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鄉鎮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的重要性和商洛市鄉鎮農產品農殘檢測工作的現狀,分析了商洛市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存在辦公條件差經費無保障、檢測人員少流動性大、人員業務素質低、生產者質量安全觀念淡漠等問題,提出了加大投資完善檢測體系、強化宣傳提高安全生產意識、開展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素質、推廣新技術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檢測落實監管責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鎮;農產品;農殘;檢測;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141-02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事關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全國各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很多數據表明大多農藥殘留超標情況都發生在生產過程,要進一步提高蔬菜等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殘超標率必須從源頭抓起,杜絕不合格的農產品流入市場,確保老百姓吃到安全放心的農產品[1]。
1 鄉鎮基層農殘檢測工作的重要性
農業部調查指出,我國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經濟、快捷、可靠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提高檢測水平,對監測與控制蔬菜標準化生產中農藥殘留量具有實際意義[2]。鄉鎮農殘檢測工作離老百姓最近,直接面對的是生產者,是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的最基層陣地,負責本地區的農產品農殘檢測并指導生產基地內檢室工作,能夠有效控制農殘超標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作為農產品從生產基地進入流通市場最重要的質量安全關口,鄉鎮農殘檢測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快速檢測來判斷農產品是否合格,掌握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為監管部門提供依據。如果農產品生產源頭沒有快速檢測設備、沒有嚴格的檢測制度,不加強日常檢測,就有可能導致不合格的農產品流入市場。因此必須健全鄉鎮檢測體系,加強檢測工作,同時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管理,才能生產更多合格的、優質的農產品,實現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 鄉鎮基層農殘檢測工作現狀
2011年,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加快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3],陜西省商洛市在2010年就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項目,建立了市、縣、鎮三級農產品監管體系,制定印發了《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標準》和檢測操作規程。目前全市126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均掛牌開展工作,并在監管站設立了檢測室,共建設16個示范鎮標準化檢測室、55個區域性重點鎮標準化檢測室、46個企業內檢室,1 750條村級監管員培訓合格持證上崗,形成了“三級四層”監測機構[4]。鄉鎮檢測室每周對所屬區域內即將上市的農產品開展農殘檢測,堅持實行檢測結果周報、月報制,并按時上報縣檢測站。工作人員定期深入基地,指導基地內檢員開展檢測工作,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檔案,指導基地按標準化技術生產和科學合理使用農藥。2010-2013年全市農產品檢測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為市民提供了放心農產品。
3 基層農殘檢測工作存在問題
3.1 辦公條件差,經費無保障 商洛市屬貧困山區,雖然全市鎮級監管站均已成立,但是檢測室還沒有實現全覆蓋,還有部分鎮基礎條件差,沒有檢測辦公場所,缺少檢測儀器,無法正常開展日常檢測工作。經調查,全市鄉鎮監管站有50%以上都是在20世紀80~90年代修建的危房里辦公檢測,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還有的租用民房進行檢測,大多數基層檢測工作沒有財政專項預算經費[5]。農產品檢測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涉及的范圍廣,承擔的任務重,沒有經費投入,工作將無法開展。像采購樣品、購買試劑、維護儀器等都需要資金,由于工作經費無保證,有的鎮級檢測室雖然配備了儀器,但是日常檢測工作也舉步維艱。隨著農產品監測范圍的不斷擴大,要檢測的樣品品種、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沒有經費保障,將嚴重影響基層農殘檢測工作的開展。
3.2 檢測人員少,流動性大 商洛市鎮監管站和農牧綜合服務站為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工作受縣農業局和鎮政府的雙重領導,監管、檢測人員大多身兼多職,既要從事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還要兼顧鎮上一些政務工作[6]。沒有固定的檢測人員或檢測人員更換頻繁,檢測工作時斷時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力或工作脫節。商洛的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起步晚、基礎弱、步伐慢,目前大多數鎮仍處于缺人員、缺手段的狀況,嚴重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
3.3 檢測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業務水平較低 商洛市鎮級監管檢測機構成立到現在僅僅2~3a時間,大多檢測人員原來沒有從事農殘檢測工作。目前在崗的工作人員多以退伍軍人居多,農業專業人員極度缺乏,根本沒有檢驗檢測專業的技術人員,即使有個別農學專業的技術人員也沒有經過系統的檢測技術培訓,檢測技術水平比較低,直接影響了農產品檢測質量和水平。
3.4 生產者的質量安全觀念淡漠,認識不足 商洛市山區農產品種植戶量大面廣,經營分散,集約化程度低,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監管難度大,這種傳統的種植模式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難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部分農戶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以贏利為目的,只看重產量,不關心質量,不按照規范使用投入品。群眾對無公害農產品認識不到位,加上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體現不明顯,也導致了生產基地業主對產品質量把關不嚴,對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的積極性不高,全社會人人關注、監督、重視和維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
4 對策建議
4.1 加大投資,完善檢測體系 政府要充分認識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加大投資力度,強化保障措施,推動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抓住國家支持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良好機遇,加快建立健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公共服務機構[3]。積極推進鄉鎮檢測體系建設,實現鄉鎮檢測室全覆蓋,不斷增強和完善檢測功能,在農產品生產基地、市場設立內檢室,全面開展自律性檢測,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平臺。地方財政要積極安排落實專項檢測經費,為農產品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4.2 強化宣傳,提高安全生產意識 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知識,深入生產基地為群眾講解農藥殘留超標的危害性,指導他們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嚴禁購買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及禁用物質,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規定,確保農藥殘留不超標。督促基地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使用檔案以及生產記錄檔案,妥善保存農產品生產記錄(保存期2a),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可追溯。通過宣傳不斷提高生產者、加工者和經營者的認知水平,保證他們能夠按照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和經營,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3 開展培訓,提高業務技術人員素質 組織業務人員參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及法律法規培訓學習,對基層檢測人員、企業內檢員重點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知識、操作技能等技術培訓,對村級監管員、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技術負責人及相關生產骨干重點進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積極組織鄉鎮檢測人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大比武等活動,多為大家提供學習交流平臺,不斷提高技術人員對農藥殘留檢測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4.4 推廣新技術,推進標準化生產 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指導生產,嚴控生產過程,引導農產品生產者按照標準生產,健全生產檔案,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大力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三品一標”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強化認證后監管。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做到有標準、有檢測、有標識、有追溯,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打下良好基礎[7]。
4.5 加強檢測,落實監管責任 農業部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體,各單位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對農產品從田間走向市場實行全程監管[8]。要緊緊圍繞“不發生一起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工作目標,從源頭上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督促和引導轄區內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崗位職責,認真開展本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工作。鄉鎮要堅持每周對轄區內即將上市的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特別是經過認證的基地產品,更要加強抽檢,對發現問題的產品,及時送檢,做進一步分析判斷,經查驗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上報市縣監管部門,依法進行處理,把好上市前的質量安全關口。
參考文獻
[1]鄭國龍.南平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實踐探[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2):16-18.
[2]陸萍.淺議農藥殘留監測對農產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J].上海農業科技,2009(4):38.
[3]陳曉華.十二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標任務及近期工作重點[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1):5-10.
[4]高林,葉丹寧,李楓.商洛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經驗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3(5):314-315.
[5]李楓,郭雅儉,屈茹.商洛市農藥殘留檢測問題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2(5):147-149.
[6]郭雅儉,曹秀榮,李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商洛模式”探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2):68.
[7]王鵬祥,成美珠.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2 476-2 478.
[8]文味香,丁艷芳.東莞市長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監控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7):280.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