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一天,當清晨第一縷陽光剛剛在拉薩大朝寺的金頂閃耀,八廓街的攤位還沒有開始營業,來自甘肅的小伙子次仁,就已經早早的把他的妻子白瑪送往大朝寺撰經,然后打開他位于八廓街頭的飾品攤位開始了他普通的一天。
1989年,八廓街編制了有史以來第一份詳細規劃,在規劃中明確地提出嚴禁隨意地遷離居民和商戶,盲目地提升街區的業態,正是當年的努力讓次仁和白瑪留了下來。
2004年,來自于同樣的一個團隊,幾位年輕人又來到八廓街,他們克服了基礎材料極度匱乏,甚至連地形圖都沒有的艱苦條件,為八廓街編制了第一份保護規劃,他們離開的時候分文不取,只是說如果地方需要,我們還會回來。
2012年,一則新聞還是打破了次仁和白瑪生活的平靜,為了改善基礎設施管網,城關區政府決定將八廓街內的攤位一次性全部遷出,此舉一出引發了巨大的輿論爭議。
我們作為更加年輕的一批規劃師,又一次來到了八廓街,我們在藏族干部的幫助下,對八廓街展開地毯式的走訪。
一千多張問卷讓我們了解到了次仁和白瑪們最貼身的需求,由于現場時間緊工作量大,兩位女同事甚至由于高原缺氧而暈倒在了現場。我們希望再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夠讓次仁和白瑪回到他們曾經熟悉的那條八廓街,我們希望那些可愛而又較真的小攤販們,能夠在八廓街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
保護名城和傳統街區,不是要把它們變成落后生活方式的陳列館,睿智的中國人有的是辦法,我們相信八廓街的故事將在他們和我們的身上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