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12月4日工信部發布第一批4G牌照,這個已經紅得發紫的詞匯再次見諸各大報端。事實上,早在此次發牌之前,坊間就已經開始對4G展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評論與展望。毫無疑問,在體驗過3G帶來的巨大變革之后,人們愈發相信,移動網絡技術帶來的新浪潮,正在越來越多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G、3G與移動互聯網的爆發
人們平時所說的3G、4G,其中的G指的是Generation,也就是不同時期移動通信網絡的技術標準。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1G)是指最初的采用模擬信號的蜂窩電話標準,制定于上世紀80年代,有很多不足之處,并且不能提供數據業務。90年代初,使用數字傳輸技術的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2G)——GSM/GPRS(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組無線服務)與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碼分多址)的出現,為移動互聯網打下了基礎。
被稱為2.5G(2G技術升級版本)的GPRS與CDMA2000 1x(有時簡稱CDMA 1x)提供了低速移動數據傳輸業務,在以GSM/GPRS與CDMA為基礎的2G通信時代建立了最早期的移動網絡連接(WAP等)。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網絡內容的日漸豐富,2.5G網絡緩慢的網速難以滿足移動用戶不斷增加的網絡應用訴求,難以媲美PC端優秀的網絡生活體驗。
1996年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為“未來陸地移動通信系統”(即第三代移動通信,3G)確定了正式技術標準IMT-2000,要求3G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3G技術也開始逐漸成形。2000年5月,ITU確定將WCDMA、CDMA2000、TD-SCDMA與WiMAX四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寫入IMT-2000,正式確定了國際通行的3G移動網絡制式。
3G標準的確立,帶動了電信設備產業的發展,引發了全球3G建設的熱潮。根據2013年10月ITU發布的全球互聯網年度報告《2013年信息社會分析》的數據,使用3G和3G以上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自2007年以來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0%,2013年移動互聯網連接數將達到68億,全球近50%人口已被3G網絡覆蓋。
3G技術提供的高速、大容量移動網絡為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的發展契機:網絡傳輸能力的增強,反作用于移動設備的表現和交互能力,推動了移動設備硬件水平的提升;高速網絡為文字之外的非線性數據傳輸提供了可能,圖片、音頻、視頻等成為移動網絡傳輸的主要內容;借助堪比固網網速的移動網絡和提升的硬件設備,很多曾經只能在PC進行的操作能夠在手機端完成,加速了移動應用的開發和移動平臺的推廣。
因此,隨著3G無線網絡的建設普及,以之為基礎的多個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產業迅速成長,如今已經占據全球手機出貨量近半份額;在以視頻、語音通話等功能為主打的OTT(越過運營商運行的基于互聯網的數據服務業務)社交應用不斷擴張的情況下,傳統語音短信業務正在日漸衰落;移動應用開發及移動平臺產業也逐漸成為移動產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3G到4G:一個新的開始
中國大陸很早就開始了3G技術的研發與推進工作。1997 年7 月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評估協調組成立,1998年6月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院(今大唐電信)向ITU 提交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動通信建議標準TD-SCDMA。2009年1月7日,工信部宣布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獲得TD-SCDMA、WCDMA、CDMA2000三張3G運營牌照,三大運營商也公布了名為“G3”、“沃”、“天翼”的3G業務品牌,中國3G產業的落地正式開啟。
