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教材編排的變化
1. 從教學內容安排上看。
整數加減法的核心是相同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為了解決列豎式時如何對位的問題,新教材首先安排的教學內容(例1)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筆算(35+2),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實驗教材”)首先教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筆算(36+30)相比,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相同數位要對齊”的算理,突出計算的核心問題,符合問題解決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2. 從問題情境創設上看。
新教材與實驗教材都創設了一幅“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但新教材刪除了兩輛限乘70人的客車和“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的問題,增加了“每班由2名老師帶隊”的情境。從“有車”到“沒有車”,從“沒老師”到“有老師”,看似細微的情境變化,實則是體現新教材注重突出數學的教學本質。刪除繁雜情境的干擾,減少了與兩位數加法算理無關緊要的“可否合乘一輛車”,更加突出教學的重點與本質——怎樣算加法;增加每班老師2名,有利于引出兩位數加一位數計算。
3. 從學習探究活動上看。
實驗教材例1教學中,當學生列出算式36+30后,直接給出“二(1)班和二(2)班共66人,可以合乘一輛車”的答案,在用豎式筆算后,教材提出“小組討論:列豎式計算應注意什么?”這個問題看似能加深學生對“相同數位對齊”的認識,但當兩個加數位數相同時,學生基本上是不會出現不同數位對齊的錯誤。新教材在學生列出算式35+2后,提出“你能口算嗎?”有利于喚醒學生關于兩位數加一位數與整十數口算的已有認知,溝通筆算與口算的聯系。同時,新教材在用豎式計算后,明確給出“個位與個位對齊”的算理。教學例2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后,為了解決計算順序問題,實驗教材提出“還可以怎樣加?”新教材問的是“你是怎么算的?”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表達,體現了新教材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落實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二、基于修訂課標理念下的教學建議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及新舊教材分析對比,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定為以下四個方面:①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算理,能正確地用豎式進行計算;②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掌握筆算加法的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③能發現、提出并解決生活中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問題;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基于以上的教學目標,具體教學實施建議如下。
1. 突出問題意識,關注“四能”目標。
《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出具體的要求:“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四能”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本課教學時,教師可以用課件或掛圖直接出示教材的情境圖,組織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上有哪些數學信息,然后讓他們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一般會提出——“二(1)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教師一共有多少人?”“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等數學問題。接著,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解決其中的某個問題,引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算式,組織學生探索計算方法。例題教學后,教師也可以繼續為學生創設喜愛的游戲、比賽等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鞏固所學內容,發展問題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加減法計算在生活中的現實性。
2. 加強操作實踐,關注算理理解。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第一次接觸和理解抽象的豎式計算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因此,教學時要盡可能地運用擺小棒等直觀手段,形象地反映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突破“列豎式時為什么要把相同數位對齊”的學習難點,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體驗中去領悟算理,掌握算法。例如,教學例1時,學生用口算的方法算出35+2的得數后,教師可以邊擺小棒邊進行如下啟發——以前我們用小棒表示35+2是把2根擺在3捆5根的后面,2根與5根相加得7根。想一想,還可以把2根擺在哪里?把2根擺在3捆5根的下面,2根是與3捆對齊還是與5根對齊,為什么?接著組織學生分組操作擺小棒,并把不同的擺法展示在黑板上(一種是2根與5根對齊,另一種是2根與3捆對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搞清2與5對齊的道理,并結合操作用數學語言把擺的過程描述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小棒圖列出相應的豎式。“數形結合百般好”,借助實物操作實踐,把抽象的算理變得直觀形象,很好地解決了“相同數位對齊”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也就不攻自破。
3. 積極拓展思維,關注算法多樣。
例1,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學習,學生從口算、擺小棒到列豎式計算,已經從形式上感受到算法的多樣化;例2,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重點是解決計算順序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弘揚個性中,從思維方式上體會多樣化的算法。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不全面,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是單一性的,在他們的心里,只有好壞對錯之分,一旦認為自己的方法是對的,便會認為其他方法是錯的。因此,教學中,個位加起與十位加起兩種算法,教師不必強調或提示,在學生列出算式,擺好小棒后,可以讓他們獨立嘗試計算,并想一想:我是從哪位加起?為什么從個位(或十位)加起?然后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的算法,在闡述不同算法理由的過程中,進行思維交鋒,逐漸明白并接受他人的方法,理解不同算法之間的內在聯系,體驗殊途同歸的精彩,感悟多樣化的數學思想。從個位加起或從十位加起在不進位加中,它們沒有優劣之分,也就談不上算法的優化,教師不必急于告訴學生為了以后計算方便一般我們都從個位加起,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多樣化算法帶來的成功與快樂,也有利于溝通筆算與口算之間的聯系,發現筆算與口算在計算方法上的共性。在下節課學習“進位加”時,學生在解決認知沖突中,自然會理解并接受為什么要“從個位加起”。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