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作為交通樞紐城市之一的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且從該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整合的可行性入手,通過經濟地理學點軸理論、圈層理論,提出了石家莊市農業產業“一核多節點、六軸、四圈層”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整合模式,并提出井陘煤炭塌陷區的農業產業布局構想。
關鍵詞:農業產業;布局;點軸理論;圈層理論;石家莊市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2-2954-04
Study on Spatial Plann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City:Based on Shijiazhuang City of Hebei Province
ZHANG Jia-qi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patial planning in Shijiazhuang City as a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city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feasibility and questions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patial plannin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the agricultural spatial planning was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polar nuclear scheme, point-axis scheme and layer scheme. The model is “eight points and five axis”. At last, the ideas of agricultural spatial planning were proposed as “one nuclear, multiple nodes, six axis and four layers”. The idea for agricultural industing layout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was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spatial planning; the pole-axis theory; layer theory; Shijiazhuang
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在改革開放初期是作為單一鐵路交通樞紐城市來規劃建設的,但近年來,隨著多種運輸網絡的完善,石家莊市城市交通與外部交通通達度增加,逐漸發展成為綜合交通樞紐城市[1]。借助完善的交通體系,石家莊市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土地有限,交通用地和耕地之間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交通樞紐城市的發展遇到瓶頸,眼下石家莊市需要加快城市轉型,實現城市多元化發展。而城市的轉型要求發展現代農業來加以支持,石家莊市目前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措施為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業生產指導等,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單純地從農業生產本身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不能完全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需要整合、優化農業產業的空間布局,才能推動區域農業的協同發展。本研究嘗試在分析石家莊市域范圍內自然地理要素農業用地的現狀以及農業歷史經濟條件的基礎上,利用相關區域發展理論規劃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模式,合理劃定不同區域所適宜的農業生產類型,從而協調整個區域的農業產業布局,為城市轉型和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持。
1 石家莊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的可行性
1.1 農業自然條件
石家莊市地處華北,位于北緯37°27′-38°47′,東經113°30′-115°20′,下轄17個縣(市、區),轄區總面積15 848 km2。市域范圍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處在山西地臺和渤海凹陷之間的接壤地帶,地勢東低西高,地貌多樣,中山、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4.8%、12.7%、25.2%和57.3%。土壤種類多,共有11個土類,22個亞類,以褐土、潮土和粗骨土為主,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8.87%、18.21%和17.93%[2]。地貌條件和土壤種類的豐富性造就了石家莊市農業生產的地域性,這種地域差異的存在為農業空間布局調整提供了可能性。
