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舉行的2013年全國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高端論壇聚焦如何把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著力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問題,經過觀摩教學、分組研討,初步達成共識。全國小語會理事長陳先云同志代表論壇傳達“共識”并就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談了“自己的認識與體會”。本文摭論壇之要,以饗讀者。
一、把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到位而不越位
在分組研討中,大家對學段目標初步達成以下共識:各學段目標是“階段”自然發(fā)展的“連續(xù)”,又是“連續(xù)”中的各個“階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教學要顧全局而有所側重——到位(不降標也不越位),融會貫通、一氣呵成。
第一學段:
1.重在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保護兒童天性;
2.重點做到“四好”:認好字,寫好字,學好詞,讀好文;
3.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重在方法的學習與指導;
4.字詞句訓練要抓住關鍵點,即對閱讀理解有幫助、有啟發(fā)、可以遷移運用的點;
5.字詞句式的理解與運用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驗,打開學生的思路;
6.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突出“四要素”:讀(多種形式的朗讀),說(敢說想說),背(背誦積累的內容要有價值、終身受用),演(在游戲、活動中學習運用)。
第二學段:
1.重視圍繞聽(傾聽與提問)、說(說具體連貫)、讀(表達感情的朗讀方式)、寫(圍繞一個意思寫完整、寫具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2.確立教學目標以段為主,逐步向篇章過渡,滲透學法指導與運用;
3.逐步樹立訓練意識,重視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挖掘語言文字訓練點。訓練點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空泛;
4.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提供一定的時空主動學,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既要保證學習的趣,又不斷提升學習的質;
5.了解學生的已知(經驗、能力、水平),取舍學生的未知,激發(fā)學生的想知,引導學生的需知;
6.加強語言的積累,逐步將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
7.教師要提升自身的課堂語言質量,為學生提供示范。
第三學段:
1.挖掘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找到、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要學會取舍,力爭一課一得;
2.加強體會、揣摩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重視讀寫結合;
3.增強文體的意識,注重整體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
4.語文學習要言意兼得,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得意得言;
5.注重語言學習的開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學語文、用語文,不斷擴大學習運用的領域;
6.注意綜合運用小學階段掌握的閱讀和習作的方法,形成綜合運用能力。
二、從“理解·表達·交流·分享”四個維度理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內涵
陳先云理事長就“學習語言文字”的內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一)語文課程的根本特點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狹隘處理表現(xiàn)為——僅只每節(jié)課動動筆寫一寫就算“運用”了,或多在閱讀教學中討論、在口語和書面語運用中討論——這是誤解、窄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還要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學習、運用。
(二)厘清概念,少走彎路。(1)什么是“語言文字運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是利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滿足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2)其要素有哪些?包括字詞句段篇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或其他方面的運用。(3)“語言文字運用”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什么?運用是目標,學習是過程。要區(qū)分語文課堂運用與生活運用。(4)學校開設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5)“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與“語言文字的訓練”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不是又回到“以訓練為主”的道路上去?這種擔心是有必要的,忌矯枉過正。訓練要在學生已經會用的情況下思考、討論,不要忽視“過程”——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是不完整的。“學習”與“學會”有本質區(qū)別,“學習”要有科學方法的引導,方法貴在實踐中運用。“學習”體現(xiàn)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由不會到會、由不得法到得法、由不能到能。要體現(xiàn)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綜合的、多元的、具體的、實踐的。即便如此,訓練也不應該成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唯一方式。
(三)“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內涵,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可以從“理解·表達·交流·分享”四個維度來認識。
(1)理解。理解與運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一不可。理解是前提和基礎,運用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教學的重點是了解、體會內容和主旨;品味和積累語言;學習表達的方法和實踐。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已有能力去思考和推測。聯(lián)系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閱讀經驗以及具體語境理解、推斷字詞的意思、中心句或關鍵句的意義、文本的主旨和表達方法。思考、推斷、揣摩,既是理解的過程,也是學習運用的過程。理解的重要途徑是什么?是讀。讀是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形式。要訓練,才能獲得技能和策略。
(2)表達。形式主要是寫。表現(xiàn)為書面語言文字表達,實現(xiàn)由口語向書面語轉換。口頭語言體現(xiàn)在教學中、生活中,書面語言發(fā)展主要通過學校語文課程實現(xiàn)。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做法——讀寫結合——值得提倡。理解是手段,運用是目的。
(3)交流。表現(xiàn)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教學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陶行知先生在談啟發(fā)式教學時說,“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反饋評價環(huán)節(jié)是交流的集中反映。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課堂語言一定要規(guī)范,評價要到位,不要太隨意。
(4)分享。有對象才有分享。分享還有個人情感因素,離不開參與者的傾聽——傾聽的習慣與能力要培養(yǎng)。交流分享的過程既是運用聽說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聽說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是培養(yǎng)情感價值觀的過程。
這四者的關系:理解是前提,表達是目標;有了理解和表達,才有交流和分享。四者都不忽略、不割裂。語文課堂不僅是引導學生親歷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分享學習成果的課堂,還是情感激蕩、思維碰撞的過程。總之,沒有理解與表達是空泛的,沒有交流與分享是無趣的。
三、用“四種視角”察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
由于語文學科目標(學段目標)是清晰與模糊的“混合物”,所以筆者以為,教師要運用四種視角來審視目標,在“清晰”與“模糊”之間“游刃”而至“有余”。
第一種視角——平視,察視學段乃至年級、單元、課時目標,找準此時此在“教(學)什么”;第二種視角——俯視,察視“此時此在”之前,它從哪里來、是什么樣;第三種視角——仰視,察視“此時此在”之后,它去哪里了、又是什么樣;第四種視角——環(huán)視,將平、俯、仰視所得匯聚成一個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精進語言文字運用并汲取語言智慧。這樣察視學段目標,練就“庖丁解牛”之功,逐步抵達為我所用,游刃有余之境,實現(xiàn)“不教”之教。比如,閱讀之“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之一)目標。其來龍去脈——第二學段是“能初步”;之前的第一學段沒有明確要求,但對“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提出“向往美好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的第三學段發(fā)展為“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基本表達方法”,進而又分文體提出閱讀要求:“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詩歌,大體把握詩意”“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以及第四學段的再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