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風采】
陳艷春,福州市鼓樓區實驗小學英語教研組組長,福州市鼓樓區第二屆名師,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名師,福州市鼓樓區“三八紅旗手”,福州市鼓樓區優秀教師。曾獲福州市首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優質課一等獎、福州市鼓樓區課堂素質教育英語學科一等獎,多次在省、市、區做講座、上示范課,多次參加名師送教、展示以及評課等,多篇論文在CN刊物上發表。指導多名青年教師在全國、省、市、區多項比賽中獲一、二等獎。
成長路上的鋪路人
三十年的英語教師生涯悄然已過,回想自己成長歷程中的每一個足跡,每一滴汗水,每一分收獲,深刻體會到了做教師的艱辛和快樂。回顧教育之路,我深深感受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鉆研、毅力,更離不開學校環境和教師群體所形成的強大后盾。在成長的路上,我得到了許多領導、師傅們和老師們的支持與幫助。我在鼓樓區的第一個師傅是區進修校劉強業老師。他時常到校聽我的課,并及時給予指導,一有機會就讓我開課鍛煉,還帶著我到處聽課、評課,一直以他的方式為我蓄積能量。記得有一次,他聽完我的課,對我說:“剛才的課上有個孩子回答錯了,你沒有糾錯就讓孩子坐下了。而課堂是屬于孩子的,如果他錯了,你一定要停下來,解決他不會的地方,然后讓他再一次回答。只有他會了,你才真正盡到教書的責任。”正是因為他毫無保留的指導,我才一天天進步。區競賽一等獎的殊榮讓我一炮走紅了,然后我得到了參加市首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優質課比賽的機會,在那一次市賽中,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這一路上,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有無私為我“量身定做”的師傅劉強業老師,有一直支持、鼓勵我從校公開課、示范課,區公開課,到取得區競賽一等獎、市競賽一等獎的林烈真書記,有默默在英語組幫助我的江美英老師。我還遇見了許多給予我無私指導和幫助的鋪路人,像鼓實小關心英語組的歷任校長們,省教研室吳青梅老師,市教研室郭琳榕老師,區進修校邵宜璋校長、林曉晶老師、莫華英老師、王健老師等。只言片語不足以表達我的感激,我把這份感恩一直記掛在心上,陪我一路行走。
我是一個行者
掌聲和鮮花向我涌來,可我知道,我其實還在起點上,心中更多了一份自我鞭策,一份絲毫不敢松懈的堅定。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在教學上有疑必問,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各個單元的教學上都積極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探討教學心得、體會與收獲;同時,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記,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征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通過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問題,關注自己的實踐,不斷反思自己的經驗,在和同事探討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評上名師以后,我發現自己還有太多需要努力的理由。在每一次講座、示范課、送教等活動中,我都要求自己帶著去尋找、去發現、去收獲的“三顆心”上路。每一次講座結束,我都一定要和在場的老師們交流,請他們給我提意見、提建議,聽最真實的來自各地同行們心底的聲音。每一次送教,我都堅持早早地到送教的學校,我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我是來給孩子們上課的,那我就應該早早地進入孩子們的教室里,每一次到一所學校,我都一定做到課前和學生交流,課后也和學生交流。課前交流一是為了把備學生這個任務在實際中再次完善,二是想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孩子,緩解他們的生疏感。課后交流也一定是以朋友的身份開始,孩子們圍著我,有的激動:老師,剛才那個英語推理游戲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模一樣!有的失落:老師,剛才做題時我一直舉手,可惜你沒有提問我!有的不舍:老師,我們好喜歡你哦!有的高興:老師,原來復活節兔子這么可愛,原來復活節的內容這么豐富,你找的圖片我都很喜歡!通過課后交流我能知道學生是否學有所獲,他們的分享就是我的反思,能最有效地促進我的成長。每一次外出學習或旅游,我都一定抽時間到當地的書店逛一逛,了解最前沿的資訊,最新的理論知識,最多元的教學方法。名師五年,我一直帶著這“三顆心”在路上,我是一名行者,走在教育的路上……
與團隊同行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研氛圍,更離不開鼓樓區英語名師團隊和鼓實小英語組溫暖的集體。我們的群體是一個積極向上,充滿蓬勃朝氣,開拓創新的群體。我不是一個人在獨行,我身后還有一群人,一個團隊,一個個年輕的教師。一路走來,我也慢慢成了年輕教師們的師傅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的師傅們一絲不茍的教研態度時刻鞭策著我,自己當師傅的日子更加不敢懈怠。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我還要兼顧培青、課題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努力把我的師傅們傳授予我的好思想、好理念、好作風傳給年輕的教師們:組內堅持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的制度,按照“個人準備—集體研討—修改完善”的流程,形成了“初備—復備—細備—精備”的備課風格。具體地說,先由每一個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搜集積累資料,精心編寫教案,然后,通過集體備課,進一步搞清教學重點、難點,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學生情況,交流教學方法。此后再由每一個教師對自己的教案進行充實,并在教學實踐后進行修正。這樣做既統一了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作業布置、測試考核,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同時又充分發揮了每一個人的作用,實現了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也有力地促進了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創造多樣教學風格,發揮各人特長,形成各自特色。這種備課模式受到了好評。
有承擔才有成長。鼓實小作為福建省小學英語學科基礎教育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學校,先后承擔了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小學英語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實驗課題、福州市《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朗讀能力的培養 》課題和福建省普教室《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滲透策略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實驗課題。幾年來一直開展與美國語言志愿者的視頻口語交流活動——“蘋果工程”活動,在網絡上進行文化的交流體驗,讓學生們將課堂所學、日常所見,直接用視頻與美國的語言志愿者溝通交流。通過話題式的互動,互發照片,一起過圣誕節、感恩節等形式,達到直接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目的,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福建省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學校暨省級子課題第二次工作研討會議”中,鼓實小師生開展以中西方文化知識滲透為主題的特色英語晨會,優美的英語口語主持、生動活潑的情景劇、輕松溫婉的英文歌曲、熱情奔放的全校集體舞等節目深受與會專家和老師們的喜愛。在各類教學活動、課題研究和技能比賽中,我們或順著捷徑,或拐著彎路,但始終堅守一份參與、一份擔當,學會了與學生融洽相處,學會了課堂授課的游刃有余。我們學會常揣兩把“尺”,一把是量別人長處,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因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自身才有驅動力,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技能。我們知道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要不懈拼搏,做一個永遠“有準備的人”,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每一次外出聽課學習的機會我們從不錯過,每一個展示自我業務水平的機會我們從不錯過,每一回需要集思廣益的時候大家從不錯過。于是,我們英語組教師們在各級各類論文、教學設計評比和課堂比武中獲獎的喜訊一條條接踵而來。
“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一個熱情培育幼苗的人,他會欣賞到它生長的風煙;一個忘我工作的人,他的形象在別人的記憶中永遠鮮活;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
我在做的,就是如這詩句一般的事業。我如一名行者,繼續跋山涉水,走在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