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小學生對數學抽象概念的認識基本上是建立在對具體事物的操作和直觀圖形的觀察基礎上得到的。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低年級數學課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畫素材呈現數學條件和問題。通過引導學生,使其能夠有序、有目的地讀圖,搜集有關數學信息、理解題目意思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述能力,為中、高年級分析抽象的數學信息打下基礎。
一、識圖的情感培養
根據幼兒認知特點,早期教育都以圖畫為主。因此,學生積累了許多的識圖經驗。剛升入小學,學生所面對的所有科目教材也都是以惟妙惟肖的圖畫呈現豐富的教學信息。例如,新人教版一上“準備課”,教材選用的主題圖畫是一個美麗的校園,圖畫色彩絢麗、人物生動有趣。在觀察教材主題圖時,低年級學生通常只對圖畫的色彩、人物等感興趣。因此,教學中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觀察,而不是急于給出數學任務,分散學生探究的興趣。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相互說一說看到的景物,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感受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從而讓大家喜歡上學校。然后再提出任務,讓學生再次觀察,尋找答案。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關注圖畫所包含的數學信息,還要充分利用圖畫中蘊藏的童趣、思想教育等因素,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例如,觀察到主題圖中有學生向教師行禮問好,同學間相互打招呼,可以教育學生尊敬師長,團結友愛。觀察到主題圖中,很多小朋友在操場上進行各項體育活動,教育學生多運動,增強體質等。
二、觀察能力的培養
40分鐘的課堂,背挺直,兩手放桌面,端正坐著,這對于剛剛結束幼兒園生活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的。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看圖時很隨意,目的性不強,觀察能力較弱。所以,在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培養學生從圖畫中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新人教版一上第二單元“位置”,先引導學生整體觀察圖畫,然后有序地仔細觀察,并能夠完整地說出圖中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有層次地引導提問。例如,①你們看,這是在哪?②這座橋上下分為幾層?③從上往下觀察,最上面一層(橋面)有什么交通工具?有幾輛?中間一層有什么交通工具?有幾輛?最下面一層(橋下)有什么交通工具?引導學生感知上下的相對位置概念。④橋面上的汽車,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引導學生感知前后的相對位置概念。學生通過有序觀察、完整回答,認識物體的相對位置,培養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表達圖畫的能力培養
小學低年級學生習慣經驗思維,在學習或思考問題時喜歡依賴師長。通常在一年級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識圖和回答問題的“簡單模式”,讓學生模仿有條理地表達。
例如,在“5的加法”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先有序地觀察圖畫,理解圖中的內容。再引導學生閱讀圖中提出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意思。這時再總結遇到這樣的題,可以用三句話表達:①小丑的一只手(左手)有4個皮球,②另一只手(右手)有1個皮球,③一共有幾個皮球?在“5的減法”教學中,也可以這樣表達:①小丑原來有5個氣球,②放飛了2個氣球,③現在還剩下幾個氣球?
不過在教學中,會遇到一些圖畫,它沒有明確提出問題。這使得學生不明確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容易誤解圖意,出現多種理解。
例如:
1. 一邊荷葉上有4只青蛙,另一邊荷葉上有0只青蛙,一共有多少只青蛙?(4+0=4)
2. 荷葉上原來有4只青蛙,一只也沒跳走,還剩多少只?(4-0=4)
3. 荷葉上原來有4只青蛙,全部跳走,還剩多少只?(4-4=0)
1. 荷葉上有3只青蛙,跳走了一只,還剩多少只?(3-1=2)
2. 荷葉上原來有4只青蛙,跳走了一只,還剩多少只?(4-1=3)
圖2中,青蛙跳走的動作說明圖中隱藏著時間變化,在時間變化的過程中數量是減少的。圖1中,青蛙沒有動作說明圖中表達的是同一時間里發生的變化。因為另一張荷葉上沒有青蛙,所以這一時間里數量是沒變化的。因此,教學中教給學生識圖和回答問題的“簡單模式”前,要教會學生如何理解圖意。
四、注重讀圖方法的指導
1.解讀單一的主題圖。
主題圖中有很多與數學無關的信息,主要是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目的是提高學習興趣。例如,一上第二單元“1~5的認識(比大小)”,故事情境是三只小猴分水果。在學生眼里,畫面中更多的是故事情節,所以,當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后,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三只小猴要吃幾種水果?(2)數一數有幾個桃?(3)3個桃分給3只小猴,夠分嗎?通過引導,使學生認識同樣多可以用等號來表示,并說出,3只小猴的數量等于3個桃的數量。指導學生有序地思考,就能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2. 解讀圖文共存的主題圖。
隨著學生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圖文結合的題目也會相應增多,可是學生往往會習慣只看圖不看文字信息。例如,一上第117頁第7題,圖上畫的是左邊停車場停著9輛車,右邊開來4輛車。文字信息提示“又開來了6輛車”,但很多學生不看文字信息,只數圖中開來的另一部分車,誤解題意。針對這種情況,先引導學生識圖,然后閱讀文字,接著圖文結合,最后分析有用的信息,讓學生知道圖和文字是相互補充的,要把圖文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找出有用的信息,幫助正確地解決問題。
3. 解讀多個信息并存的主題圖。
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分析圖畫能力的提高,漸漸出現了含多個信息的主題圖,這類圖畫需要學生仔細觀察,再進行綜合分析。例如,草地上有3只小貓,4只小狗,5朵花,要求補充問題并解答。這樣的題型,需要學生根據數量關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所以當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草地上有3只小貓,4只小狗,5朵花”后,啟發學生提出加法問題“小貓和小狗一共有幾只”,或減法問題“小貓比小狗少幾只”。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