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作為城區人口超過200萬的大型城市,同時又是經濟欠發達的地級市,科普經費投入十分有限,科普設施嚴重不足,原來的科普畫廊已經陳舊,新設施建設成為市科協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
科普的對象怎樣確定?傳播的內容如何吸引人?通過什么渠道傳播?能達到什么效果?客戶體驗的標準是什么?百姓怎樣才能認同?錢從哪里來?這一系列問題,是吉林市科協主席王德林接手科協工作后想的最多的事。
然而,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吉林市科協居然利用電子科普畫廊這個載體,把戶外LED大屏、社區電子終端系統、數字科技館觸摸屏鏈接成 “三網合一”的科普資源網,這張網布滿吉林市大街小巷,聯接城鄉,溝通市場。
其實,電子科普畫廊本不是件新鮮事,但令同行們好奇的是,科普資源能按照市場規律健康有序地運行起來,顯然需要一番苦心“經營”。
科普資源市場化 先解決“散雜亂象”
讓科普資源市場化,并非簡單易事,更不是讓普通大眾花錢買科普,而是吸納政府之外的投資主體參與科普設施建設,解決科普設施的單一投資渠道和資金缺口,同時,企業也能獲得市場價值和投資回報。
但是,一個區域的科普資源往往是由不同的投資主體投資建設的,也隸屬于不同的科協或其他機構管理,這些資源往往呈現出“散、雜、亂、破”的現象,比如,傳統科普展示墻多屬于各個社區和區縣科協,有的由地震局和節水辦管理使用,內容參差不齊,更換不及時,完全達不到科普的效果。總體規模雖然很大,但按照受眾進行細分,規模又很小,缺乏整體性,市場競爭能力和價值不大。
“要想吸引企業對科普資源進行投資,就必須將有關的科普資源整合起來。首先,將各級科協分管的諸如傳統科普畫廊、科普設施等各類載體整合到一起,可以采用委托代理的合同關系,也可以是多主體之間的聯盟合作關系,整合的范圍越大,覆蓋的受眾越多就越有市場價值。其次,要篩選整頓有效資源,對地理位置不好,受眾人群較少的科普畫廊等進行‘撤換’,重新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要求選址重建。另外,要按照統一標準,對科普資源按照‘新設計、新媒體、新方式’的設計理念重新整理和分類,形成系統化的媒體資源,以適應不同的客戶需求,才能具備市場化的開發與運行的基本條件。” 王德林主席介紹說。
科普的對象怎樣確定?通過什么渠道傳播?
要想有效地利用科普資源進行科學傳播,首先要摸清楚科普對象是誰。吉林市科協首先鎖定了兩大類群體:農民和城市社區居民。社區居民作為第五類人群,是社會消費主體,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而農村市場也正是商家需要開掘的戰場。科普對象一旦確定,通過什么渠道傳播就有了針對性。
由于紙制的科普掛圖需要物流配送及人員安裝,交通成本與費用較高。是否可以利用像“分眾”傳媒一樣的電子科普畫廊來取代現有傳統畫廊,實現遠程播放,提高效率,豐富內容呢?
2009年,吉林市科協首先開始農村科普電視終端視頻網的建設與運營,經過幾次技術研究與篩選,最終選擇了通過互聯網控制的電視終端系統作為農村科普的新媒體,讓“小電視”代替“大喇叭”。該體系由17英寸電子視頻終端機、科技專家欄、易取廣告板構成。建設地點為農村的客運站、惠農超市(小賣店)、農家書屋及惠農服務站等人群聚集地。截至目前,共建有220多個視頻播放站點,覆蓋全市78個鄉鎮。
2010年在農村電子科普畫廊取得成功后,吉林市科協把視角延伸到了第五類人群更集聚的社區。于2010年首先購進了2臺車載LED大屏,與廣告公司合作,每天在市場和社區廣場及農村集市開展主題性科普活動。隨后又在社區廣場、出入口安裝了固定的戶外LED大屏、在有條件的社區辦事大廳安裝了電子科普觸摸屏。2011年又成功開發了互動式“數字科技館”,一步步提升著吉林市的科普能力……
傳播的內容如何吸引人?能達到什么效果?
