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會計工作中始終是將客觀真實原則放在首位的,而會計舞弊行為則嚴重背離了這一基本原則,給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帶來諸多危害。通過剖析會計舞弊的常見方式及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關鍵詞:會計舞弊;治理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186-01
一、會計舞弊及其危害
會計舞弊是指行為人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和有目的地故意違背真實性原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規章規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
在會計工作中始終是將客觀真實原則放在首位的,而會計舞弊行為則嚴重背離了這一基本原則,給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帶來諸多危害。對于政府部門而言,由于會計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實,使之難以掌握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向,無法及時準確作出經濟預測和決策,也無法合理有效地組織稅收工作的有效進行;對于投資者而言,無法通過不真實的會計信息作出合理的風險判斷,甚至做出錯誤判斷,造成經濟損失;對于企業而言,舞弊行為產生的會計信息,背離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使企業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對于會計行業而言,由于舞弊行為而失去公信力無疑將是自絕生計。
二、會計舞弊的常見方式及原因
我國會計法規要求會計信息應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和及時性,這就要求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確鑿并可以驗證。但會計舞弊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嚴重背離客觀性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虛構經濟業務的發生。這是會計舞弊的最常見手法,企業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常常憑空捏造并不存在的經濟業務。這樣的業務由于并不存在,導致會計信息建立在無本之木上,不具有任何可信賴性。
2.隱瞞或篡改原始憑證。原始憑證式會計核算工作的起點,是保證會計核算真實客觀的基礎,也是會計舞弊行為的首選。在實際業務中,企業常采用經濟業務事項的虛擬、發票應開金額與實際發生額嚴重背離、篡改發票上實際發生經濟業務的內容與金額等舞弊行為。
3.關聯方串通欺詐。會計屬于內部控制比較嚴格的系統,每個環節都要控制方法,所以關聯方串通稱為會計舞弊的常見手法。在實務中,采購人員與驗收人員舞弊最為多見。
4.做假賬行為。會計應反映真實的經濟業務事項,但是會計舞弊則不能正確地按照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進行核算,形成在相關會計核算資料中認為的記載虛增或虛減成本利潤。此外,會計舞弊對相同的經濟業務為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完全不同財務信息。一些企業內外多套賬,一套內部財務賬,多部對外賬,以達到應付有關部門的目的。
之所以產生會計舞弊,究其原因無外乎是會計政策法規滯后于會計實務的發展,每當許多新情況發生難于找到合適的準則作為有效地會計業務基礎;其次,法律監督機制不健全,執法不嚴,企業逐利進行舞弊欺詐也是一個主要的因素。
三、會計舞弊的治理
1.健全會計法規與政策、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立法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已制定并發布了幾十個相關規則及法規,但面對新形勢,這些會計政策與法規具有滯后性,應及時調整,跟進經濟業務發生發展的新變化。
隨著經濟業務增多,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管理中顯得尤為重要。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會計行為,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相反,內部控制不嚴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亂。所以,迫切要求各單位要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監督和規范會計的行為,將大大降低會計舞弊。
2.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我國會計法規雖不健全,但認真貫徹實施還是能夠基本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但許多單位故意違反法律,蓄意造假,這是貫徹落實規章制度執行不力造成的,因此,加強執法及例行常規檢查是防范會計舞弊的頭等大事,是政府及審計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
3.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是會計舞弊的直接實施者,為此,會計管理部門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能夠自覺抵制會計欺詐的發生率,同時加強業務培訓,以不斷提高中國會計信息的可信性。
4.加強會計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會計監督能有效地督促會計人員履行其職能,同時能有效防止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會計監督僅僅將重點放在內部監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加強對會計審計監督、政府監督的社會監督。為此,應建立健全本單位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專業監督和群眾監督,為會計人員創造良好的基礎工作環境,以有效地防范會計舞弊。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