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鳳凰網刊發了《一個10歲貧窮女孩的一生》的圖片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苗族女孩馬星菊由于沒有錢看病在家里等死的悲慘故事。攝影師不但真實地記錄了馬星菊生前和病中的情景,還記錄了她死后家人借高利貸為其辦喪禮的經過。這一報道很快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大討論,人們不但批評這個冷漠的社會,而且把矛頭也指向了攝影師。認為攝影師過于冷漠,沒有施以援手。
照片是不會說謊的,說謊的只是攝影師
美國社會學家、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曾經斷言:“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在調動人的情感方面,照片是優于文字的。在照片中,最讓人感動和信服的當屬報道攝影。
11月份,先是騰訊網推出“騰訊影像力·2013”青年攝影師激勵計劃。接著新浪百萬元啟動 “攝氏2013度”報道攝影大典。騰訊的《活著》和新浪的《看見》都是國內非常重要的報道攝影陣地。
在很多人看來,“報道攝影”就是圖片故事。它和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到底有什么不同,估計很多人都很難說得清楚。其實國內的學界對這個概念也模糊不清,2006年出版的由新華社編輯曾璜撰寫的《報道攝影》一書就認為新聞攝影、雜志攝影、媒介攝影、紀實攝影都是報道攝影,報道攝影是這些的統稱。這個定義顯然很有問題。
用組照的形式表達攝影師想說的話
說到報道攝影,不能不提美國的W·尤金·史密斯,他是真正現代報道攝影的開創者。
史密斯是攝影史上以倔強固執聞名的攝影師,他來到科羅拉多州的克里姆林,選擇在這里住了下來,和鄉村醫生歐內斯特·賽瑞阿尼住在一起,而且一住就是23天。在這期間,他真實地記錄了醫生的日常活動以及醫生遇到的一些突發事件和傷病情況。后來,《生活》雜志選擇刊登了這些照片(用了11頁碼28張照片),結果大受歡迎,這一攝影模式最終被確立下來。這就是報道攝影,它以攝影師為主導,長期跟蹤拍攝一個題材,進而對社會施以影響。
真實和深度是報道攝影的兩大法寶
報道攝影師的工作方式和普通的攝影記者其實不一樣,普通新聞記者采訪,在采訪對象處最多駐留一兩個小時,拍到能用于版面的一張或幾張照片后就可以走人。而報道攝影師會選擇和拍攝對象生活在一起,或他們會反復拜訪、跟蹤拍攝對象。這種工作方式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能夠抓取到表現事物本質的瞬間, 防止斷章取義,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也正是因為這種工作方式,決定了報道攝影師通常比普通的人看到的要更為深入,更全面。
馬格南攝影師說:“別急著把相機舉起來,只要能看到也行。”
從歷來的報道攝影拍攝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出,報道攝影一般都是和人有關,人生是它永恒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