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而海洋旅游是前景遠大的海洋產業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全世界40大旅游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和地區,其旅游收入占全球旅游總收入的81%。海島旅游,特別是群島旅游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海島,因其給旅游者遠離城市喧囂和徹底回歸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睞,已成為世界旅游熱點地區。鑒于此,對國內外海島旅游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意義重大。
關鍵詞:海島旅游;研究綜述;國內外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215-03
一、國外研究綜述
(一)海島旅游的環境影響
海島生態系統一般都比較脆弱,任何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干擾活動都會對其保持相當長時期的平衡局面帶來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旅游活動對海島周圍海水、海岸線、陸地水文特征以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條件都帶來嚴重的影響。旅游活動開展較早的海島地區是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等地區,如今其水體污染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海島淡水資源匱乏,大多數地區旅游用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在東南亞等海島地區,地下水過度抽取已引起海水倒灌,嚴重地威脅海島地表動植物生存環境,生活飲用水需要船運。
(二)海島旅游的經濟影響
旅游對海島地區經濟帶動作用日益明顯。Juanita Liu(1988)通過分析夏威夷旅游者消費行為,得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者對夏威夷經濟的貢獻度[1]。旅游業帶給海島地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增加經濟風險。Riaz Shareef(2005)通過對比20個小島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資料和數據,發現旅游發展速度與發生經濟風險概率成正比[2]。旅游發展加劇不同產業的競爭,導致產業空間重組和單一經濟結構。Schittone(2001)研究佛羅里達Key West和Stock Island旅游業和漁業的空間競爭關系,發現由于壟斷集團干涉和政府偏好,增強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導致漁業從Key West向Stock Island轉移[3]。這樣更有利于海島的可持續發展,但前提是合理開發和管理旅游業。游船旅游是目前海島旅游業增長最快的部分。Dwyer L(1998)提出澳大利亞游船旅游的經濟影響評估模式[4]。游船旅游較其他旅游項目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但考慮到游船對海島地區環境的影響,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此外,游船帶來“海上全球化”將導致海島本土文化退化甚至消失。
(三)海島型旅游地的演化
Dexter J.L.Choy(1992)分析太平洋群島旅游地演化特征,發現夏威夷演化模式基本符合Butler模型,其他一些島嶼旅游業規模較小,演化過程不穩定 [5] 。Agarwal S(2002)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和現代產品重組理論對英國海濱旅游地衰退機制進行分析,提出旅游地重定位概念,認為衰退持續存在于旅游地演化的各個階段[6]。Eugeni Aguilo(2005)認為,巴利阿里群島正處于產品重組和革新階段,通過調整傳統的“沙灘和陽光”模式,滿足新的旅游市場需求[7]。海島型旅游地演化將會依次經過以“環境”、“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準則的發展階段。
(四)海島可持續旅游
可持續海島旅游必須滿足5個條件:合理的動植物保護政策、高質量的海灘環境、安全的旅游環境、健康的生態系統以及良好的海岸管理。Jerome L,Mcelroy(1998)分析加勒比海20個小島嶼地區的旅游發展情況,提出“Tourism Penetration Index(旅游侵入指數)”,并針對不同指數等級分別提出管理建議[8]。Abeyratne RIR(1999)認為,小島嶼發展中地區(SIDS)必須充分考慮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以及海洋科技應用、區域合作等諸多問題,保證旅游業的適度開發和持續發展[9]。Kirstie Meheux(2006)以瓦努阿圖Tanna島為例,認為危機處理能力取決于旅游管理者對自然災害的認知程度,并提出自然災害應對模式、程序、策略等,這些問題的分析對其他地區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0]。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通過制定控制旅游發展的“POOT”政策,如制定量化指標體系,劃分預留區、旅游區、保護區等,以期建立可持續性的管理體系。對于目前蓬勃發展的游船旅游來說,David Johnson(2002)認為,要想成為可持續旅游產品,必須實現當地社區、游船部門以及國際管理部門三者的合作,保證海洋環境健康發展,嚴格控制游船污染物處理、社區利益分配、設施供給等因素[11]。旅游生態標簽認證在海島旅游開發中逐漸引起重視。
(五)海島旅游的案例研究
《海島旅游管理原則與實踐》(Island Tourism: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1995)包括專門的海島旅游實踐,比如百慕大群島、溫哥華島、博內爾島、斐濟、加勒比海群島、加拿大紐芬蘭島等。《海島旅游趨勢與展望》(Island Tourism: Trends and Prospects)(1997)一書提供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兩類14個海島的案例。發達國家包括西班牙的Balearic Islands,瑞典的Smogen、荷蘭的Frisian Islands、英格蘭的Orkney和Shetland、馬耳他以及塞浦路斯;欠發達國家包括斐濟以及南太平洋的諸島國、南大西洋諸島、印度尼西亞的龍目島和巴厘島、新加坡、毛里求斯、巴巴多斯以及牙買加。《地中海海島可持續旅游發展實踐管理與政策》(Mediterranean Island S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Practices Management and Policies)(2001)以地中海地區一些島嶼作為案例研究其旅游實踐。
