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陳志榮,潤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潤資國際名流俱樂部創始人,中智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青年商會理事。
陳志榮在用心經營企業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除他本人資助延安學生外,他還帶動身邊的會員朋友,共同資助更多的老區學生完成學業。
陳志榮不僅在所從事的領域實現著個人理想抱負,他正通過切實的行動幫助更多的有志之士取得更大的成績,不斷實現著一名企業家的社會價值。
《創新時代》:作為一名企業家,您如何看待現在的經濟形勢?
陳志榮: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在各處呈現。與此同時,由于國門的打開,外來經濟也迅猛地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各種商業文化的沖突、融合、激蕩,此起彼伏。如果形容中國的現狀,我覺得它正如一個人經過了少年期的成長,現在已經處在青春期,多了份成熟,需要對長期的發展做定位、做謀劃,理智逐漸取代情感化,智慧多于投機。縱觀環宇之內,發揮己所長,摒棄己所不足,而后開始以一種自信、健康的精神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正如時下國人一句時髦的話:轉型。我們現階段必須轉型,告別天真少知的少年期,以一種全新的心智狀態進入青春期。這是我們自己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贏得世人尊重和認可的必經之路。
《創新時代》:關于市場是靠什么來支撐的問題,我們想聽聽您的見解。
陳志榮:我們看到日常的市場,成千上萬的人根據書面協議或口頭承諾,進行商品服務交換。這一般是建立在自愿的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是植根于兩廂情愿的一種關系和往來。人們通過服務他人的欲望和需求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這其中就體現出了“市場”的道德貢獻,即市場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代名詞,而是一個關乎他人需與求,創造性地滿足他人需與求的過程。以契約或承諾進行交易的過程,是具有高度的可預測性,也是充滿誠信的。基于以上條件,交易才得以順利進行。所以我認為市場是靠信任來支撐的。
現代市場都以“錢”為媒介進行交換。孫中山有一句經典名言:世人都在用錢,但大多數人不知錢為何物。比如,你用一元錢去買一杯水,那這個人為什么會收這一元錢給你水?因為這一元錢可以去買一塊面包或一支鉛筆等,否則這個交易也就不存在。也就是說這一元錢是有信用的,它可以等價交換其他商品。實際上我認為錢就是一個信用的載體。
如果是一國之幣,則在一國之內有信用,一國之內可以通用,出了國門就不通行了。如果是世界通行之幣,則在全球有信用,全球通用。這實際上是在講信用是分國界、分地區的。如果你的信用廣,你獲得財富的機會就更多。如果說錢是信用的載體,從另一個角度講信用就等同于錢。當美元是世界通行貨幣時,美國的財富就能成為世界性的財富。美國之所以強大富有,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信用的全球性。因而,我們經常說這個人是世界性公民或這個人是某一特定圈層的人。當這個人成為某個特定圈層的人時,某種程度上他就擁有了這個圈層的信用,也就擁有了可以交換的這個圈層的財富。現如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政府之間、地區之間、企業之間等有各式各樣的合作組織,其實就是信用的延伸擴大,在信用延伸擴大的同時,財富也隨即不斷增加。市場是靠信用來支撐的,當我們擁有更多信用時,在市場上我們便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創新時代》:您對富人在整個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如何理解?
陳志榮:亨特·劉易斯在一本書名為《富人是必不可缺的嗎?》中闡述了關于富人的觀念。我認為富人不僅必不可缺,甚至很重要。在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也就是從自給自足過渡到剩余經濟過程中,有一些有進取精神、精力更充沛、智慧更超群的人,他們克服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獲取了剩余經濟。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在社會交換中獲取了更多的財富,成為富有的人。
富人能夠集聚資本,這些資本將可投入到發展企業、解決就業或商業創新中去。普通意義上的“貧窮”的人,他們的每一分錢都用在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用于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費。而經濟稍微寬裕的人,他們的錢更多用于小孩上學、養老以及日常突發事情上。只有富人,他們的錢日常開銷花不完,于是這些錢便投入到創造新的財富的活動中去。在這一系列新的投資活動中,他們以支付工資的形式解決人們的就業,以支付原材料、工程款等方式支付給其他公司。正如亞當·斯密所言:富人們對個人私利的追求能使整個社會變得更為富裕。整個社會對富人更友好、更重視,富人們將借由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更有效地提升整個社會的財富。所以,親富政策實際上是通過幫助一些能夠集聚財富的人,從而幫助社會上更多人的生活與工作問題。也正是這種新興的“富裕”推動了整個社會的資源去滿足他人的需求以換取更多的財富,使得人們對未來更加期待,同時更好地解決了創造、發展、就業、創新等一系列問題。
《創新時代》:中國市場經濟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您認為市場經濟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哪些深刻的影響?
