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年收入2,890萬美元位居全球汽車行業薪水最高的人,作為《美國偶像:艾倫·穆拉利與拯救福特之戰》一書的主角,福特汽車全球CEO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正在把在美國重整旗鼓的故事搬到中國。
2013年3月,穆拉利例行公事飛往中國區:根據計劃,他今年到中國的時間和次數會是以往的三倍。“如果這個信息都不能傳達對中國市場的看重,就沒有別的信息可以表達了。”福特亞太區總裁蕭達偉(Dave Schoch)解釋說。
福特將亞太區總部在2009年7月由泰國曼谷遷至中國上海。這使得現任福特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禮祥 (John Lawler) ,與亞洲事務負責人蕭達偉的辦公室能夠緊挨著。“我們經常走入對方的辦公室,”蕭達偉說:“我大部分工作時間花在支持中國市場的發展上。”他將羅禮祥負責的中國市場,比作驅動福特在亞太地區的一臺發動機。
福特過去10年在中國發展,在外人看來一直是扮演打醬油的角色,但是就在一年之間,它成了中國市場最黑的黑馬。2012年福特銷量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在中國共計批售汽車62.7萬輛,同比增長21%,這與日系競爭對手相比,增長尤為迅速。今年前四個月,福特中國批售銷量261,927輛,勁增49%。
福克斯效應
福特增加的銷售量通過什么實現?“產品競爭力是直接因素。”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沈軍對《環球企業家》說。汽車產品是載體,一家公司一切設計、研發、營銷等方面的心血最終體現在產品上。
過去福特的車型投放周期慢,產品市場能力弱。1997至2007年間,長安福特僅有福克斯、蒙迪歐、嘉年華和S-MAX四款車型,其中主要依賴福克斯的銷售。因為產品乏善可陳,福特在中國汽車市場份額一直在2%徘徊。
福特在華的改變必須提及一段歷史,雖然其情節早已為人熟知。2006年,福特家族后裔比爾·福特力邀前波音高管穆拉利扭轉公司的頹勢。穆拉利重塑福特的方式是打造全球統一的福特品牌,他提出了“一個福特”戰略,核心是利用福特全球資源,在全球統一平臺上,使用同一套制造流程,通過各地不同的業務單位分擔開發新車所產生的一系列的成本,從而使提供更多新車型和高性價比的產品成為可能。
作為整個戰略的一部分,福特于2009年在中國推出“更好計劃”(Better Plan),即“15X15計劃”,也就是在2015年前向中國市場推出15款新車。
這是一場大規模推介新款車的閃電戰。這意味著從2012年到2015年,福特平均每年引入中國5款新車。為此福特計劃在華經銷商網絡數量翻一番,并全速推進在建的五個工廠。實際上,從計劃發布之日起,福特所做的事情本質上只有一件:推出新產品。
在閃電戰打響之前,福特花費3500萬元,在中國一二三線城市進行超過10場專項調研,用來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在華發展戰略重要一點是通過聆聽中國消費者,把他們的需求和希望反饋到‘一個福特’全球戰略當中。”蕭達偉介紹,近幾年福特的市場研究非常多,調研往往匿名,消費者并不知反饋的信息交給福特汽車,也因此更能講出真實想法。
2012年第二季度上市的新福克斯是15款新車當中的第一款。上市后,新福克斯的成績令福特滿意。專業資訊機構IHS Automotive數據顯示,新福克斯成為2012年全球最為暢銷車型。該產品去年在中國銷量接近30萬輛,使福特在中國市場上的形象得到提升。
去年福特在中國翻身主要靠福克斯,現在福克斯依然熱銷,而剛上市的SUV翼虎已經出現了加價和付了訂金提不到車的情況。這兩款車火爆的原因很簡單:抓住了80后主力消費群的需求。福克斯和翼虎外型都是夸張的流線型設計,而車內部電子智能和娛樂系統也是目前所有品牌中最豐富的。蘋果推出SIRI系統一年后,新一代福克斯就安裝了國內首個人機交互系統SYNC,這是福特汽車與微軟聯合開發的。
穆拉利希望把福克斯的經驗復制到其他車型上。在2013年的第一季度,福特向市場推出了新翼搏、翼虎、福克斯ST,以及改款嘉年華和探險者。今年下半年,福特繼續推出新蒙迪歐,以及嘉年華ST車型。
逐步推進“15X15”這項超常規計劃的正是去年年底剛到任中國的羅禮祥。此前,羅禮祥多年擔任福特亞太及非洲地區首席財務官。由于福特的財務部門跟其他部門的合作緊密,羅禮祥對《環球企業家》說:“做財務的經歷給了我一個優勢,就是對業務和企業有更全面的了解。”并非巧合的是,蕭達偉同樣為財務出身。
