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一年一度的電商“雙十一”購物節創造更驚人的爆發。淘寶和天貓的交易額全天突破350億元大關,這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電商單日銷售紀錄,而且它是美國電商單日最高銷售額的數倍。這是中國現代服務業第一個把全球同行遠遠甩在后面的單項紀錄。(新浪評論)
快評:
中國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在迅速追趕西方,雖然某些方面的質量還有差距,但中國的“數字人口規模”已毫無懸念地成為全球老大。“雙十一”從一定意義上說成了對“數字化中國”的一次檢閱。
電子商務最早起源于美國,但中國的“光棍節”演變成電商“雙十一”購物節,卻是中國電商的原創。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社會創新,它匯集了中國民間的巨大能量和熱情,實用而新潮,“雙十一”有可能最終成為中國的全民性購物節,并逐漸被世界年輕人喜愛。阿里巴巴已經站到全球電商的最前列,它崛起于中國民間,身上融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多重元素。我們認為,中國社會應有足夠的心胸支持它繼續成長,包括接受它開拓網絡金融業務。其實阿里巴巴、騰訊這些網絡公司都具備了成為全球同類業務領軍者的能力或潛能,它們登上行業榜首,顯然對中國來說是好事。
當然,“雙十一”也是中國電商的“血拼日”,同時還被一些人稱為它們對中國實體商家的“搶劫日”。我國的城鎮化方興未艾,實體商業還未充分發展起來,就遭遇電商的嚴峻挑戰,“雙十一”是中國商業加速重新洗牌的清晰信號。競爭非常慘烈,規則有些混亂,中國社會的商業文明和法治水平對于支撐這場革命性的大變革,顯得相當緊促。電商在倒逼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怎么讓電商對實體商業的沖擊盡可能實現“軟著陸”。
然而“雙十一”證明了中國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性,盡管它未必很經得起細看,但它的確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里究竟蘊藏著什么樣的力量。只要面對中國實際,把社會的獨特資源盤活,在這個國家未來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奇跡。
天然氣定價改革重點仍在打破壟斷
新聞背景:
日前,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調整進口天然氣稅收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天然氣銷售定價標準較之前調高26%。數據顯示,從2007年開始,我國就已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2012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躥升至28.9%。與此同時,進口天然氣價格接連上漲,國內銷價和進口成本倒掛現象日益嚴重,中石油、中海油等天然氣主要進口企業連年喊虧。(新京報)
快評:
提高天然氣售價,或是天然氣價格改革和增加進口、緩解氣荒的一個信號。政策實施后,中石油、中海油等進口企業有望減少虧損甚至轉為盈利,有助于提高進口企業的積極性,保障我國天然氣供應穩定。
被動提價以保障天然氣供應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長期以來,天然氣價格為國家發改委調控和公布,市場化定價一直是石油和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目標,但是定價機制卻始終曲折前行,脫離不了被調控的陰影。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能源價改市場化全面提速。而監管部門也曾多次表示,“成品油價格、天然氣氣源價格今后將完全由市場決定”,但從改革力度最大的成品油價格來看,依然遠遠沒有實現完全市場化,而密切關系民生的天然氣價格若要實現市場定價,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市場定價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充分有效競爭的市場。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能源市場,并不存在市場競爭定價的基礎。幾大央企掌控著石油、天然氣、電力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就天然氣來說,國有石油巨頭獨占著陸上常規天然氣資源的開采權,在這樣的現狀下,放開政府管制讓市場競爭定價,不僅是不現實的,還是非常危險的。居于市場優勢地位的掌控者,很容易就聯合起來形成壟斷價格,消費者的利益將會被嚴重忽視。
