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風采】
鄭琳,小學高級教師,福州市鼓樓區錢塘小學屏北分校副校長、副書記,福州市鼓樓區第二屆名師,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州市小學音樂名師工作室成員。曾獲全國“雙有”主題教育活動先進個人、福建省十佳少先隊輔導員、福州市第二屆骨干教師等多項榮譽。曾為省小學音樂提高培訓班教師、省農村骨干教師、市小學名優教師課程指導力高級研修班教師、新教師培訓班、送教下鄉培青工程等授課、說課和講座三十多場。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CN刊物上發表。
小學音樂教育給我提供了一方沃土,十六年的教學生涯,我用無限的熱忱和強烈的進取心投身到音樂教育,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音樂教育。
從一堂“同課異構”課說起
2011年底,福州市小學音樂名師工作室交給我一個光榮的任務——到吉林省長春市東師大二附小送教。此次開課不同以往,是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開展研討交流,同樣的教材、同一節課,分別由東師大二附小音樂教師張洪霞老師和我各上一節音樂欣賞課,課后兩位教師還要分別進行教學反思,再由專家和聽課教師互動點評。我的內心既欣喜又緊張。欣喜的是能去這么遠的北方——東北去上音樂課,緊張的是生怕沒上好課給南方的老師丟臉。開課那天很快就到了。
第一節課執教的是沉穩、老練的張洪霞老師,她的教學設計抓住了不同的音樂要素,再通過蒙古族“短調”“長調”民歌的對比,區分樂曲不同的主題,表現、理解音樂的不同意境。在她的課上,“學習指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東師大二附小“自主學習”的教學思想。第二節課,我則從整體入手,先讓孩子們完整地聆聽樂曲,再在兩個主題音樂的對比中,通過聽、唱、奏、畫、演等方式,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意境;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多元評價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語言的引導和層層遞進的教學設計,讓孩子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走進音樂、理解音樂,在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
課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展開熱烈的探討。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欣賞課得到了專家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在“同課異構”的執教過程中,看到了南、北地區兩位音樂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彰顯了不同地域教師的教學個性,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值得大家借鑒與學習。
成功的公開課背后,不但有我竭盡全力全身心的投入,也離不開林琴和金蕾兩位名師的指點,以及名師工作室其他老師和屏北小學同事們的幫助。辛苦沒有白費,我的這堂課不僅成功地“走南闖北”,而且一舉奪得了福建省三優聯評(課例類)一等獎,我還分別為福建省農村骨干教師、福州教院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臺江區音樂教師、鼓樓區新入職教師、寧德市音樂教師等近千人上示范展示課。
回首十六年,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無私幫助、不求回報,默默支持、給予鼓勵的人:有關愛成長的歷任領導;有省、市教院,區教師進修校的音樂教研員;有呵護成長的師范院校老師;有幫助我的錢塘小學音樂組的“姐妹們”;還有家人、好友和鼎力支持的同事們……十六年來,是大家的鼓勵,是孩子們的掌聲,是家人好友的支持,才讓我一路走來不孤單、不辛苦,播撒激情投入音樂教育教學,令我取得了一點成績。
堅守摯愛 潛心耕耘
這些年來,我堅守著自己的三尺講臺,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開課任務,先后獲得全國“雙有”主題教育活動先進個人、福建省十佳少先隊輔導員、福州市第二屆骨干教師等多項榮譽,那些熠熠閃光的獎牌和獎杯背后,是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無悔付出。
從小,我就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長大后,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1997年,當我以師范優秀畢業生的身份,躊躇滿志地登上三尺講臺時,我就決心潛心耕耘,做孩子們的優秀老師,因為這里有我摯愛的事業——音樂教育。
人的一生總會面臨許多的轉折點,而我教學生涯的轉折點發生在2003年。那一年,我遇到了音樂教學成長路上的“貴人”、我的恩師——林琴老師。師傅引領我走進了音樂教學的更高殿堂,師傅的“課堂情景教學”讓我驚喜地發現,原來在課堂上一名教師竟可以散發出如此迷人的魅力,展示無窮無盡的生動形象!師傅像母親一樣做老師,一個撫摸、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讓孩子們感到溫暖,感到老師在關注著自己的成長。師傅的言行讓我茅塞頓開,以至于今天我聽完徒弟的課,也會像師傅一樣給年輕教師“現場演說”。