陳志榮:市場的滲透是全方位的。經過30多年的市場經濟實踐,許多觀念已深入人心,同時也有更多的觀念正在形成。潛移默化中,大家都有了變化:尤其是大家學會了可以自由選擇但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大家更注重團體協作精神;更加愛惜時間,對自然界周邊的一切資源更加有意識地去注重去開發;人們對自身的智力和能力的開發更重視。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促使人們不斷學習、提升,無論是個人或組織,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中都可能遭遇失敗,但市場的靈活性,又給遭遇挫折的人們更多的機會重整旗鼓,因此人們在市場的歷練中多了份理性和成熟。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社會更為重要的影響,是推動了政治制度的改良和公平價值的推廣。所以市場的多選性和流動性,也就加速了政府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型的步伐。
《創新時代》:目前社會上一直推崇“商業英雄”這樣一個群體,您對此有何看法?
陳志榮:中國現處在一個經濟活動空前繁榮的階段。在這個大潮中,有些人抓住了機遇 ,憑借開拓進取的精神、旺盛的斗志、過人的智慧和膽識,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其中有部分群體熱衷公益事業,他們的先進理念和拼搏精神為世人所推崇。這樣的一群人,無疑是商戰中的商業英雄。對于這些商業英雄,如果我們整個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推崇,同時主流媒體也以更多的筆墨去宣揚這些人物身上的奮斗精神以及他們對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及民族的忠誠情感,那么他們將會在社會上擁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推廣他們的真實事例,目的是要向社會宣揚一種正面力量:國家鼓勵人們通過努力奮斗實現人生理想;國家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讓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走上了成功之路。人們會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樂土,會擁有更多的信心通過努力奮斗去改變命運。這樣國人對社會、對國家自然會產生更多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創新時代》:有一種說法說現在中國企業的發展已經從原先的“單打獨斗”進入到了“合縱連橫”的階段,您對此怎么理解?
陳志榮:這個問題實際上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來分析。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在市場經濟的初期,由于競爭不充分,單個體的企業也能很好地在市場中存活、發展、壯大。而中國市場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后,許多領域的市場競爭已經越來越充分,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形下,單個體的企業要想更好更快的發展,困難就會越來越大,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因此走向“合縱連橫”的道路是一個必然趨勢。
“合縱連橫”實際上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具象的,如已有的一些大型集團。一種是隱形的,看似單個公司,但其背后有投資方、品牌運營商、渠道商以及公關公司等一些緊密的戰略聯盟方。現在是一個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沒有人能夠將所有的知識全部收集起來,哪怕是政府機構也做不到。這種知識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對稱性會產生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在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下,經濟發生突然波動也是在所難免。因而,單獨一家公司的發展需要資本運營商、公關公司、渠道商等一系列專業的機構來為其護航,形成一個緊密的聯合體,以便更快更穩的發展。
從橫向來看,現在國外有許多大型或巨型的企業進入到中國。這些公司的體量都很大,像是航空母艦式的經濟聯合體,因此他們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很明顯。隨后,國人開始逐漸模仿、學習其運作方式,學習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商業發展而形成的成熟運作機制。這是在競爭中理性的學習。所以,從原先的“單打獨斗”進入到“合縱連橫”是企業發展的趨勢。因為在一個或幾個大的投資商的組合之下,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聯合體,在市場競爭中有其不可抵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