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河北省農超對接實施對農業影響的調研,從調研數據和統計推斷的角度對比試點與非試點農戶在生產方式、銷售方式、農民收益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探討農超對接實施過程中現代化的采購要求對傳統農業生產、銷售方式的影響,并研究農超對接對農民利益的影響。
關鍵詞:農超對接;農業;試點;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2-2965-03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Supermarket Jointing on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HAO Lin-lin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Baoding 071002,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e-supermarket jointing on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the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in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mode, sales mode, farmers' income level in experienced site and non-experienced sit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data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the impacts of modern procurement requirements o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ales mo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e-supermarket jointing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e-supermarket jointing on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was studied.
Key words: agriculture-supermarket jointing; agriculture; experiment site; Hebei province
中國從2008年開始部署實施農超對接,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取得了顯著成效。農超對接對于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超市現代化的采購需求與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對接過程,對農民生產銷售方式產生了一些影響,通過對比農超對接過程中試點農戶與非試點農戶的基本情況,了解和掌握這一新興銷售渠道對中國農業生產、銷售以及農民利益的影響,有助于更好地推動農超對接的實施,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1 調研設計
在農超對接的實施對河北省農業的影響調研中,共發放收回調查問卷450份,其中農超對接試點共69份,占樣本總數的15%;非農超對接試點樣本共381份,占樣本總數的85%。農超對接試點與非試點農戶在農業生產、銷售、信息化、安全質量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通過對比試點與非試點的差異發現,試點農戶在農超對接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優勢為非試點農戶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和精細化。
2 調研數據的基本分析
調研數據涉及農超對接試點和非試點的農戶,對比兩部分樣本數據的主要差異可以發現農超對接對農戶的基本要求,并且找到農超對接試點用戶的突出優勢所在,有利于進一步探討大范圍推廣農超對接的可行性。
2.1 農超對接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
2.1.1 有利于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現代化 農超對接對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試點用戶與非試點用戶在種植品種、種植方式和種植面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從種植的品種上來看,蔬菜、水果種植比重相當,試點農戶中水果種植的比重稍大,占51%,蔬菜種植的比重占49%;非試點農戶種植品種比例與此相差不大,水果種植占49%,蔬菜種植占51%。比較而言,水果的銷售價格稍高于一般蔬菜,所以農超對接中,試點農戶的收入水平應該稍高。調研數據也顯示了試點農戶每0.067 hm2凈收入為2 456.5元,非試點農戶每0.067 hm2凈收入僅為2 198.2元。兩者存在一定差異,但差距不大。從種植方式來看,試點農戶采用傳統種植方式的比例較低,為25%,非試點農戶采用傳統種植方式的比例為49%;試點農戶中采用相對先進的大棚種植等方式的比例相對較高,比非試點農戶要高出4個百分點。農超對接試點農戶采用現代化耕作手段的占78%,而非試點農戶僅占46%,說明農超對接方式推動農戶從傳統耕作手段向現代化耕作手段轉換。農超對接的實施有助于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精耕細作型轉變,但現階段試點農戶和非試點農戶在農作物種植方面都遇到一些困難,生產過程中缺乏國家的政策支持、生產成本較高、先進技術匱乏等都阻礙了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從種植面積上來看,農超對接試點農戶的種植面積明顯大于非試點農戶的面積,試點農戶戶均種植面積為0.8 hm2,非試點農戶戶均0.5 hm2,初步推斷農超對接對農業生產規模有一定的要求,規模生產在數量上比較容易滿足超市批量采購的需求,與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戶合作,有助于降低超市的采購成本。同時規模生產也有助于形成規模效益,便于機械化生產,也為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利條件。
2.1.2 有利于形成農產品品牌效應,推動農產品深加工 農產品形成自身的品牌進行差異化經營[1],在差異化經營的過程中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調查顯示,68%的試點農戶和40%的非試點農戶認為本地農產品形成了規模生產,擁有本地的特色產品;試點農戶擁有品牌的占24%,非試點農戶擁有品牌的僅占20%,試點農戶對品牌的擁有率較高。整體來看,河北省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諸如望都辣椒、徐水番茄、唐縣大棗、武安小米等區域性的特色產品,但農產品的品牌擁有率整體不高,知名度和品牌效應不顯著。
農產品深加工包括農產品簡單包裝、半成品加工等,有利于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進而增加農民收入。試點農戶采用深加工的比例為25%,而非試點農戶采用深加工的比例僅占20%;就調研整體數據來說,深加工的比例普遍較低。有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比例達到40%~70%,加工后的農產品產值至少可增加2~3倍。由此可見,河北省通過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來提高農民收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試點農戶和非試點農戶普遍一致認同深加工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但同時缺乏資金、科技水平較低以及加工成本高等門檻也制約了深加工的實現。現階段農產品深加工的實現還有一定難度,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從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2.1.3 有利于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推廣農超對接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食品質量安全[2],也有利于增強農業生產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規范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從產品質量安全來看,試點農戶普遍認為監管部門監管較嚴,64%的農戶反映有監管,而非試點農戶則僅有28%反映生產過程中有監管部門去檢查,說明農超對接對農戶質量安全意識是有很大提高的。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試點農戶至少接受1次質量檢查,接受3次以上質量檢查的占48%以上。而認為銷售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檢查的非試點農戶比例達52%,真正銷售過程中接受3次以上質量檢查的僅占6%。由此看來,農超對接對試點農戶的質量安全要求更高,農超對接推廣將提高農業生產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
