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改革都是普通高校學生資助的需求和政策必須面臨的挑戰。搞好高等教育資助政策和高等教育的資助需求的研究,目的不僅僅在于使高等教育經費增加,還在于能促進公共資源在所有受教育群體中公平地分配。
關鍵詞:學生資助;需求;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204-02
一、學生資助概述
學生資助可以概括為:政府為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群體的基本教育權利而設計的制度,以及由政府、非政府組織與個人采取的各種學生資助行為的總稱。這一概念規定了教育補償的主體、對象和目的。教育補償的主體是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個人,補償的對象是弱勢群體;教育補償的目的在于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教育權利。
在高校中,學生資助落后于收費的現象比較普遍,這會使社會大眾對高校收費產生嚴重的負面情緒。想要達到高等教育財政效率和公平的理想化,應該盡快改變現有高等院校中“高收費+低資助”成本補償結構,本著效率和公平的原則,實行不同學科公共收益實施差別資助和差別收費的財政政策。
學生資助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以下4種類型。
1.學生借貸型資助,包括一般商業性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
2.學生助困贈與型資助,其中包括助學金、學雜費減免、助困性質的獎學金等。
3.學生工作型資助,其中包括高校崗位勤工助學收入。
4.學生獎優型資助,其中包括各類獎學金。
銀行借貸是借貸型資助最主要的形式。校內貸學金數量較小,一般商業性助學貸款更少。助學金是助困贈與型資助類型的主要類型,其次是學雜費減免。在工作型資助類型中,相比較于校內勤工助學崗位,校外崗位的勤工助學為學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但進一步的數據分析顯示,校外崗位勤工助學收入與家庭收入沒有明顯關系。另外,獎優型資助中的獎學金和統一發放的生活補貼與學生的家庭收入水平也沒有明顯關系。無論從公平還是從效率的角度,平均發放的生活補貼都應該轉換為助學金,向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傾斜。
二、普通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現狀及問題分析
高等教育的資助需求和政策的研究不僅可以增加教育經費,使公共資源在不同收入群體中獲得公平分配,也可以通過改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促進不同收入群體的教育入學,獲得公平的入學機會。在世界各國中,高校學生資助的需求與資助政策都面臨著很大改革的挑戰。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農村地區和家庭低收入的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入學機會逐漸擴大,農村地區和家庭低收入的學生與來自較高收入家庭的學生之間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距在不斷縮小。此時,來自較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生所享有的優質高等教育機會也在增加。學生資助能夠有效地彌補學費對經濟困難學生上學積極性的消極影響,而且也可以通過改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促進不同收入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消除經濟能力差異帶來的入學機會差別。來自較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生有的高等教育總資源和優質資源均大于來自較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生。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財政體制改革以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學生資助政策。根據統計,2000—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專項用于資助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的總經費每年都在70億元以上。國家助學金等每年經費總額為10億元左右,每年資助學生59萬多人。國家助學貸款自開辦至2006年12月,全國累計審批貸款學生292萬人,累計審批金額253億元。
綜合看來,支付的學費越高,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幾率就越大。反之,家庭收入較低,教育成本超出家庭支付能力,學費對個體接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就會呈現出顯著的負作用。
“收費+學生資助”共同構成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經濟困難學生應是公共財政和高校財政資助的主要對象。低收入家庭子女可以通過獲得學生資助而降低實際支付給高等教育的費用,只要資助能夠滿足低收入者的需求,就可以抵消學費和其他私人成本帶來的經濟壓力,并且可以實現資源分配從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轉移。
來自不同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必需教育支出上的差異不明顯,家庭支持是高等學校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與此同時,較低收入組從親友處獲取的借貸款要明顯高于較高收入組。說明較低收入家庭承受了比較重的高等教育經濟壓力。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有經濟資助需求的學生中,確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或者因信貸約束拿不到國家助學貸款,或者因厭惡和規避風險不愿意申請國家助學貸款。這樣的學生雖然不多,但也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一方面,要通過政策宣傳盡量消除其對貸款風險的規避;另一方面,在貸款資格審查方面要注意盡量將有資助需求的低收入家庭申請者納入到國家助學貸款的資助體系中來。另外,對于來自偏遠農村地區的經濟困難學生,至少在第一學年應給予足額的助學金資助,以避免其因風險厭惡和規避而帶來的入學困難。
三、完善普通高校資助政策建議
1.財政貼息法。如果貧困家庭學生在校就讀期間經濟困難,無法支付利息,可以在整個貸款合同期間對學生貸款利息給予40%的財政補貼,讓貸款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由財政補貼,學生畢業后全部自付的辦法。
2.延長學生還貸年限。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所以要改變原來的自學生畢業之日起即開始償還貸款本金的做法,實行貸款學生畢業后視就業情況,在1年后開始還貸,5年內還清的做法。
3.建立代償機制。為鼓勵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和艱苦行業工作,提出了研究建立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機制,對到國家需要的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工作,服務期達到一定年限的貸款學生,經批準可以獎學金方式代償其貸款本息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世界銀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編寫組.中國高等教育改革[M].教育部財務司組織翻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2] 李勇.高等學校成本結構的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05.
[3] 丁小浩.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化:1990年代的變化及分析[Z].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簡報,2003.
[4] 杜莉.關于高等學校貸款融資負債經營的理性思考[C].北京大學高等學校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2006.
[5] 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 宋光輝.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財經科學,2003,(1):75-81.
[7] Carnoy M.Higher edueation and ecnomie development:India.China,and the 21st century [C].Paper presented at the Pan Asia Conference:Focus on Economic,2006.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