二、國內研究綜述
(一)全國層面的研究
劉薇、李悅錚首先對中國12個海島縣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旅游效益進行分析,然后對旅游發展態勢分析及預測,最后提出海島旅游發展的對策與思考[12]。駱茜等將海島特殊的地形地貌、復合型用地需求、高敏感的自然環境以及游客行為因素納入到土地空間形態的理論體系,構建出海島型旅游地空間形態模型:山體、農田、海灘、居民點、旅游度假區、交通空間及綠化隔離帶7個要素以山體為核心,形成類同心圓的空間組織模型[13]。
(二)地方層面的研究
江海旭、李悅錚認為,海島旅游有休閑與放松、浪漫與時尚、遠離城市喧囂等特點,近年來備受旅游者的青睞,逐漸成為旅游業的熱點。他們采用SWOT分析法,通過對浙江省舟山群島內部條件及外部環境的全面分析,提出舟山群島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以實現經濟、環境、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14]。黃丹等以遼寧省菊花島、大筆架山島、大小長山島、大鹿島為例,從發展環境、旅游資源條件、可進入性、客源市場狀況等方面入手,運用定量分析方法比較各海島之間的空間競爭優勢。結果表明,4個海島旅游地總體上存在資源統一性和市場重疊性特征,同時,發展環境、資源特色、可進入性、市場傾向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并提出旅游地區域合作對策[15]。
(三)單個海島研究
王輝等以大連市大長山島為例,提出海島地區實現低碳旅游的途徑,即創建海島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設施、營造旅游體驗環境和引導低碳旅游行為,實現海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6]。王琦、李悅錚在淺述海島旅游發展概況與性質之后,對具有愛國主義特色的劉公島旅游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劉公島的成功經驗對文化型海島旅游開發提出建議[17]。
(四)海島旅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薛紀萍、閻伍玖根據海島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點,在國內海島旅游關于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海島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管理、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方面共5個子系統45項評價因子;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評價結果進行初步分析,為海島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18]。邵學珍認為,生態旅游是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重要形式和途徑,結合海島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舟山群島為例,初步探索海島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產品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19]。
(五)海島旅游產品研究
王潤等嘗試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手段,以福建省海壇島為例,評判海壇島岸線運動休閑旅游產品開發的適應性和各段岸線的開發利用方向。評價結果顯示:海壇島的沙灘岸線可劃分為適宜開發型、環境限制型、土地限制型與市場限制型4種;適宜開發型為運動休閑旅游產品開發;環境限制型開發大眾觀光休閑產品;土地限制型適宜面向高端客戶群體;市場限制型放在中遠期開發[20]。丁寧、李悅錚認為,旅游產品轉型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遼寧省海島旅游資源豐富,面對外部壓力、內部動力、內在要求和發展趨勢的背景,提出實施新開發戰略和突出自然性、推進多元化、提升等級性策略,推動遼寧省海島旅游產品轉型升級[21]。
(六)海島旅游房地產研究
馬麗卿認為旅游房產開發可采用旅游和景觀兩位一體的模式,選擇社區式酒店物業、俱樂部式物業、多功能住宅式物業、時權式物業以及產權式物業等形式,有利于促進海島旅游景觀房產的健康、有序發展[22]。蘇欣慰認為島嶼旅游房產是在島嶼旅游和旅游房產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旅游開發方式,從市場需求、資源環境和外部條件三個方面分析島嶼旅游房產開發的可行性,同時指出開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幾個障礙因素,最后提出一些相關的開發策略[23]。
(七)海島旅游市場研究
夏林根在三亞、海口、上海等城市的問卷調查表明,遠洋海島旅游者將以中高等文化程度的中青年為主體,消費趨向中高檔,普遍要求旅游項目參與性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和較高的品位;遠洋海島旅游將成為21世紀旅游的熱點之一[24]。張志宏、李悅錚通過對長山群島實地考察并深入分析海島型旅游地市場需求現狀總體特征和結構特征,選擇有效的目標客源市場,遵循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理念,用指數模型預測、經驗期望預測和環境容量倒推3種方法綜合平衡對客源市場規模進行預測,最后提出長山群島的市場營銷戰略規劃[25]。
(八)海島旅游區域合作研究