2.2 農超對接對農產品銷售的影響
2.2.1 農超對接有利于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農超對接這一新型的銷售形式對農產品的銷售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銷售方式來看,試點農戶更多采用農協等形式共同向外銷售,對超市的采購需求把握較準確,通過訂單生產等形式有效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和標準化。調研數據顯示,試點農戶采用共同向外銷售的比例占65%,而非試點農戶則以自行生產銷售為主,占51%;超市在采購對象的選擇上會優先考慮試點農戶,試點采購的比例占61%,非試點僅占20%。可見發展農超對接有效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訂單生產是農超對接的重要形式,70%的試點農戶采用訂單生產,而非試點僅有30%,訂單生產將對接要求細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和精細化。此外,試點農戶對超市的采購要求普遍把握較準;而非試點農戶只有28%了解,絕大多數農戶不了解。農超對接的實施拉近了生產和銷售的距離,并以利益為導向促使農業生產者關注農產品的需求信息,推動農業生產銷售的信息化。
從銷售渠道上來看,非試點農戶直接到菜場銷售的占40%,批發給零售商的比例占28%,他方收購和銷往超市的比例相對較低,產品銷路相對狹窄;而試點農戶大部分有專人收購或直接銷往超市,購銷渠道更為暢通。因此,試點農戶和非試點農戶在農超對接上的參與熱情都較高,與超市對接是拓寬農產品銷路,增加農戶收入的重要途徑。目前農產品銷往超市的主要障礙是傳統粗放型為主的生產方式和較小的生產規模在短期內難以適應超市的現代化采購需求,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2.2.2 農超對接促進農民關注市場需求 51%的試點農戶認為銷往超市的收益較高,農超對接對提升農民收益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并同時為非試點農戶作了很好的示范作用。54%的非試點農戶期望農超對接這種新型的銷售方式能夠為其提供一個穩妥的銷售渠道,但由于農產品的粗放型低層次的供應,與超市較高的采購標準存在一定的偏差[3],難以達到超市現代化的采購要求。這個偏差使得農民從最初單純的希望解決農產品銷路到迫切需要了解市場信息,并逐漸關注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水平,以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同時,試點農戶在對接過程中對結算方式、維護自身利益等問題也逐步了解,有助于農業生產和銷售實現市場化和現代化。
2.3 農超對接對農業信息化的影響
農超對接促進了農業生產和銷售的信息化。在銷售信息方面,試點農戶更關注網絡、電視和平面媒體的作用,經紀人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非試點農戶則對銷售信息關注不夠,30%的人認為銷售不需要宣傳,宣傳比重上也沒有明顯的側重點,各種銷售途徑并存。從生產情況來看,農戶對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更為關注,試點農戶比較關注網絡和電視信息;非試點農戶在這點上同樣沒有特別的側重點。調查顯示,農戶對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的農產品行情發布和分析需求迫切,對新興電子商務、果蔬品網上銷售都寄予很高的期望。新興電子商務發展必定影響農產品的銷售,新興的銷售方式將為農戶帶來更多便利,果蔬品網上銷售還需要面對果蔬品存儲困難和運輸成本高的問題[4],這與當前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較為滯后有關。
3 調研數據的統計性檢驗
對調研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學意義上的驗證,分析試點農戶與非試點農戶在農業生產、銷售、信息化等方面的差異性。根據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的結果,可以了解農超對接對河北省農業的具體影響,運用spss軟件檢驗的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發現,試點農戶和非試點農戶在種植方式、種植面積、對品牌和深加工的認識、生產過程的質量監管和安全檢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與前面的分析結果一致,農超對接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檢驗結果顯示,試點農戶與非試點農戶在收入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生產中遇到的困難等方面差異不顯著,說明現階段農超對接試點用戶短時間內很難完全達到生產的現代化和標準化,農業適應現代化的采購需求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收入水平差異不顯著與當前農超對接過程中農民的弱勢地位和超市的強勢地位有關,農民在許多方面難以維護自身權益,農超對接能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才能得到更廣泛的推廣;信息化水平差異不顯著說明現階段缺乏有效的農產品供銷平臺,農業信息化還有待提高;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方面差異不顯著說明在國家政策支持、生產技術手段等方面不足,亟需國家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4 結論
通過對農超對接試點與非試點農戶在生產方式、銷售渠道、農業信息化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農超對接這種新型的供銷模式對我國農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試點農戶在生產規模上相對較大,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采用先進的耕作手段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在推廣訂單生產、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也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在產銷過程中更為關注網絡、電視等途徑的農業信息,對電子商務、網絡銷售寄予厚望,在冷鏈物流能夠配套發展、國家政策給予支持的情況下,農超對接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推動農產品的銷售。
推廣農超對接有利于農戶組成農協等專業化組織,形成區域性特色產業,實現規模化生產[5],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精細化;特色化的生產基地可以為品牌效應的形成奠定基礎,從而提高農民收入;規模優勢使得深加工成為可能。在農超對接實施過程中,農業生產銷售的信息化建設、農產品生產標準的制定和冷鏈物流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協調統一發展才是提高農業生產和銷售現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彥峰.農超對接在合作社發展中的作用[J].村委主任,2010(2):20-21.
[2] 中國經濟新聞網.蔬菜“農超對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政策建議[EB/OL].http://www.cet.com.cn/zjpd/zjzl/lb/388789_2.shtml, 2011-11-30.
[3] 李 瑩.“農超對接”深入開展所面臨挑戰及對策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12(7):4341-4343.
[4] 侯玉梅,馬騰飛,劉 楠,等.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河北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構建[J].調研世界,2010(10):22-24.
[5] 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惠農政策200問[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