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生與教育結緣,我走過的學校、走進的教室不計其數。看過許多地方,甚至在那些被人忽視甚至遺忘的角落里,我都看到有教育的嫩芽在吐露新綠,有教師的生命在不屈成長。這些艱難的美好,常常讓我動容,甚至熱淚盈眶。在這些故事中,有一間讓我淚流滿面的教室,至今無法忘懷——
那是2012年4月,在石家莊橋西新教育實驗區開放周上,我走進了該區的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普通新教育小學,參加了其中一個班級的實驗展示活動。
在展示中,該班的數學老師講了自己如何在教室里種下了蒜苗,帶領學生們丈量蒜苗長度、計算每日生長;該班的美術老師講了自己如何教學生捏泥人,又如何反倒被學生的迅速成長上了一課;該班的音樂老師講了自己如何把音樂融入新教育晨誦,如何用專業發音幫助一個音帶患病的孩子免遭手術之苦……教師們樸實而真摯,莊重中又帶有幾分羞怯拘謹地講述著自己的教育故事。
最有趣的是,該班的學生父母代表三位母親同時上場,卻三個人都滿臉通紅,訥訥說不出話來,主持人介紹說,聽說要上臺發言,全班沒有一個父母敢上,最后她們仨約好一起行動,才算走到了臺上……
最動人的,當然是這個班的孩子們。他們童聲朗朗地誦讀詩歌,介紹自己從進校開始的恐懼到如今對學習的喜愛,他們向客人贈送親手捏塑的泥人兒,那人物造型許多是源自平日課外閱讀中的積累,是腦與手的結合……無論誦讀還是手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洋溢著自信與從容,活生生詮釋著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
那是一間原本極其普通的教室,那是一群原本極其普通的教師,那是一群原本極其普通的孩子與父母。那樣的物與人,在我們身邊本來俯拾皆是。正因如此,這群人共同創造出的那份近在身邊的幸福,才如此真切,動人至深——這一幕分明是說,哪怕在不盡如人意的現實里,我們照樣大有可為,教育依然魅力無限!
我坐在臺下看著,心中充滿了感動,激情澎湃,眼中就止不住熱淚。
這感人一幕的締造者,也是活動當天的主持人,是藍玫。
曾有網友給我留言說,新教育“所推動的教育改革是最難的一個領域,那就是推動千萬教師教育方法的變革”。其實,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否最難往往是相對而言,但新教育實驗的確是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因此,新教育十年,有無數教師為其傾力付出,以行動書寫新的教育故事,有無數教師在其中成長,讓生命逐漸吐露出獨特芬芳。藍玫就是其中之一。
現任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的執行所長藍玫,在遭遇新教育之前,有著曲折的從教經歷。
剛參加工作時,年輕的她只記得父親那句“當教師是個良心活,你要好好教書,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叮囑,為此盡心盡力教導學生。讓她高興的是,她覺得自己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好教師”,因為她發現當個好教師只有唯一的標準:讓學生考高分就行。而自從參加工作,她一直兢兢業業,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所帶的班級成績就一直在同年級遙遙領先。
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因為在單位遭受了不太公平的待遇,性格倔強的她奮起反抗,結果卻得到了長達十多年的封殺。這顆年輕的、熾熱的、火紅的心,就像一朵鮮艷的紅玫瑰,剛剛綻放,就遭遇了冰霜。她也曾憎恨環境惡劣,也曾抱怨命運不公,也曾在麻將桌前頹廢度日……她的人生,一度失去了方向。
在這一段漫長的時光里,她只為了“良心”二字,不甘徹底沉淪。2009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喜愛上網的她稀里糊涂地走進了教育在線網站。在這里,她給自己取了個網名叫“藍玫初綻”。“初綻”二字是她躍躍欲試又心存膽怯的心聲。她自己也沒想到,這個名字如同一個預言,成為她接下來的寫照——
遭遇新教育,藍玫壓抑這些年的教育激情頃刻間就被點燃。通過新教育網絡師范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通過教室里新教育課程的開展,堅持知行合一,通過網上、網下與其他老師的交流、研課,反復琢磨品味……她對新教育如癡如醉,像是著了魔。
她發現以前自己努力工作,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證明自己。可走進新教育,她終于發現了教育的真正魅力,教育漸漸成了自己心靈的真正歸屬。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整個人經常處于一種亢奮的狀態:為了準備一份晨誦的稿子,能從前一天下午到第二天十七八個小時不挪地方;為了撰寫一份網師的作業,可以早泡面晚泡面整整一周不出門……她說,新教育成了自己的情人、親人!
