,善于解決問題。
2.企業招聘員工中高職畢業生已占半壁江山,未來還有繼續擴大趨勢。
3.高等職業教育區別本科、中職教育的顯著特點就在于知識的全面性,廣泛的適應性,很強的可塑性,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4.隨著企業大量新技術、新設備投入使用,對一線員工的自主性學習,開創性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刻不容緩。
(三)機械類畢業生創新能力培養相關性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掌握學生適應職業的能力,我們將調研的畢業生分為接受過創新能力培訓實驗組和未受培訓的對照組,再加上隨機抽取的在校生對照組,對上面3組學生進行相關性統計分析,觀察高職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
1.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測評結果方差分析
我們對上面3組學生進行方差分析,通過未受培訓畢業生的對照組與在校生對照組的得分進行比較,由前測結果可以看到兩組的方差差異不顯著(Sig.=0.547),即方差為齊次,均值也不顯著(Sig.=0.647),這表明未經過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情況沒有顯著差異。參見表1。
2.畢業生創新設計能力測評結果方差分析
由接受過創新能力培訓實驗組和未受培訓的對照組畢業生的方差分析(后測的結果)可以看到兩個組的方差差異顯著(Sig.=0.01),即方差為非齊次,均值也顯著(Sig.=0.041),這表明在經過創新設計培養的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情況開始出現顯著差異。
該檢驗驗證了經歷了創新能力培養對學生的未來職業能力有顯著的提高,平均分數比沒有經過創新能力培養的學生高8.319分。
3.對照組創新能力培養測評配對檢驗
為了檢驗創新能力培養對高職學生的作用,我們還對受過創新能力培訓實驗組和未受培訓的對照組的畢業生進行了配對檢驗。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從表2和表3所示的檢驗結果可以知道,經過創新能力培養的畢業生在工作后發生了顯著的變化(Sig.=0.001),而沒有經過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照組變化不顯著(Sig.=0.478)。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具備較全面的創新能力對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具有顯著作用,這種變化體現在這些畢業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得分高于對照組學生。
三、高職機械類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討
準確預測把握市場需求,培養適銷對路畢業生,這是高職教育生存發展的關鍵,高職機械類專業應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上加大力度,采取合理培養模式,在具體實施上下大力氣,不急功近利,不爭一時之需,放眼學生就業5—8年后的發展,要有“前瞻性”,以先走一步來主動應對未來人才需求發展趨勢,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
1.建設高職數字化創新設計平臺,打造創新設計體系
建設高職開放式數字化設計平臺,增加三維數字化設計理論與軟件使用技能的相關課程學習,對于高職層次技術教育具有顯著意義,可將學生從煩瑣的設計計算過程中解脫出來,集中有限時間到創新分析、調試調整等關鍵項目上來,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有力武器。
2.開展項目式教學方式
應考慮在不明顯削弱傳統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能學習的同時,在高職教育中加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知識技能的培養。以學生畢業5年后的職業發展為目標,建立創新能力培養體系,采取項目式教學方式,選擇服務生產實踐的科研項目,將其拆解成若干系統并與相關課程銜接融合,以課程項目的方式穿插實施,突出導師的導引與學生的實踐,這種培養應貫穿于學生3年學習過程始終。努力使學生在校學習與學生未來發展、企業需求相結合,這樣培養的畢業生才能真正受到企業、社會的歡迎。同時探索高職教育四年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思路。
3.以各級技能競賽為引領,興趣小組、學生專業協會組織等為依托,個性化發展為主線,開展個體化培養
調研結果顯示,經過幾年時間企業培養,約37.1%高職學生會走上技術、設計、管理等技術性崗位,因此高職教育要突出個性化發展、個體化培養的特點。充分利用專業協會、興趣小組等學生組織,以各種技能競賽為平臺,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將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4.突出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理念
創新能力培養必須與工程實踐、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其目的性和針對性才強。可以利用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平臺,讓學生參與到校企合作科研項目中來,從最基本的測繪、建模入手,逐漸深入、循序漸進,建立學生工程意識,培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鼓勵學生創新。
結語
通過對企業的調研分析可知,高技能型綜合人才短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如果高職人才的培養能抓住此契機,建立高職機械類專業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加大教育教學制度的靈活性,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那么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將會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 劉溪娟.上海機械數字化設計制造崗位人才社會需求調研報告和分析[J].技術教育研究,2008,(3).
[2] 張克華.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對接[J].中國就業,2010,(2):17-181.
[3] 國家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關于數控人才需求與數控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調研報告[J].中國專業教育,2004,(17).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