電子科普畫廊分眾分時,是又一個“分眾傳媒”。

吉林市科協王德林主席說:“LED大屏、社區辦事大廳電子科普畫廊、數字科技館觸摸屏系統共同形成電子科普畫廊‘三網合一’的格局。讓社區變成智慧有機的生命體。為了讓科普充分與公眾互動起來,每個屏幕安排播放不同的內容。由于居民興奮點不同,內容要求不同,社區播放社保、醫療服務政策信息;戶外LED大屏,視覺沖擊力強能吸引公眾,特意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播放健康飲食科普,紅劇展播、秧歌歌舞等,內容編采由各個社區參與信息收集,尋找最接地氣的內容,科協通過遠程控制,實現由點及面的聯動統一播放。”
社區“露天科普展覽廳”,是吉林市科協給社區安裝的戶外LED大屏, 坐落在回民聚集的友好社區電子科普畫廊,每天從早八點到晚七點滾動播出科普節目,吸引了無數社區居民及過往行人的目光,71歲的社區居民郭女士幾乎每天都來,她說:“這里教你怎樣辨別地溝油、假的笨雞蛋、染色的黑大米……”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友好社區科普大屏就有約10萬以上人次的居民觀看。
農村“小電視”播放的內容則是:致富信息、娛樂節目、衛生知識、種養殖技術、企業宣傳、鄉鎮新聞、農家快遞等。每天自動循環播放8個小時左右,直接受眾人數達到70萬人以上。完全采用現代傳播手段替代傳統農村“大喇叭”,深受農民的喜愛,也得到了廣告公司的合作支持。內容由科協統一播放,運行費用市場化分擔。
客戶體驗的標準是什么?百姓怎樣才能認同?
去“動景科技館” “指點”江山,是吉林市萬達社區居民生活中又一件新鮮事 。
輕觸屏幕,點擊“數字科技館”,進入吉林生命科技館,立刻出現30多個房間,每個房間進去后,如臨其境,指尖一點, “糖尿病是怎樣形成的?該怎樣預防?”等上千個醫學科普知識,就會躍入眼簾。這是一種全新的實景內容特色服務,人在一個平面的世界實現身臨其境,指點江山的互動體驗。
這個“動景科普平臺”融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景”新媒體五要素,包括360°和720°全景在內的環境動態實景,無視覺死角,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屏幕上自由拖拽,真實再現情景,體驗多種視聽感受,使原本的閱讀變得生動而充滿樂趣。
“依托動景技術的科普電子畫廊,真正做到了傳播不受地域空間限制、低碳環保、成本低廉、關注度高、針對性強的優勢,社區居民體驗效果很好。”王德林主席介紹,目前在吉林市,已有萬達、荒山兩個社區啟用了“動景科技館”。
科普設施建設錢從哪里來?
以數字科普新媒體為主體,傳統媒體為補充,是吉林市科協社會化科普資源開發的結果。而讓這兩種媒體資源有效地運營起來,就需要引入廣告公司這種市場主體。那么,吸引廣告公司的無疑是“社區居民”這類敏感群體及市場消費主體。
“為了讓硬件共享,資源下沉,實現市場化雙贏,所有科普設施實行標準化、系統化運營,科協經常策劃組織各類活動,吸引商家目光,紛紛聯手合作,共建科普設施,使原本沒有資金改造的老舊設施大部分翻新,現在科協舉辦一個創意活動,兩小時之內保證所需設施全部到位。”王德林主席介紹說。
LED大篷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0年省財政廳支持吉林市科協購進了2臺車載LED大屏,隨后與廣告公司合作,一年365天,天天有科普活動,實現了流動式科普視頻全年、全天候播出。同時,車載LED大屏還租給廣播電臺,利用出租流動科普LED大屏的一部分收益,在城市社區的出入口設立固定式聯網控制的社區LED科普視頻系統。另外一部分交給政府,政府再撥款回補科協項目。
在商業模式上不僅要吸引商家的目光,更要引來傳播對象的“關注”。為此,市科協成立了集中控制播放中心,并配備專業人員。但科協系統的人財物遠不足以支撐電子化科普新媒體內容制作的需要。吉林市科協不得不借助外力,利用社會資源,先后與吉林市蟻神動漫公司等單位成立了“科普動漫資源開發基地”“互動科普科技館資源開發基地”,專門開發適合于LED播放的科普內容。
同時,在各社區設立信息收集員,及時播放社區的通知通告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并植入公益生活消費品廣告和身邊新聞,潛移默化中增加了科普新媒體與居民的互動性與粘性,關注度與有效性的提升,滿足了市場運營的商業價值,廣告公司和消費品廠商自然會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