3G牌照發布后,中國的3G產業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9月,中國大陸3G用戶總數達到3.68億戶,占移動電話總用戶數量的30.5%;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8.20億,對移動電話用戶滲透率達到67.9%;3G上網用戶數量達到2.75億戶,對3G用戶滲透率達74.8%。隨著3G業務的不斷擴張,固話、移動話音業務、短信業務均受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3G不僅打開了國內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局面,也改變了電信運營商的格局。2G時代一家獨大的中國移動在3G時代面對著來自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的強力競爭,三大網絡制式的分配讓三家運營商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根據2013年6月三大運營商公布的數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3G用戶數量分別為1.37879億、1.00028億、8733萬戶,相比2G時代規模差距顯著縮小。
3G技術為移動互聯網市場帶來的巨大變革,讓通信技術進步對產業格局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也讓下一代通信技術——4G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在3G時代建設速度稍顯落后,因而加緊了推動4G建設與全球同步的腳步。2008年3月,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和中國移動牽頭的TD-LTE工作組成立,展開了對我國自主研發的3G制式TD-SCDMA的平滑演進4G版本TD-LTE的研發工作。
2012年1月20日,ITU通過了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兩個技術規范作為國際通行4G標準。標準發布后,同樣掀起了全球4G網絡的建設熱潮。全球移動設備供應商協會日前更新了其《LTE演進(Evolution to LTE)》報告,宣布已經有244家移動運營商在92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商用LTE服務,大多數為LTE FDD,TD-LTE有25家,其中12家采用了FDD/TDD混合組網。
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4G技術標準,TD-LTE在中國受到更多重視。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3家運營商分別頒發了TD-TLE 4G業務運營牌照,此舉也標志著中國大陸4G商用大幕的正式開啟。雖然相比全球4G布局稍顯落后,這一舉措仍然受到了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
4G:已來的未來
4G牌照頒發的當天,三大運營商、電信產業相關企業的股票全線飄紅,4G背后巨大的市場空間可見一斑。不過同時,很多人也指出對國內4G發展需要冷靜對待,概念股的上漲并不代表4G市場大門已經敞開。
從目前來看,雖然已經正式發牌,4G從正式商用到進入普及階段,仍然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一方面,目前國內4G網絡的鋪設仍然十分有限。相比4G網絡鋪設較為成熟的韓國和美國,中國由于4G牌照頒發較晚,以及TD-LTE網絡制式較為獨特,即使是此前一直積極推進4G研發和試驗網鋪設的中國移動,目前也僅在北京、杭州、廣州等十幾個大中型城市的中心城區提供了商用4G網絡的運營,很難在獲頒牌照后直接全面推廣4G業務。而傾向于LTE FDD制式的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則僅宣布將擴大規模進行試驗網建設,商用落地仍然沒有確定期限。
另一方面,4G的推廣也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由于涉及3G與4G升級過程中的多種網絡制式,4G終端對多模多頻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市場意義。因而中國移動在4G終端集采時提出了“五模十頻”的技術標桿,中國電信也提出了類似要求。然而高準入要求令眾多廠商叫苦不迭,加之移動設備對硬件技術與工藝的要求,導致符合標準的元器件提供商寥寥,難以快速進入硬件鋪貨階段。此外目前VoLTE技術的不成熟,令4G手機在進行語音通話時需要回到3G或2G網絡,導致網絡延遲及通話質量下降情況明顯,難以實現優質體驗。
事實上,按照ITU的標準,真正的4G技術將達到靜態1Gbps與動態100Mbps的傳輸速率,這種遠超3G時代移動甚至固網網速的速率勢必將為移動軟硬件產業帶來更加巨大的變革。超高網速則為實時音視頻交流創造了更多可能;高網絡容量更為高清多路視頻會議與高清流媒體傳輸等提供了渠道;VoLTE等技術也將為語音通話體驗帶來巨大的變革。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4G將帶來更加多樣化、更具創造性的移動業務,為移動社交、流媒體、移動開發平臺、多樣化移動智能終端等移動互聯周邊產業開啟更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移動在大力宣傳TD-LTE 4G業務時,打出了“未來 已來”的廣告,為4G的發展規劃了一幅美好的圖景。雖然4G推廣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但鑒于國家相關部門對4G產業的大力支持,以及對國內外3G、4G推廣經驗的借鑒,4G即將迎來更加快速的推廣普及。相信隨著新型移動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普及,移動互聯產業將不斷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