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實踐教學等方面對《植物化學保護》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討,以培養出理論知識、創新能力兼備的高素質植保人才。
關鍵詞:植物化學保護;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122-02
《植物化學保護》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專業課,是植物保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素質的植物保護通用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近年來,由于農業發展的需要,目前絕大部分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生都是從事與農藥相關的工作,如農藥營銷、農藥登記、農藥技術服務、農藥殘留檢測、農藥生產與開發等。而學生對農藥的認識和了解主要是通過《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的學習得到的。因此,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用人單位對我校教學效果的評價。鑒于此,筆者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工作經驗,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教學等方面對《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探討和實踐,以期培養出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創新能力的植保人才。
1 理論聯系實際,優化教學內容
《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的內容繁雜,涉及昆蟲學、病理學、雜草學、環境保護學、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且近年來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藥學科和環保型農藥的迅猛發展,植物化學保護的相關內容也在不斷地變化更新[2-3]。因此,在教學中應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刪繁就簡,突出重點,所授內容體現學科的前沿性和應用性。
為了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根據當地的種植結構、栽培制度以及學生就業后所從事的工作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刪減和補充。例如以往《植物化學保護》課程主要以農藥毒理和應用基礎為重點,所培養的學生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新農藥創制和知識產權保護、農藥登記、農藥營銷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在課程內容調整中著重充實了這方面的內容。如針對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適當增加蔬菜、果樹、茶樹、花卉等方面的教學內容,補充農業生產上正在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盡量讓學生接近生產前沿。另外,可以以專題形式向學生介紹農藥的研究進展、農藥新品種的研發、農藥劑型的發展方向、農藥藥害的發生和預防、農藥與農產品安全、近期農作物發生的重要病蟲草害等概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書本理論知識進一步整理、深化,形成比較系統完整的植物化學保護知識體系。
2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植物化學保護》是一門專業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具有學科重疊度高,內容涉及面廣,容易混淆、比較枯燥的特點[4]。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授課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2.1 鼓勵學生參與講課,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 目前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性低,課堂氣氛沉悶,不利于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參與講課。例如殺蟲殺螨劑這一章,農藥分類多、品種多,學生難以記憶。在授課中將學生分組,每組學生選擇不同的農藥品種,在課下查閱資料,做成幻燈片,在課堂上每組學生派代表輪流上臺講解,同時鼓勵其他學生向講課的同學提問,以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另外,學生講完后,教師對學生所講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強調,以突出重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參與講課,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通過上臺講課增強了自信心,并且每組學生在準備講課內容時合理分工、合作互助,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2.2 開展課堂專題討論 在教學中,引入了專題討論式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是由教師結合教學大綱及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擬出題目,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討論解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討論也可反映出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5]。例如由于近年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食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導致人畜中毒等事件頻發,導致公眾對農藥產生了一些誤解,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學生在學習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困惑。鑒此,我們就“農藥使用的利與弊”、“農藥污染與環境安全”、“農藥毒性和食品安全”等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安排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培養鍛煉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農藥,解除困惑,堅定了從事植保行業的信心。
2.3 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 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傳統的教學手段講解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但會使教師的教變得枯燥無味,學生的學變得被動而無趣。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出現與應用極大地彌補了這一缺陷。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通過動畫、圖形、視頻等展示闡述得更加清楚,使枯燥的教學內容以生動、靈活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易懂易通易記憶,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例如,在講授農藥劑型加工、不同農藥劑型的使用方法、田間藥效試驗時,通過觀看錄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了農藥的生產流程、田間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在講農藥的內吸性時,將農藥在植物體內的吸收和輸導做成動畫,使農藥在植物體內的輸導途徑清楚、直觀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印象深刻。另外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上網學習,了解本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進展。
3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3.1 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驗課和教學實習的開設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加深印象,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但是以往的植物化學保護實驗大都是驗證性實驗,內容固定,學生按書本上的步驟進行實驗,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結束后學生往往對實驗內容印象不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3-6]。通過改革后,將單一的驗證性實驗改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驗教學。目前開展的有“農藥劑型加工技術”、“殺蟲劑觸殺毒力測定”、“除草劑藥效盆栽試驗”、“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技術”和“農藥殘留測定技術”等多個綜合性實驗項目。在實驗前,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查閱文獻、擬定實驗方案,經師生討論修改后實施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再思考書本上的理論,這樣學生對自己平時上課所學的理論知識會更深入、更透徹地理解。
針對一些實驗工作量大、學生操作不夠熟練、耗費時間、在實驗課中難以完成的實驗,我們開放了植物化學保護實驗室,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根據自己的實驗安排,進行相應的實驗。通過這項措施既有利于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鍛煉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3.2 發揮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 我校培養的植保人才是技能型和實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較強的操作技能,還要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校與山東先達化工有限公司、鄭州聯合利農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等有關企業聯合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定期邀請企業的優秀技術人才為學生開設講座,同時帶領學生到實習基地參觀、實習。通過到企業中實習,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生產實際中的關鍵技術,不斷豐富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畢業后能很快滿足生產實際對人才的需要。
4 結語
《植物化學保護》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需要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改革與探索,以摸索出符合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兼備的高素質植保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亞光.《農藥學》的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6-87.
[2]鄧天福,王建華,高揚帆,等.《植物化學保護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10(4):41-42.
[3]黃繼光,周利娟,徐漢虹,等.《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237-239.
[4]田小衛,王學利.《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天津農學院學報,2010,17(3):58-59.
[5]曾鑫年,徐漢虹,胡美英.農藥學教學實踐與改革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3(1):73-74.
[6]王真,姚安慶,李俊凱,等.植物化學保護學全程研究式實驗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9):14 598-14 599,14 613.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