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課標強調:“在寫作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加強平時練筆指導……”落實這些精神,對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關鍵還在于平時要巧設橋梁,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練筆。以下是本人所采用的三種方式。
一、精彩語言處練筆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在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語感鮮明的文本,對于這些文本中富有典范性的精彩語段,我們不僅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悟、積累,更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點”進行小練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積累、積淀語言、掌握寫作方法。
S版第九冊《天窗》是茅盾先生寫的一篇經典美文。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心靈飛翔的窗戶,它可以讓孩子們的想象豐富起來,讓枯燥無味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品味,讓學生感受課文獨特的語言美,然后讓學生結合文章中的語言“你會從那小玻璃上面掠過一條黑影,想象到這也許是灰色的蝙蝠,也許是會唱歌的夜鶯,也許是惡霸似的貓頭鷹——總之,美麗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會在你的想象中展開”,設計小練筆:我會從那小玻璃上面掠過一條黑影,想象到這也許是?搖 ?搖?搖 ?搖,也許是?搖 ?搖?搖?搖,也許是?搖?搖?搖 ?搖。抓住了這個“讀寫結合”點,進行語言訓練,易于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基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章語言的欣賞感悟,學生學習文中想象的方法,展開豐富的想象。一方面,真正走進了茅盾先生筆下那群孩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闊達、奇妙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借鑒到了作者的描寫方法,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情境對話處練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創造性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容置疑,許多課文留下了補白的地方,為學生的練筆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倘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中言而未盡之處,創設情境,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進行隨堂練筆,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解決學生練筆時“無米之炊”問題,更重要的是啟迪了學生的智慧。
在教學第十冊《提燈女神》時,為了讓學生更快地走進南丁格爾的內心世界,更準確地理解她的信念,我設計了兩次置換角色想象說話練習。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充當南丁格爾,想想:“面對媽媽與姐姐的強烈反對,你會如何說服她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看法。有的說:“只要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再苦再累我也認為是值得的!”有的說:“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病人減輕痛苦,給他人帶來健康的身體。”……換位想象,讓學生更深入地與“文本”對話,激起情感的共鳴……與南丁格爾一道去沖破家庭的阻攔。在學習“南丁格爾不僅幫助傷病員解除肉體上的痛苦,還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安慰”的內容時,先引導學生以南丁格爾的角色幫助重傷病員給家人寫信:“如果你是南丁格爾,你會怎么說?”再引導學生站在南丁格爾的角度,給已戰死沙場兒子的母親一些安慰。從學生的練筆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深深地受到南丁格爾精神的感染與熏陶。可見通過角色置換,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思考中感悟,在對話中釋放,并將它訴于筆尖,可以獲得更深的感受與體驗。
三、體驗生活中練筆
“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學段習作目標中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這就要求老師平時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豐富寫作素材,用鮮活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所見、所聞、所感。學生只有懂得用眼睛觀人、事、景、物,用心靈感悟喜、怒、哀、樂,才能把自己真切的情感和思想傾注于字里行間。
我校在創建“泉州市語言文字示范校”評估驗收活動中,開展了一次走向社會捕捉錯別字的“啄木鳥行動”: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利用下午活動課時間,上街捕捉錯別字,并逐一記錄下來,再給相關的店面、部門發送《訂正錯別字建議書》。記得在學生匯報捉“蟲”過程時,說出了他們調查中飽嘗的酸甜苦辣:有批評,有稱贊,甚至有人還說他們“有病”……這一番話提醒了我:這不就是最好的體驗嗎?何不抓緊時機,讓大家把調查中的酸甜苦辣寫下來呢?于是,我馬上指導全班學生進行練筆。首先,我讓大家圍繞“調查中的小插曲”說一段話,要求著重將與店家對話的情景說具體,尤其要注意店家的語言、神態、動作與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接著,講講面對祖國的語言文字被污染,你還想到些什么或想說些什么?然后,我要求同學們寫其中的一個片段,這時學生給我的感覺是“一吐為快”,再也見不到往日作文時愁眉苦臉的樣子了。經過講評,我又布置學生在課后以《調查中的小插曲》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學生很快順利地完成了習作,而且寫得比較具體、流暢。這樣的活動,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他們從枯燥無味的學習中走進充滿色彩的生活,放飛了思緒,加深了體驗,積累了素材,在獨特的體驗中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其實踐也進一步證明: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體驗是作文的生命。
總之,小練筆是學生語言積累的聚寶盆,是流露真情的芳草地,是通向成篇習作的小橋梁。只要我們潛心會文,找準讀寫結合點,將練筆輻射到課堂這個大熔爐,再延伸到生活這個大舞臺,定能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