瘋狂的投入,帶來的是驚人的成長。在橋西新教育實驗區中,藍玫成為新教育骨干,在她所在的城郊小學里,她更是全校的新教育核心,學校的一群教師,尤其和她搭班的各學科教師因為她的影響,對新教育更為投入與癡迷。
由于在新教育上的出色表現,藍玫擔任了學校中層管理工作。她只有一個要求:堅持帶班。在新教育里綻放的藍玫,深深懂得教育最真切的幸福,來自于師生共同成長的快樂。她的學生都出自父母是打工者、農民、小商販的家庭。而這些孩子不僅以出色的表現贏得全國各地來訪教師的交相稱贊,還征服了《光明日報》《中華兒女》等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道這群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孩子,報道這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班級,報道藍玫這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教師。
就這樣,2009年走進新教育的藍玫,2010年成為新教育種子計劃公益項目資助的種子教師,2012年獲得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締造者”的榮譽,成為新教育首批9位完美教室締造者之一。
正是走在邁向完美教室的路上,在力圖把學生父母深度卷入教育之中時,藍玫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父母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于是,她加入了新教育螢火蟲親子共讀項目,以教室為基地,發動班級里的學生父母、帶動全校的學生父母、面向學校周邊的有心年輕父母,開展親子共讀公益活動。她沒想到這些活動受到了父母們的強烈好評,在那些激動的、渴切的目光中,她突然明白了:父母愛孩子可能是天性,但如何愛孩子必須學習,現在有太多的年輕父母自己在心理上還是孩子,相關的家庭教育實在太匱乏,他們不是不想愛,而是不懂愛。
就在藍玫發現了教育的新大陸時,有兩條路同時在她面前展開:一條路,是她可以立即升任副校長,并且對方許諾校長職位一直空缺,等她資格足夠時直接晉升;另一條路,是新教育研究院剛剛成立了新父母研究所,正在招募人員從事家庭新教育的研發推廣工作。
有一首詩里寫著:“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藍玫選擇的也是后者。她辭去公職,放棄了正式的編制與穩定的收入,從此徹底投身了教育公益事業。
藍玫沒想到,她在離開教室后的幾個月里,多次夢回教室,醒來忍不住流淚。幾個月里,每次走進別人的教室,心中總是恍惚,總覺得自己應該走上講臺。她的家就在原來工作的學校旁邊,當她發現自己教過的那班孩子去郊游時,她在樓上悄悄目送大家,直到所有孩子走遠……“當初我并不知道離開教室、離開孩子會讓我這么難過。如果重新來過,也許我會選擇留在教室。可是面對已經選擇的道路,我無怨無悔,我唯一能做、唯一要做的是:幫助更多家庭,讓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完整幸福。”藍玫說。
在新的土地上,藍玫以家校共建為切入點,從對教師與學生父母的雙向引導、溝通對話著手,全力開展新父母課堂、種子教師計劃、螢火蟲親子共讀等公益項目。網上答疑,線下講座,廣播電臺也為她開辟了“藍玫時間”熱線……她忙忙碌碌地四處奔走,為教師分憂,與父母對話,與孩子交流……她不斷與人分享著自己的成長,也在分享中更快地成長。
藍玫的故事,多次感動過我。2011年,在《朱永新教育作品》首發式上,她和她的孩子們不僅帶來了精彩的童詩表演,而且送我一本全班集體創作的繪本《有這樣一個新的孩子》,孩子們又寫又畫,描述出“我心中的朱永新”的模樣,這是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禮物之一。
重新扎根于新的土地之上的藍玫,則讓我在感動之余,滿懷欣喜,愈發期待。藍色,是天空的顏色,也是新教育LOGO的主色調。這朵玫瑰歷經火紅的青春之后,從容而堅定地朝向天空生長,盡情吐露芬芳。我相信,歷經歲月,這芳香將越來越濃郁。
我也相信,藍玫的故事,會感動更多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是一個好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教育不僅是為了明天,也是為了今天。教育不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在追尋夢想中,繼續自我教育,在堅持行動中,不斷提升自己,這不僅是對教育事業的不斷探尋,更是生命存在的積極定義。
我滿懷期待地看著新教育生機勃勃的田野,我相信,藍玫這樣的花兒,會越來越多。而中國教育這片廣袤而貧瘠的大地啊,有著這樣一代又一代人的堅持耕耘,一定會百花齊放,碩果飄香——對此,我永遠滿懷熱望!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