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長江宜昌段葛洲壩以下水域將開始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涉及水域的漁船將全面停止捕撈作業。但是這種短期的舉措又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呢?
今年是長江流域實施禁漁期制度10周年。2003年,該制度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實施,禁漁范圍涉及的沿江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0個省(市)。但是相關數據表明,受多重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態資源衰退趨勢仍未得到遏制,如今長江漁業資源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調查資料顯示,長江水系現有魚類400多種,淡水魚類有350種,其中特有種類就有156種之多。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長江上不但天然捕撈產量急劇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也在加快。例如,著名的“長江三鮮”鰣魚、刀魚和河豚幾乎絕跡,長江中以前常見的白鱘,自2003年以后就再也沒看見過了。長江漁業資源已經全面告急,這是一個事實。
長江漁業資源的衰減有多方面的原因。這些年,由于嚴重的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每年長江沿岸向江里排放的污水幾乎相當于黃河水的總量,由于大量污水超標排放,不僅導致了許多死魚事件,也對魚的繁殖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其次在長江中下游的支流、湖泊上興建的一些堤壩、閘口,阻止了江湖之間的自由交流,這種阻隔使得魚類失去索餌場、繁殖場和育肥場。另外大量的圍湖造田活動也改變了湖泊的濕地屬性,使得濕地面積和質量大為下降,讓大量魚類失去生存和繁殖的場所。
不過,我認為竭漁濫捕是導致長江漁業資源急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讓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受到嚴重損害。在這樣的局面下,1年禁漁3個月和人工放流部分幼魚是遠遠不夠的,這種方式已難以讓漁業資源恢復。我們應該一年365天都禁漁、全面禁漁10年,這才是實現長江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文/曹文宣 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