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用教材——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支撐點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媒介。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不再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它倡導教師依照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重組和再創造,自由獲取信息;它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現實”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解題策略以及有關的數學知識結構。認識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把新舊知識不斷進行同化、順應、調整、擴充,形成新的認識結構的構建過程。因此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即學生的“數學現實”對新知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合理使用教材直接影響著課堂數學的有效性。例如,《鉛筆有多長》一課,在研讀教材與對學生的認知起點及生活經驗的分析基礎上,筆者發現學生在測量過程中產生認識毫米必要性的意義更大,因為能用整分米表示的長度,完全可以用整厘米表示,而毫米則不然。因而,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再處理,把毫米的認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部分處理,而把分米作為長度單位集合中的一個元素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妙設情境——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助推器
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去學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已有認知發展水平、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等構成了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實性和發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引入時采用了這樣的情境。
教師課件出示一個傾斜度比較小的滑梯。
師:玩過嗎?
教師再出示第2個傾斜度稍大的滑梯。
師:想玩哪個?
生:第二個。
教師出示第三個傾斜度更大的滑梯。
師:這時你又想玩哪一個?
在學生的愉悅討論時,教師緊接讓學生說一說選擇的理由,并提示觀察這三個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它們有高有矮,有寬有窄,有細有粗……
師:說得都有點道理,不過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那是需要數學的眼睛才能看出來。
生:滑梯的角度……
在層層追問中,教學一步步逼近數學的本質。玩滑梯,這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而從滑梯中找到角,給角的度量配上這樣的生活原型,正是把生活經驗與數學巧妙地結合,學生的學習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情境創設中,關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根據將要學習的數學內容提煉出數學情境,是創設有效情境的重要方法,是構建有效教學的重要一環。
三、善設活動——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生命線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從而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對數學產生興趣與情感,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獲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
例如,《鉛筆有多長》一課,為了讓學生能更具體地感知分米、毫米的概念,建立清楚的表象,教師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學具,讓學生自由地選擇物體進行測量,在測量中發現問題與矛盾,產生學習的需要;在引導學生理解毫米這個概念時,教師采取了有層次的活動,先讓學生在測量后發現結果不是整厘米,而是多出了一點點,從而引導他們觀察這一點點中有幾個小格,接著再讓他們進行第二次測量,最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幾個這樣的小格,從而引出像這樣的1小格就是1毫米。讓學生先發現一點點,再到幾小格,最后到幾毫米,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毫米這個單位;同時可讓學生產生學習毫米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學難點,同時讓學生親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巧設練習——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催化劑
練習是課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課堂練習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要使課堂練習做到適度、高效,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能力,就必須精心設計好每堂課的練習。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每堂課的練習設計還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
例如,《鉛筆有多長》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際測量活動中建立分米與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長,在交流活動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體驗不同的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課后的練習中,教師設計了三個有梯度的練習,第一關:對號入座(請你給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第二關:過河(米、分米、厘米、毫米單位的換算練習);第三關:誰跑得最遠(小鹿一躍有1米,小豬一步跨2分米,烏龜一爬50毫米)。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進率關系再次進行鞏固、復習,也讓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是時代的核心,也是新課程的核心。我們的教育理想也是“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讓我們從活用教材、妙設情境、善設活動、巧設練習做起,努力使數學課堂成為開放民主、互動對話、以學定教、相機生成、充滿活力與智慧,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的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養正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