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中,第一個建立孔子堂的是方太。方太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可以治理國家的思想,一定可以管理企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句來自《道德經》的話既是方太二代領導者茅忠群的處事之道,也是方太的為企之道。
對于大多數剛接手家族事業的第二代企業家來說,因為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通常會借鑒西方的管理制度來改造傳統的家族企業中的弊端。方太創始人茅理翔很開通,當年他大膽放手讓兒子茅忠群出面管理企業,他做后盾,并相信兒子能使方太走出低谷。實踐證明,茅忠群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
1999年,茅忠群開始引進世界500強的高管來企業任職,初衷是學習西方管理模式。但很快暴露弊端,“在外企的制度中,外國人看到的是規矩,但中國人看到的卻是漏洞,并會想著如何去規避”。這個問題讓茅忠群開始思考所謂的西方制度的完美是否值得推敲。
推敲的結果是,認為西方企業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發展模式,以人性惡為假設,訂立各種制度,通過制度化管理來完成績效。然而對于中國的員工來說,內心如果不認同企業的文化,沒有與企業愿景相同的價值觀,過于理性的管理制度就會顯得冷酷、缺乏人性。如果激起了員工的反彈,他們就會抵觸甚至千萬百計鉆空子。這也是現在不少中國民營企業遭遇的實際問題。
究竟怎樣才能讓西方的管理制度變得人性化,讓員工樂于接受?茅忠群在傳統國學文化,特別是儒學上找到了答案。儒家首先強調教育,或者說價值觀,然后才強調制度。在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里有“五常”之說,“可以治理國家的思想,一定可以管理企業。”悟出這個道理,茅忠群提出,方太必須實踐儒家文化管理模式。
在茅忠群看來,仁義理智信是上天授予人類恒常不變的本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能夠穿越時空而不變,過去幾千年證明其是正確的,現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幾千年它依然是正確的,因此,方太完全有理由踐行儒家模式。為此,企業將儒家思想作為文化價值觀去推崇,并提出“普及傳統文化”,由方太出資在中國高校中推廣傳統文化教育。治企若為人,他率先在方太建立了孔子堂,在孔子堂,員工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公司高管每周都來交流心得并做書目推薦;他借鑒晉商模式,提出了全員共享的“身股制”。
如今在方太,每個部門員工都會在固定時間讀經,很多人都熟悉得可以背誦下來。在中國企業中,這些行為實屬罕見。
而方太的長期堅持也讓茅忠群看到了效果,“自從我們將國學融入管理之后,以前的一些小問題現在都沒有了。”《道德經》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日益健全的管理機制,開始讓員工感受到了來自企業的善意,對方太有了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也是為什么方太能留住外來高端人才的原因。
除了精神上的歸屬感,方太也同時在為員工提升物質待遇,這也是儒學管理理念的體現。方太的員工,不管是流水線上的工人還是身處異鄉的銷售員,一律按照國家規定享受保險,甚至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方太不惜花費幾千萬元為員工做這件事。
還有“身股制”。在方太,能較好地體現儒家五常思想的制度便是今年已經開始實施的全員“身股制”。所謂“身股”,是舊時晉商企業管理機制中最有特色、最具創造性的人力股制度,出資者為銀股,出力者為身股,即經營者可憑“人力資本”入股,與資本所有者共享經營利潤。
中國式的百年企業如何煉成?照搬西方模照葫蘆畫瓢,顯然不成。“政在富民,而后教之”,這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察歷史而知明鑒,茅忠群借鑒歷史,把“國學精粹”應用于企業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家的決策意識,已經跳出了“在商言商”的傳統思維,而賦予企業以更多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這在中國企業界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