因此,天然氣價格放開的重點仍然是打破壟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生產主體的放開,實行多元化供氣;第二是渠道開放,管網建設引入第三方。只有當市場上有更多的參與者,自由競爭而非巨頭壟斷時,放開政府價格管制將水到渠成,束縛能源行業健康發展的機制問題才能最終理順。
消費者能否成為4G的最大受益者新聞背景:
近日,國家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三大電信運營商同時頒布了TD-LTE經營許可,這標志著中國4G時代的大幕正式拉開。2G、3G引發了一場通信市場和消費方式的革命。據有關方面統計,過去3年,僅3G一項,就直接帶動投資4556億元,間接拉動投資22300億元,直接帶動終端業務消費3558億元,間接拉動社會消費3033億元。同時,直接帶動增加就業崗位123萬個,間接拉動增加就業崗位266萬個。因此,相關專家預言,如果一切正常的話,4G在其完整生命周期內,將形成萬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中國青年報)
快評:
就4G來說,單從技術角度來看,其正面形象是非常好的,也完全符合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但是,由于我國的通信業尚處于相對壟斷的格局,市場的開放度并不高,競爭性也不強。因此,三大運營商完全有條件對4G消費形成壟斷,并利用壟斷手段控制市場、控制價格、控制消費,以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如此一來,消費者就有可能成為弱勢群體,利益受到傷害。
事實也是如此,伴隨2G、3G誕生的微博、微信、淘寶等,目前也正呈現運營商與消費者的利益博弈格局。特別是微信,相關運營商一直在尋找機會進行有償服務,只是礙于社會壓力過于巨大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干預,這一意愿尚未得到實現。那么,運營商們會不會借著4G的機會,對微信等進行有償服務呢?如果運營商們在新產品的開發和新業務的發展方面,“吸取”3G的教訓,一推出就實行收費,消費者又能如何應對?
在技術層面,由于4G的傳輸速率要明顯高于3G、2G,由此在流量等方面,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壓力,使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大幅上升。那么,三大運營商將采取怎樣的措施,在4G帶來技術革命的同時,不給消費者增加經濟負擔呢?否則,缺少消費者的參與,4G的生命力也會大大降低。
如果4G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將增加,新技術帶來的新享受就會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
另外,2G、3G在使用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問題,也一直是困擾著消費者。4G在這方面有何新的改進和提高,對三大運營商來說,也是挑戰。
文化類節目所謂“漢字危機”需要引發更多關注
新聞背景:
在歌唱類選秀節目被叫停調整之后,《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文化類節目橫空出世。節目本著“拯救漢字危機”“領略漢字之美”的理念,引起越來越多的觀眾注意。而“‘癩蛤蟆’難倒七成人”“成人漢字書寫能力低能”的話題,引起大家反思。難道將來,寫漢字會成為一種絕活?(新浪評論)
快評:
人們在討論和吐槽中,恰說明了國人意識到自己已陷入一種“漢字危機”。的確,近些年有關漢字的各種誤讀誤寫甚至篡改行為,屢見不鮮。去年電視熱播劇《甄嬛傳》,“嬛”字讀音從小說到電視劇一直在被謬讀,最后成為全國觀眾口口相傳的白字劇。 再看看近年來發自網上的各種惡搞語言:“十動然拒”(十分感動然后拒絕)、“人艱不拆”(人生艱難,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在微博上說:“這樣的網絡流行語,其實已走上囧途,既沒有吐槽、賣萌的創造力,也沒有‘白骨精’、‘蛋白質’的幽默感,純粹是生拼硬湊,無趣且無聊。”
一面是隨著書寫工具的革新,讓人書寫能力的全面退化,使漢字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面是網絡時代的語言革命,漢語進入無序、無解甚至無厘頭的“文字狂歡”。電腦普及之初,社會上各種盲打速錄大賽盛行,人們由在鍵盤上挪不開雙手迅速變得游刃有余,甚至許多老年人能在QQ、智能手機中網聊得熱火朝天。鍵盤的確給文字傳播帶來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就像硬筆書法代替柔軟的毛筆字一樣,這無疑是社會發展的進步。但在這種進步之下,作為古老漢字的繼承者,中國人還要擔當起繼承和傳播這一文化的歷史使命。
漢字博大精深,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們是使用它、繼承它的人,守護這一寶貴的文化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