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我國高校科研的現狀及黑龍江省高校科研優勢,分析高校科研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并結合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目標,提出了以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完善高校科研轉化機制、打造創新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快成果轉化等對策,以服務于地方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高校;科研;戰略;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202-02
一、我國高校科研的現狀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科研活動從早期的一種科學家及其學術團體的興趣性活動,變成了由政府領導和支持下的一項社會事業,并肩負著國家發展的重要使命。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中創新尤為重要,而高等院校是我國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力量,當前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知識創新的基地,又是知識傳播的基地,最能體現高校的水平和發展潛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對國家科技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現在有將近740所本科院校,國家對高校科研創新工作尤為重視。國家教委在1998年開始實施了“985工程”,重點用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在2000年制定了“211工程”,在其后10年間,國家為建設“211工程”投入資金總量累計近370億元;2006年,國務院建設了“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又稱“特色985工程”,以促進我國創新型、現代化的發展;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提出了“2011計劃”,這項計劃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學科建設方面的綜合優勢,為發揮高校學科綜合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高校科研院所專利資金項目實施,有力調動了黑龍江省高校科研院所發明創新的積極性。全省現有“985工程”院校1所、“211工程”院校3所,國家大學科技園4個,省級大學科技園2個。近年來,教育對黑龍江省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7%以上,其中高等科研教育的貢獻率為2%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統計,截至2012年,黑龍江省有效發明專利7 032件,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有效發明專利4 364件,占全省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62%,比全國28.6%的平均水平高出了30多個百分點。與歷史同期相比,專利申請量增長了63%。高校科研成為拉動全省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高地。
二、高校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兩者相互補償,相互依托。高校科研與區域科技資源整合和聯合攻關,使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這樣不但能提高科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且能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高校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聯動效應:一方面,社會經濟實力的提高是高校科研發展的基礎,高校科研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依存和適應關系;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科技動力和人力資本,科研發展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與之相關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并由此擴大社會規模。高校科研為地方經濟發展聚集了人力、物力、財力,聚集了文化和創造力;地方經濟為高校科研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物質生活場所條件及社會實踐基礎。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也是高校科研、文化創新的動力源泉。地方經濟發展對高校科研不斷提出新要求,成為促進高校科研自身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高校科研與地域經濟形成了彼此依存、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科學技術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建立互利互惠、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高校科研要與社會經濟零距離接觸,多渠道交融瓦動,謀求雙贏發展,立足于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進行正確的前瞻分析和機會把握,與地方經濟共建互為依托、協同發展的互動平臺。
三、黑龍江省高校科研助力“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目標實現
建設“八大經濟區”、實施“十大工程”是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八大經濟區”是對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認識升華,是發展思路的完善創新;“十大工程”是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基本抓手和重大舉措。高校及相關研究機構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搭建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為“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企業、地方政府提供科學的發展戰略規劃決策咨詢和建議。高校科技力量要積極主動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主動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組織和開展科技攻關,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大力開展聯合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工作。
(一)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完善高校科研轉化機制
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組織實施省屬高校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建設計劃,高校與企業建立起長期緊密的科技合作聯系,為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科技服務。實施高校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對省屬高校重點實驗室建設引導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實現高校優質科技資源共享,切實解決優質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圍繞“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目標需求,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將高層次人才隊伍輸送到經濟建設前線,建立并完善技術入股、技術開發獎勵、優先評聘職稱等機制政策,吸引國內外專家、留學人員到黑龍江省創業,鼓勵高校科研人員等到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研究,促進科學技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二)打造創新平臺,促進科技研發
針對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目標建設,產業結構優化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整合學科優勢資源,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依托工程技術研發平臺,如黑龍江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等高校的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立開放、共享的研發平臺;以大型儀器設備面向企業、社會開放和重點實驗室開放運行為重點,以訪問學者、學術會議、開放課題等形式,實現高校優質科技資源共享。發揮已有大學科技園區、校企共建工程中心、校企合作委員會的平臺作用,積極引進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開展頂層設計和合作研發,著力服務新興產業發展。
(三)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快成果轉化
高校科研課題主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圍繞“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目標,針對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主動參與產學研聯盟,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組織聯合科研攻關,突破關鍵技術。高校科研團隊要加快可轉化項目的培育,選擇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有望轉化的新材料方面科技成果,通過信息發布會、科技成果展覽及校企對接活動等形式,向社會及企業推薦。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做好大學科技園孵化引導資金投入的試點工作,解決科技項目的前期孵化難題,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和外流問題,切實提高轉化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結束語
高校科研積極探索與區域經濟有機結合的渠道、增強為社會服務的功能,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研自身發展的需要。黑龍江省各高校科研團隊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人才培養與科研要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接,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這個主題,以促進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戰略目標實現為根本任務,積極搭建科研與企業的合作平臺,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實現高校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雙贏的局面,推動黑龍江省“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向榮,等.淺析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發展[J].經濟論壇,2007,(20).
[2] 龍文.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探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8).
[3] 鄭存庫.地方高校科研發展的區域化聯合[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1).
[4] 黃澤芳,張繼平.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