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明土壤深松對江淮旱地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進行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cm)與不深松田間對比試驗,研究深松對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質積累、根重、產量和倒伏的影響。結果表明:深松比未深松對照顯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質量;顯著提高玉米產量,比對照增產21.4%;深松顯著降低玉米的倒伏率,倒伏率比對照下降79.4%。
關鍵詞:土壤深松;玉米;產量;江淮旱地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3-21-02
土壤深松是近年來玉米高產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1-2]。鄒洪濤等[3]研究認為,土壤深松能夠有效打破因長期犁耕、旋耕或滅茬所形成的堅硬犁底層,加深耕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促進玉米生長發育和提高產量。李杏桔[4]調查表明,農機深松能顯著改善土壤的透水能力,增加耕層蓄水,促進根系下扎、生長,凸顯出抗澇抗倒伏的優勢。由此可見,深松可提高作物抗澇抗倒伏能力。江淮旱地土壤主要是粘盤黃褐土,成土母質為下蜀黃土,土壤粘粒含量高,質地粘重,耕作層淺,大多數為中低產土壤,“旱、瘦、僵、板”是低產的主要原因[5]。主要的培肥改良措施是增施有機肥等[6]。陳洪儉等[7]研究認為,江淮地區玉米的播種時期正處在梅雨開始的季節,夏玉米易發生芽澇和苗期漬澇。因此,在江淮地區推廣應用土壤深松技術,將加深土壤耕作層厚度,提高土壤透水能力,消除玉米澇漬危害,促進玉米生長,對促進江淮旱地玉米生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設深松(深松深度30cm)和未深松(對照)2個處理,深松于麥收后整地時進行,重復4次,共8個小區,小區長6.7m,行距60cm,每小區種6行,收獲中間2行共8m2。種植密度為4 500株/667m2。
1.2 試驗實施 試驗在江淮地區的鳳陽縣武店鎮進行。供試土壤為黃褐土,土壤基本肥力狀況:有機質27.9g/kg,堿解氮130.7mg/kg,速效磷29.6mg/kg,速效鉀155.5mg/kg。供試玉米品種為隆平206。667m2基施純N7.5kg、P2O5 7.5kg、K2O 13.5kg,硫酸鋅1kg,追肥純氮9kg。2012年6月27日播種,7月1日出苗,8月10日追肥,10月19日收獲。其余按當地常規管理措施進行。
1.3 測定項目 抽雄后于8月19日采集植株樣品,每處理分別取植株樣5株,地上部分和根分開,105℃殺青30min,80℃烘干至恒重,分別稱重。9月1日調查玉米植株倒伏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植株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由表1可知,處理間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質積累量差異顯著。深松處理玉米的地上部分干物質量顯著高于對照處理的地上部分干物質量。處理間玉米根系干重差異顯著,深松處理玉米的根系干重顯著高于對照處理的玉米根系干重。
2.2 不同處理對玉米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間玉米產量差異顯著,深松處理的玉米產量顯著高于對照處理的玉米產量;處理間玉米穗粒數差異顯著,深松處理的玉米穗粒數顯著高于對照處理的玉米穗粒數;兩處理間粒重差異不顯著。處理間玉米倒伏差異顯著,對照處理的玉米倒伏率顯著高于深松處理的玉米倒伏率,深松可顯著減輕玉米的倒伏。
3 結論與討論
3.1 土壤深松顯著促進了玉米的生長發育 深松加深了土壤耕作層厚度,疏松了土壤,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促進玉米根系生長,從而為促進地上部的生長發育和提高玉米產量奠定了基礎。該結果與秦紅靈等[8]深松增產的研究結果一致。齊華等[9]華北干旱地區土壤深松研究結果表明,深松提高了土壤透水能力,有利于土壤水分下移,深松層土壤水分降低,深松層以下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深松能否降低江淮地區梅雨期間土壤耕作層的水分含量,減輕玉米苗期澇漬危害有待進一步研究。
3.2 土壤深松顯著提高了玉米產量 深松顯著增加了玉米的穗粒數,增粒增產。該結果與孟慶秋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
3.3 土壤深松顯著減少了玉米倒伏 試驗結果表明,對照處理的玉米倒伏率顯著高于深松處理的玉米倒伏率,深松措施可顯著減少玉米的倒伏。
參考文獻
[1]趙久然,王榮煥.30年來我國玉米主要栽培技術發展[J].玉米科學,2012,20(1):146-152.
[2]王世濟,陳洪儉,韓坤龍,等. 玉米高產創建及配套技術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2):30-31.
[3]鄒洪濤,張玉龍,黃毅,等.遼西北半干旱區土壤深松對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9,40(4):475-477.
[4]李杏桔.農機深松凸顯抗澇抗倒伏優勢[J].河北農機,2012,(5):17.
[5]胡家之,錢曉華,錢國平,等.江淮地區中低產田改造與農業綜合治理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1996,2(2):49,62.
[6]王家俊. 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之我見[J].鄉鎮經濟研究,1998,(1):34-35.
[7]陳洪儉,王世濟,阮龍,等. 淮河流域夏玉米漬澇災害及防御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5):86-87.
[8]李永平,王孟本,史向遠,等.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狀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7):723-727.
[9]齊華,劉明,張衛建,等. 深松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2,27(4):191-196.
[10]孟慶秋,謝佳貴,胡會軍,等.土壤深松對玉米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00,25(2):25-28.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