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主張是名師教學的內核和品牌,缺乏教學主張,或者教學主張不鮮明、不堅定,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師。教學主張也是名師區別于其他教學名師的重要特征,教學名師、名家和流派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教學主張上。無論是名師的成長還是名師的培養,主張的提出是關鍵,主張的研究是核心。
名師教學主張的實踐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教學主張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學主張有根有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要客體和對象,課堂教學就是要解決教材與學生的認識矛盾,沒有教材或不依賴教材的課堂,教學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內涵,質量也就沒有了依托,沒有了根基。所以教師對教材鉆研的深度、角度,以及從教材中解讀出來的意義和內容,就成為了決定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前提和關鍵。名師對教材的研究和解讀首先要達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要求,如,能夠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的本質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內容和難點重點,融會貫通地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但是,對名師而言,僅僅做到這樣是不夠的,還要達到更高的要求:獨到見解。獨到者,獨具慧眼也。名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從而能夠化枯燥為生動,化共性為個性,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庸為智慧。這個過程就是名師教學主張的教材化過程,教學主張作為名師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名師鉆研和解讀教材的獨特視角,是名師發現、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測器,名師要用主張來統領、解讀教材,這是給教材注入、滲透主張、思想、智慧的過程,使教材個性化、生命化;與此同時,不斷從教材中挖掘和提煉出體現和反映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使主張變得厚重、豐富,有根有源。
從研究的角度說,從教材中挖掘和提煉出體現和反映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要達到以下三點:第一是顯性化,即把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從教材的隱形存在變成顯性存在。名師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一定是教材(學科)所內有的或內含的,但一般不是教材自身的主線和明線,通常是暗含的,名師鉆研和分析教材就是要將其顯性化,變成教學內容的明線。第二是結構化,即把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從教材的零散存在變成系統存在。它要求名師要把不同學段、不同單元、不同章節、不同課文里所蘊含的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按照某個思路和線索串聯起來,使其成為一個結構和系統。第三是張顯化,即把教學主張的內容和意義從教材的微弱存在變成強大存在。名師具有特殊的眼力,能夠發現教材中關于自己教學主張的細微的東西,并將其放大,使其成為亮點。
二、教學主張的教學化研究——使教學主張看得見、摸得著
教學主張不僅要進入教材,還要進入教學。所有的好教師都能憑借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經驗,精熟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技能技巧,靈活地駕馭課堂,使教學取得明顯的效果并達到較高的水平。名師也不例外,課上得好是名師的基本功,擅長教學是名師的必備前提。但是,名師的教學還有更高的要求,這個要求從外在的表現來看,就是個性和風格;從內在的要素來看,就是主張和思想。教學主張的教學化研究,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教學主張作為教學的導向,并將其融入教學實踐的每一個“毛孔”,使名師的教學活動“烙上”自己的個性,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真正的名師一定是一個教學藝術家,而風格正是作為藝術家的名師所特有的在教學活動中一貫表現出來的一種“韻味”“格調”“風貌”,風格是一種境界(不是一個特征),它是教師教學特長中的特長,是教師對某種教學技藝的精益求精、千錘百煉以至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甚至望而生畏,無人能匹的境界。這也是名師的神奇和魅力所在。值得強調的是,名師的個性、風格一定要和自己的主張和思想相融合,一脈相承。否則,個性和風格可能會變成沒有內核和精神的空殼,變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
從教學主張的內容來看,有的主張直接指向教學活動本身,如“自主語文”“學語文”,這樣的主張本身就是從教學活動中提煉出來的,當然它很容易轉化為特定的教學方式、程式,形成一種基于教學主張的教學模式。相對而言,這樣的名師和主張可學性很強,別人比較容易學,推廣價值大。有的主張卻不是直接指向教學活動的,而是指向學生和學科的,這些主張是從學生和學科角度立意的,如“童趣數學”“文化數學”“兒童品德”“生活品德”;還有一些主張則指向人類終極價值追求和目標,從哲學、倫理學、美學等視角立意,如“易語文”“善語文”“美語文”。這些立意相對高遠的主張就不那么容易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因為它們與教學實踐的距離較遠,也可以說這些主張的價值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質性和可操作性的,也可以說我們很難從這樣的主張中抽象出一種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教學模式。但是,沒有落地的主張不就成了空中樓閣了嗎?所以,教學化研究的重點難點就在于要把這些立意相對高遠的主張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要素、表現、特征,讓別人從你的課堂依然可以看出你背后的主張。
三、教學主張的人格化研究——使教學主張名師化、精神化
教學主張不但要進入教材、進入教學,還要進入教師本人,成為教師人格的一部分和特征,名師的主張不僅要通過教材、教學表現出來,還要通過名師自己的生活和為人表現出來,這樣才更令人信服。設想一下,一位主張民主教學的教師,為人卻非常霸道;一位倡導合作教學的教師,自己卻從不跟同事合作,結果會怎樣?這種沒有身體力行的主張還有意義嗎?教學主張的人格化研究使名師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課題研究,一般的課題研究做了、寫了,也就結題了,任務也就算完成了。名師的人格化研究也就是個人的人格修煉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至少是難以結題的過程。我們知道,教學主張從本質上講就是名師獨特經歷、探究、體驗、感悟、閱讀、思考而形成的對教學的一種見解、一種思想,簡單地說也就是名師的教學觀。人格化研究就是要把這種教學觀進一步升華為名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轉化為名師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的主張包含名師個體的價值、信念、熱情,與人的血液、神經、靈魂融為一體,是名師的一種性格、一種氣質、一種作風。強調教學主張的人格化研究也意味著,名師的教學要達到以人教人的境界,名師不僅要憑知識、技能、技巧、才藝、智慧教育學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引領學生。唯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名師不僅要成為一名教學藝術家,更要努力成為學生的人格楷模。
(根據余文森教授講座錄音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