J.D.Power亞太區中國總經理梅松林認為,福特增長迅猛的原因是“恰當的時候引進了恰當的產品。”梅松林對《環球企業家》說:“SUV處在一個發展的高峰期,高峰中的高峰是中小 SUV。”福特在中國已有了全系SUV家族陣容—翼搏、翼虎、銳界和探險者,在增長迅速的SUV市場中占據優勢。福特在中國的擴張計劃也會倚重EcoSport和Kuga這樣的小型SUV。
產品及其競爭力加速了這家美國汽車公司在華的快速增長。從2012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福特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由2.5%上升到3.6%。福特計劃到2015年,每年全球銷量增長至800萬臺。預計在未來10年,福特60%至70%的業務增長將來自于亞太地區,其中,主要增長將來自于中國市場。
伴隨推出新品閃電戰而來的還有巨大挑戰。15款車密集推出給福特的制造、設計、推廣、銷售在內的整個運營帶來壓力。“一下子吃十個海參,雖說很補,但不一定是好事。”沈軍認為,目前福特的渠道網絡優勢不明顯,產品力優勢會因此打折。
中國式妥協
怎樣能夠保證產品“快速”并且“恰當”推出,同時又具有競爭力?福特找到了幾個突破口。
現階段福特能夠密集推出新品的原因,要追溯到幾年前的美國金融危機。當時,通用等企業的車型開發受到影響,而福特扛過了金融危機的脆弱時刻,免于破產保護,其新品開發因此受到影響較小。汽車產品開發有一定周期,從消費者理解、概念設計等步驟一直到產品誕生需要幾年時間。福特當時在產品設計和開發方面的持續,今天收到了成果。因此,福特這一波產品競爭力相對較強。
產品推出的快速也折射出“一個福特”戰略在中國市場的生命力。把一個全球車型引入到中國市場,再針對本地市場的特殊要求進行改動,這種做法讓福特的產品迅速推出并有著價格的相對競爭力。大眾汽車是全球平臺化戰略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例子。現在,福特實施的平臺戰略優勢也開始顯現。
在產品設計方面,福特也具有強烈的“一個福特”色彩。亞太、歐洲及美洲設計工作室定期交流、協作,共同進行符合全球平臺的設計。然后,他們針對各地市場特點和消費者需求進行部分細節改變。最新的例子是,全新概念車Escort由福特全球設計團隊分工設計,它的前大燈由一組寶石形狀鑲嵌而成的8字形組成,8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吉利數字,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元素。
對中國人使用習慣和審美的了解,基于福特在中國市場開展的專門調研。他們發現中國消費者對于細節要求高、對潮流尤為敏感。因此,在設計上增加了新蒙迪歐的LED頭燈和尾燈,這個設計在北美Fusion上沒有。
福特發現中國消費者對車型的配置以及智能技術的要求較高,因此在中國推出的一些車型的智能技術高于美國市場。對于占整個中國車市份額25%的C級車市場,福特也試圖使用類似方法爭奪。如果從價格上把C級車市場分為高中低三類,價格最高的是配置最新技術的包括新福克斯、高爾夫7等車型。福特表示,使產品在同級別車型中處于優勢,就要讓中檔價格的車型配有高科技。
福特今年在華發展的一個特性是全系產品和最新技術的增長。外資車企通常的做法是在美國和歐洲推出新技術,然后再拿到中國市場。福特決心做出調整和改變,例如,搭載1.5L的EcoBoost在中國首推。
福特在產品設計上堅持“兩條腿走路”,即有新福克斯、翼虎、新蒙迪歐這些面向全球市場推出的產品,也有針對某些市場專門的車型,比如在美國市場的F-150皮卡,還有Mustang車型。“這種戰略幫助我們更好地滿足市場多樣需求,尤其是不同市場之間一些差異明顯的需求。”福特歐洲執行設計總監馬丁·史密思(Martin Smith)說。
對比十年前的消費者反饋,福特發現原本喜歡保守車型的中國消費者現在更青睞新潮車型。如果把設計分為三種:一種是極端化設計,另一種是試圖滿足所有人審美需求的大眾化設計,還有一種介于兩者中間。福特會把極端的設計推向市場,也會在設計上尋找消費者審美的共通性,但絕對摒棄介入兩者之間的設計。福特亞太設計總監喬爾·皮亞斯科夫斯基(Joel Piaskowski)說:“雖然是給全球消費者設計,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做得中庸。”他認為福特重要的設計理念是不盲目跟隨潮流,而是堅守自己的風格和個性。
在2013年上海車展福特展臺上,專為中國消費者打造的Escort概念車全球首發亮相,蕭達偉和羅禮祥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有人提問,福特如何達到2015年在中國市場占有率6%的目標?“當然是通過不斷引入新產品。”蕭達偉毫不猶豫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