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是在經歷了將近五年的掙扎之后才實現“逆襲”的,其中有太多的偶然因素,而眾人盲目跟風的結局必然如眼下的團購一樣觸目驚心。
國內的電商雖然已經頗具規模,但模式卻一直飽受質疑——靠融資將平臺做大,靠低價吸引消費者;在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之后,其中很多商家、尤其是垂直電商都在面臨著虧損嚴重的問題。例如2012年國美電器電商業務虧損率約有15%至20%,總額將近7億元。
在并不樂觀的大環境之下,唯品會卻一改垂直電商留給大家的刻板印象,成功“逆襲”成為首個盈利的垂直電商。據2013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第一季度營收為3.10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近207%,活躍客戶人數同比增長近170%,至280萬人;且總訂單數量同比增長約187%,至880萬份。在去年第四季度,唯品會首次實現了季度盈利;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唯品會也實現了630萬美元的凈利潤。
唯品會所依賴的閃購模式并不是其獨創,早在2001年,法國就出現了類似專門做特賣的網站Vente-Privé e,目前的年營業額已突破十億美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限時特賣類似于團購的模式,發展路徑也極其相似。但與團購的O20模式不同,閃購主要是將品牌商的積壓存貨在網上進行特賣,商家需要有庫存并借助物流,因此本質上還是電商。唯品會的驚艷表現給很多垂直電商帶來了希望,好樂買CEO李樹斌在接受采訪時就曾提到,國內鞋服類電商模式實際上和唯品會差不多,如果唯品會能夠實現盈利,那么證明垂直類電商可以盈利而“并非騙局”。
如今,唯品會的成功引來了眾多電商平臺的模仿:4月7日,凡客推出“李寧限時特賣”;5月7日,當當上線“尾品匯”;5月20號京東也來了“閃團”;天貓今年推出全新的“品牌特賣”平臺……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兩年前的那一幕迅速擴張但沒過多久又紛紛倒閉的團購亂象。值得一提的是,唯品會是在經歷了將近五年的掙扎之后才實現“逆襲”的,其中有太多的偶然因素,而眾人盲目跟風的結局必然如眼下的團購一樣觸目驚心。
行業危機帶來的成長機遇
過去兩年,中國服裝業遭遇了空前危機,滯銷、庫存幾乎成為困擾所有大型服裝品牌的核心問題。唯品會的名品限時折扣模式抓住機遇、適時出現,與其說是靠創新贏得勝利,倒不如說是在國內服裝市場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國金證券研究分析師張斌指出,3至5月是傳統制造旺季,5月的夏裝銷售本來對下半年秋冬裝銷售有較強的預示作用,但今年以來消費的低迷使得5月服裝銷售難有驚喜。此外,服裝企業直到2012年年初才意識到消費疲軟的巨大壓力,資金雄厚和過往的成功歷史使得上市企業“感覺”遲鈍,彼時已經積累了三個季度的庫存壓力,經營策略調整的難度加大。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電商提供了實惠、便利等利民特征,對實體經營的影響更多是一種利潤再分配的倒逼,目前實體門店的高價產品遏制消費需求,從生存的角度,實體門店的產品售價可能下移,以釋放消費需求。
目前,服裝尾貨這個市場大概是有3000到3500億元的市場空間,這個龐大的數字是因為當下中國服裝產業高估市場、盲目躍進——2012年,李寧、安踏(專賣店)、361度等六大國內運動品牌關店總數已超5000家。唯品會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發展起來,難免會讓人產生疑問,如果哪天市場上尾貨資源不豐富了,那么唯品會又該靠什么來進行特賣呢?
電商觀察員魯振旺對記者表示,雖然尾貨市場的短期經濟效益顯著,而從長遠來看,還是存在許多的潛在問題。中國服裝市場的庫存危機,目前處于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一旦渡過危機,庫存壓力自然會變小,而屆時品牌是否還愿意以這么低的折扣來與電商合作尚不可知,這對于尾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隱患。甚至有些廠家為謀求私利也可能會趁機提供假冒偽劣產品,這些商品的涌入不僅會增加消費者對尾貨的抵觸情緒,也會對相關品牌的公眾形象造成傷害。
競爭優勢并非不可超越
線下也有很多做尾貨特賣的市場,可為什么它們沒有脫穎而出?這便是唯品會的獨特之處——它以最合理的價格、最好的用戶體驗以及最快的速度把商品賣給消費者,顯然比那些組織混亂、服務體驗很差的線下競爭者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地附加值。與傳統百貨零售渠道相比,由于線上零售持續、快速的發展,帶給已逐漸轉變消費習慣的網購消費者更為便利的服務和體驗,尤其是在物流網絡發達地區,這一點更為明顯。
面對各大電商爭相復制自己的商業模式,唯品會CFO楊東皓自信地表示:“他們模仿我們說明我們做得好,他們在模仿我們的業務模式有優越性,但至于能不能模仿成功那就很難說,因為這個行業進入的門檻其實是蠻高的。”據悉,唯品會目前已經和6000多家品牌進行合作,其中800多家是獨家合作。
雖然找對了方向,但眾多企業一窩蜂地涌入特賣模式,令其中暗藏殺機。“從以往的經驗看,如此多的企業同時間殺人某一領域,帶來的必定是高度競爭和快速的優勝劣汰。醫藥電商就是這樣,網絡團購則最明顯。”有業內人士表示。相比之下,當當、京東這樣的大平臺更具流量優勢和影響力。魯振旺也指出,唯品會一家獨大的格局,今年可能還不會有改變;但未來,特賣市場的格局一定會隨著眾多電商的沖擊生變。
質量和售后是隱患所在
對于B2C平臺來說,限時特賣最大的優勢就是海量的流量,再加上這種模式的價格優勢,訂單數量自然相當可觀。但問題是這些限時特賣的商品往往是非標準品(服裝、家紡等),并且通常是由第三方入駐商家直接銷售和發貨,商家面臨的問題不僅是貨品數量上的不可控,遇到退換貨等售后問題就更麻煩了。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吸引大批用戶來消費,最終卻因服務質量跟不上、用戶體驗差而離開,這種傷害對消費者來說是不可逆轉的,一定會損害到電商平臺的品牌形象。
與此同時,電商企業還需控制好特賣商品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電商尾貨市場的長遠發展。“以價格為優勢的尾貨市場要保證長期利益,需要保證貨源的正規途徑,并設定尾貨市場的門檻,而不是淪落成假冒偽劣產品聚集地。”魯振旺如是說。
由此不難看出,雖然閃購模式有著鮮明的優勢和不錯的經營現狀,但并不像許多人吹捧的那么神,更不能從根源上解決電商“燒錢”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