石家莊市年總日照時數為1 916.4~2 571.2 h,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總降水量為401.1~752.0 mm,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雨熱同期,光、熱、水農業生產三要素適宜于農作物一年兩熟的要求,對農林生產比較有利。市轄區內河流分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總流域面積3.35萬km2,年均河川徑流量18.4億m3[3]。石家莊市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對農業現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動物地理區劃中,石家莊市屬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與古北界華北亞界華北區的過渡地帶,優越的自然、地理、生態環境條件為多種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場所;該區域擁有已查明的植物資源2 5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資源230余種。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石家莊市發展適宜于不同地區的、多樣化的現代農業提供了便利。
1.2 農業用地結構現狀
石家莊市2010年農業用地面積共947 403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9.7%,其中耕地面積581 334 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1.37%,其中50%的耕地集中于元氏、行唐、晉州、趙縣、藁城、辛集等6個縣(市);林地面積為366 06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3.10%,其中石家莊市西部靈壽、平山、井陘、贊皇4縣占有林地總面積的76.5%;園地面積為173 602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95%,其中56.02%的園地分布在行唐、贊皇、辛集3縣,主要是贊皇的棗園、行唐和辛集的蘋果園和梨園;水域養殖用地11 567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7%,其中87.14%分布于平山、靈壽、鹿泉3縣(市)[4]。通過對石家莊市農業用地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石家莊市各縣(市)土地農業土地利用的重點有所不同,農業用地結構性差異較大,具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
1.3 農業生產歷史條件和經濟條件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與布局有其歷史原因及一定的歷史繼承性。石家莊市自古就是華北地區重要的農業產區,具有悠久的農耕歷史,積累了較成熟的農業生產經驗。而隨著石家莊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高,2010年末全市農用機械總動力為1 959.7萬kW,比上年增長1.4%。農用運輸車47.7萬輛,增長3.2%;大中型拖拉機2.5萬臺,增長7.8%。當年機耕面積53.5萬hm2,增長1.4%;機播面積66.5萬hm2,增長1.1%;機收面積46.9萬hm2,增長11.8%。農村用電量71.3億kw·h,增長10.1%[5]。較為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為石家莊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此外,石家莊市全力打造“北方特色農業區”,成為“京津冀都市圈中第三極核心城市”的發展目標,也為石家莊市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整合提供了機遇。
2 石家莊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產業空間差異顯著,地域發展不均衡
農業產業的差異化發展雖然是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整合的條件之一,但若差異過度,尤其是在農業產值和農業收入方面的差異過大將制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組合。區域發展理論認為,空間結構的演進是由極核的不均衡發展改善為全面的均衡發展。石家莊市農業產業尚處在極核的發展階段,市郊和縣郊農業作為核心發展速度快,農業精細化程度和現代化程度較高,人均農業產值和農業收入高。但距離城區越遠,農業發展水平越低,農民收入也逐漸減少。以2005年石家莊市各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情況為例,緊鄰石家莊市的鹿泉、藁城、正定、欒城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5 313、5 060、4 797、4 667元,較2004年分別同比增長8.14%、9.50%、9.65%和9.89%,均遠超過同期處于石家莊市西部邊緣地區的靈壽、平山、行唐、贊皇2 681、2 430、2 316和2 929元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以及3.16%、5.74%、3.28%和7.9%的增長率。而其他的諸如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等指標也表現出同樣的特點[4]。這說明石家莊市的農業產業空間差異較大,農業地域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凸顯,農業空間布局不甚理想。
2.2 極核帶動作用不充分,擴散能力較弱
在點軸——圈層發展時序中,空間增長極的培養是第一階段,增長極在聚集了大量生產要素等要素之后,獲得了飛速發展,并向外擴散,逐漸實現空間均衡發展[6]。目前,在石家莊市農業產業格局中,石家莊市區周邊縣市的農業發展較快,農民收入水平較高,且農業生產水平優于石家莊市邊緣縣市,空間增長極已經形成。但是中心地區農業極核的帶動作用不充分,農業生產各要素向極核以外地區擴散能力較弱,使得石家莊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長期處于初始階段而得不到優化。此外,雖然石家莊市城區高校眾多,農業科技支持能力較強,但農業科技發展的產、學、研一體化鏈條并未形成,極核的科技輸出能力還較弱。
2.3 農業空間布局分散,空間聯系不密切