鄭耀星等以福建省4個特色海島—海壇島、湄州島、鼓浪嶼、東山島為例,從分析4個特色海島的概況入手,重點比較分析海壇島、湄州島、鼓浪嶼、東山島之間的空間競爭優勢,最后提出海島型旅游地區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健全沿海海島旅游發展的管理體制;突出特色,形成區域海島旅游總體形象;實行一體化的營銷管理[26]。江海旭等以中國與塞浦路斯簽署《旅游合作協議》為背景,從長山群島與塞浦路斯休閑旅游業合作基礎、合作模式、合作內容以及合作戰略等方面,探討長山群島與塞浦路斯休閑旅游業合作,對長海縣旅游局編制《“十二五”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27]。
參考文獻:
[1] Juanita Liu.各類旅游者在夏威夷的相對經濟貢獻[J].王國堂,譯.旅游學刊,1988,13(3):20-23.
[2] Riaz Shareef.Small island tourism economies and country risk ratings [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5,38(4):
557-570.
[3] Schittone J.Tourism vs.commercial fishers: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use of Key West and Stock Island,Florida[J].Ocean Coastal
Management,2001,44(1):15-37.
[4] Dwyer L,Forsyth P.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cruise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393-415.
[5] Choy D J L.Life cycle models for Pacific Island destinations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1):26-36.
[6] A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25-55.
[7] Eugeni Aguilo.The persistence of the sun and sand tourism model [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219-231.
[8] Jerome L,Mcelroy.Tourism penetration index in small Caribbean Island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45-168.
[9] Abeyratne RIR.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 on small developing states [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1999,5(1):31-37.
[10] Kristie Meheux.Tourist sector perceptions of natural hazards in Vanuatu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 [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69-85.
[11] David Johnson.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cruise tourism: a reality checks [J].Marine Policy,2002,26(2):261-270.
[12] 劉薇,李悅錚.中國海島縣旅游開發的現狀和對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6(9):72-77.
[13] 駱茜,黃少輝,陳波,等.我國海島型旅游地土地空間形態研究[J].熱帶地理,2010,30(4):435-439.
[14] 江海旭,李悅錚.舟山群島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4):82-83.
[15] 黃丹,李悅錚,楊新宇.遼寧省海島旅游地空間競爭與合作[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11):1054-1056.
[16] 王輝,宋麗,郭玲玲.海島地區發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與途徑分析——以大連市大長山島為例[J].旅游論壇,2010,3(6):692-695.
[17] 王琦,李悅錚.文化型海島的旅游開發與研究——以劉公島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7(1):12-15.
[18] 薛紀萍,閻伍玖.海島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 (10):878-880,939.
[19] 邵學珍.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海島生態旅游研究——以舟山群島為例[J].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1):19-24.
[20] 王潤,劉家明,田大江.海島運動休閑旅游產品開發選址研究——以福建省海壇島為例[J].熱帶地理,2010,30(6):681-686,692.
[21] 丁寧,李悅錚.遼寧海島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7(5):85-89.
[22] 馬麗卿.開發海島旅游景觀房產的條件及物業形態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05,(7):67-70.
[23] 蘇欣慰.島嶼旅游房產開發初探[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6):32-35.
[24] 夏林根.新世紀旅游的熱點:遠洋海島旅游——上海、海口、三亞市場調查報告[J].旅游科學,2001,(2):18-21.
[25] 張志宏,李悅錚.海島型旅游地市場需求分析與預測——以長山群島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7):48-57.
[26] 鄭耀星,林文鵬,儲德平.海島型旅游地空間競爭與區域合作研究[J].旅游學刊,2008,23(12):58-62.
[27] 江海旭,李悅錚,李鑫.長山群島與塞浦路斯休閑旅游業合作探討[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30-137.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