2004年,在領導和老師們的信任、鼓勵下,我從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少先隊總輔導員走上了校行政崗位,擔任錢塘小學教導處副主任。2006年,我從錢塘小學調入錢塘小學屏北分校擔任副校長,2012年,兼任校黨支部副書記。2009年,我在學校的推薦下,參加了由鼓樓區教育局、教師進修校舉辦的“第二屆名教師”評選,經過層層的考核和選拔,2009年教師節那天,我被授予了“鼓樓區第二屆名教師”的稱號,這是一種光榮、一種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個榮譽讓我又站到了新的起點上。2009年12月,福州市小學音樂名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我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發展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工作室圍繞“唱歌與欣賞教學”的課題研究,開展了一系列教學研討活動,讓我與青年教師建立了師徒關系,和全市優秀青年教師一起學習新課標、走進新課程。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每一次與年輕教師一起備課、研討、上課、聽課和評課,從課題的制定、教案的撰寫到課堂的實踐,再到理論的升華,我都會回想起當時和師傅備課的情景。我把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學與教融為一體,在課題的引領下,開展研討與實踐。伴隨著年輕教師的每一個新問題生成,每一點進步,我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更新與提高,思維不斷迸發出新的火花,能力得到鍛煉,理論水平得到提升,專業素養得到發展。
進修路上 孜孜不倦
公開課、教研上取得的小小成績,并沒有讓我“頭腦發熱”。我常靜心思考:自己是孩子們的優秀教師了么?不,還不夠。優秀教師既要有高尚的師德,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較高的理論素養,還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具備教育科研能力。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夯實理論基礎,提高業務素養,才能真正從平庸走向卓越,成為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名師。
知識沒有保鮮期,終身學習才是硬道理。懷著對音樂教育事業的摯愛,我于1998年和2003年分別通過成人高考進入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系進行大專和本科的函授學習。2011年以來,我在學校、學區和工作室的推薦下,又相繼參加了幾場較高級別的培訓,如:國培計劃——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小學音樂班)培訓、福建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示范性骨干教師省級集中研修(小學音樂班)培訓、福建省小學薄弱學科(音樂)省級提高培訓和福州市小學名優教師課程指導力高級研修。在進修與培訓的過程中,我聆聽大師們的專題報告,接受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和潛心教育改革研究的一線教師的教誨,吸收辦學經驗突出、治校具有特色的基層校長的新教育教學理念,對音樂教育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專業理論和業務學習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我的專業素質,更新了我的理念,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至今,我依然貪婪地學習著有關新課標方面的理論與教學設計,積極投身新教材實踐,認真鉆研教學,備好每一堂課,并及時寫好教學反思。我期待著自己的教學風格能夠繼續創新,有所突破。
做有思想的名師
現在的我每天就像一根上緊了的發條,急匆匆地轉個不停。但我充實并幸福著。孩子們都親切地叫我“琳姐姐”“小鄭老師”……平日里,我走在路上、坐在辦公室里、站在操場上,都時常有學生跑過來找我聊上幾句;假日里,我也會時常接到學生的電話、飛信、QQ信息,收到他們自制的小卡片、小玩偶……這些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讓我感到快樂,感受到當一名教師的滿足與幸福……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深知,名師是有思想的教師,要博學,要獨立,要有特色,更要反思……回眸十六年,我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十六年來,我幸福地享受著音樂,承載著大家關注的目光、孩子們的掌聲,且思且行且成長。今后,我將繼續帶著對音樂教育的執著追求,在平凡的教育路上不斷探索,踐行著實現自己、成就別人的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