石家莊市人口基數大,人口稠密,農業生產中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非常明顯,農業生產的小規模性和分散性突出,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市場化,給農業產業化發展造成了很大困難。此外,石家莊市地區山地丘陵多,地形破碎度高,加上技術和資金的投入有限,也制約了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而在空間聯系的密切程度上,石家莊市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區,各個縣(市)的農業產區相互聯系較弱,缺乏產業協作、自我發展,這就使得農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嚴重,使農業要素得不到優化配置,農業系統的運行效率較低。如趙縣作為雪花梨生產基地,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為廣闊的市場;辛集作為中國較大的皮毛加工和集散基地,也較為知名,但近年來,辛集因皮毛加工效益不理想,轉而大規模種植梨樹,與趙縣就形成了同質競爭。
3 石家莊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重構與整合
農業產業布局的基本思路為根據空間演進理論的增長極—發展軸—圈層網絡的發展時序,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動態地構建石家莊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根據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實力以及相對市場而言較為適合的區位條件,以及擴散、帶動能力,慎重選擇和培育增長極;根據節點布局和交通狀況選擇發展軸線[7];根據增長極和軸線的擴散趨勢以及各農業產區功能互補的原則,以及石家莊市各地區的農業傳統、地理位置、經濟狀況等條件規劃布局農業產業發展的圈層。
3.1 “一核多節點”的極核式空間整合模式
石家莊市農業空間布局的整合,在增長極的培育上應充分發揮石家莊市擁有眾多農業科研院校(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和農產品研發、生產公司的科技優勢,為石家莊市域范圍內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培育等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和服務支持,并且石家莊市處于市域中部地區,是主要交通干線的匯集處,能夠有效地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所需的多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具有通過科技擴散帶動周邊農業區甚至是整個市域范圍內的農業發展的能力,而其市郊農業產區往往作為農業科技示范試驗基地,能夠接觸最新的農業技術,因此應將打造石家莊市郊區農業產區作為市域范圍內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的一個科技極核。而各縣郊農業產區由于較邊緣農業產區能夠更早地進行農業的現代化生產以減少成本,其同樣具有縣域范圍內最大的農業生產要素集中的優勢,能夠起到農業發展的帶動和擴散作用,故可以打造石家莊市17個縣(市)郊農業生產一級節點(圖1)。
一個市郊科技增長極核、多個縣(市)郊農業節點共同組成石家莊市農業空間布局的“一核多節點”的極核空間布局模式,多點共同發展,向外擴散,并在后期逐步向具有農業生產、加工以及運輸優勢的鄉鎮擴散,使鄉鎮演化成為空間二級節點,最終推動石家莊市的農業生產空間布局向均衡發展的方向演進。但是需要注意在空間增長極的培育過程中,應謹慎選取培育目標,防止出現由于目標選取不當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3.2 “二主、四副、六軸線”的“4A”形軸帶空間整合模式
根據石家莊市的綜合交通建設體系,確定石家莊市域農業產業空間點-軸布局模式,以利于農業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并聯系石家莊市極核、節點的布局,規劃石家莊市“單極核、多節點、六軸線”的“4A”形軸帶。共有6條發展軸線,其中2條一級主軸線,4條二級軸線。一級軸線結合重點城鎮、重要交通干線、農業專業化產區以及農業科技園區的分布,引導農業資源、要素的優化分配和合理流動;而缺乏相對農業資源優勢的農業產區、交通線路,只是溝通區域內諸要素流動、輔助重點農業產業發展的軸線定為二級軸線。該模式布局中,由國道107、京珠高速、京廣鐵路(石家莊市段)構成南北方向一級發展軸線;國道307、石太高速、石德鐵路(石家莊市段)構成近東西方向一級發展軸線;而省道202、241、203(井陘、平山、靈壽、行唐、新樂段),省道203、234(新樂、無極、晉州段),國道308、省道392、033(辛集、趙縣、欒城、元氏段),省道033、202(元氏、贊皇、井陘段)溝通多個縣(市)和一級軸線,復合構成四條二級發展軸線(圖1)。
一級發展軸線國道107、京珠高速、京廣鐵路(石家莊市段)在南北方向貫穿石家莊市全境,為石家莊市進入北京、天津的主要通道,溝通了中心極核(石家莊市郊農業區)和5個一級發展節點(高邑、元氏、欒城、新樂、正定縣郊農業區)。該條發展主軸沿線集聚了全市22.8%的鄉鎮,擁有全市生產總值的33%、農業總產值的35%,沿線農業發展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分布著石家莊市多個重要的農業生產加工基地(華龍面業正定優質面粉生產基地、欒城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蘇雨潤新樂食品加工基地等)、物流基地(正定國際物流園、欒城天山物流基地等)以及大中型農貿交易市場,因此被作為石家莊市農業空間布局的重點培育軸帶。
國道307、石太高速、石德鐵路(石家莊市段)是石家莊市東西方向的重要交通干線,連接著石家莊與山西,沿線的城鎮均處于京津冀經濟圈內部,溝通了中心極核和6個一級節點(井陘、井陘礦區、鹿泉、藁城、晉州、辛集),集中了全市32.5%的鄉鎮,擁有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33%、農業總產值的37%。尤其是該條發展軸線連接了西部沿太行山的抱犢寨、蒼巖山、清涼山、于家石頭村等多個自然、人文景區,為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而且目前石家莊至西柏坡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使得該一級軸線獲得延伸,更能有效地促進石家莊市東西兩側邊緣農業區的發展。
省道202、241、203(井陘、平山、靈壽、行唐、新樂段),省道203、234(新樂、無極、晉州段),國道308、省道392、033(辛集、趙縣、欒城、元氏段),省道033、202(元氏、贊皇、井陘段)復合構成的4條發展軸線。雖然該軸線沿線的農業節點并不集中,且城鎮和現代農業發展規模較小,農業產區之間聯系也并不緊密,不如一級軸線沿線節點的農業產業的發育成熟,尚未形成明顯的農業經濟軸帶,但是沿線的農業節點具有豐富的耕地資源和獨特的農副產品資源,尤其是省道202、241、203構成的軸線沿太行山邊緣構建,將石家莊市主要的山地旅游景區分布地加以串聯,是西部山區生態觀光農業和特色山區養殖、種植業發展依托的主要軸帶。此外,目前上述軸線沿線的農業節點農業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農副產品加工業、農業貿易市場已具雛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定位成為二級發展軸線。并且隨著石家莊市極核與一級發展軸線上的多個產業的區域轉移,二級發展軸線以其擁有的優勢必將首先吸引多種農業生產要素的集聚,獲得較大發展。
3.3 4個農業產業圈層空間整合模式
根據石家莊市農業生產環境條件和農業產業用地的空間分布特征,考慮農業的地域間產業、功能互補,規劃石家莊市農業發展的4個圈層即:農業科技核心區、特色農產品產區、農業產品加工區、農產品貿易物流區。
其中,石家莊市區和市郊農業區以及鹿泉、欒城縣郊農業區由于集中了全市主要的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試驗基地,具有石家莊市最強的農業科技力量,且處于石家莊市中部,交通、通信等條件便利,經濟基礎優越,具有較強的農業科技對外擴散的基礎條件,能夠為西部生態農業,東部糧食作物種植區提供農業技術和服務支持,是市域范圍內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第一圈層;正定、藁城、趙縣、元氏4縣市農產品加工歷史悠久,且擁有多個大型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處于中部地區,交通便利,是農產品加工基地,為第二圈層;石家莊市東部外圍的無極、晉州、深澤、辛集地勢平坦,以種植高產優質糧食作物為主,可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的糧食作物生產,同時兼具地方特色農產品如辛集皮毛生產、深澤葡萄和蘋果種植;西部地區臨山地,地貌破碎,不利于機械化耕種,但是動植物資源豐富,可發展特色精細農業如依托華北制藥進行中草藥種植、水產養殖、干果種植、經濟林種植等,并建立特色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形成農林副牧漁的綜合化農業生產體系,為第三圈層;新樂、高邑2縣市作為南北主軸線上的兩個最外端的節點,交通便利,處于石家莊農產品進京和向南方運送的端口,可充分發揮其地理交通優勢,布局石家莊農產品大型貿易市場、物流配送基地和倉儲基地,促進石家莊特色農產品的外部市場的開拓和外運,為第四圈層。4個圈層的布局涵蓋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諸環節的產業體系,體現了資本和技術高度集中的綠色和生態觀光型農業的現代農業特點,是用現代工業力量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和以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的產業體系[8]。
3.4 井陘礦區煤炭塌陷區農業產業布局構想
礦塌陷區農業布局應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綠化治理生態破壞問題;二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煤礦采掘塌陷地區,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環境惡化,土壤肥力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較低,且土地基質承載力弱,屬于三類建設用地,并不適于進行土地復墾以及房地產開發。綜合以上因素,可結合周邊的高校布置以溫室大棚無土栽培為基礎的高科技農業園區。從大區域角度來說,該地區建設高科技農業園區,進行農業技術研究,能夠為西部山區特色精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農戶的技能水平。并且從經濟性的角度考慮,作為三類建設用地,塌陷區進行農業復墾及房地產開發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成本以及技術支持。修建溫室大棚,對地基的承載力需求較小。無需投入太多資金。而實行無土栽培,對土壤肥力無過多要求,可創造較高的農業效益。同時,高科技園區的綠化較一般園林綠化從技術和管理方面更具優勢,對于塌陷區的景觀恢復也較為有利。
參考文獻:
[1] 胡世東.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理念探討[J].鐵道標準設計,2010(10):33-35.
[2] 孫育強,馮洪恩,趙燕娜,等. 石家莊市耕地資源潛力及利用對策[J].土壤肥料,2002(2):9-13.
[3] 河北省計劃經濟委員會.河北省國土綜合開發規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3.
[4] 石家莊市統計局.石家莊統計年鑒(2010)[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5] 石家莊市統計局.石家莊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jz.gov.cn,2011-03-20.
[6] 李小建,李國平,曾 剛,等.經濟地理學[M].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張鳳榮,趙華甫,黃大全,等.基于宜居城市建設的北京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J].資源科學,2008,30(2):162-168.
[8] 耿鵬旭,楊愛榮,張佳卿.資源型城市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2(6):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