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的勵精圖治卻未能改變坍塌宿命,諾基亞究竟兵敗何處?
對諾基亞公司的高管來說,2013年9月3日堪稱“恥辱一日”。因為正是在這一天,微軟公司宣布將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以及大批專利組合。2001年前,這家芬蘭公司的股票一度高達每股60美元,公司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而當高技術產業泡沫破裂后,該公司股價迅速下跌至16美元。此后,隨著諾基亞在中國和印度市場獲得成功,以及全球移動服務業進入繁榮期,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該公司股價又回升至40美元。
然而此時的諾基亞內部,卻已危機四伏。一方面,其手機設備面臨來自新興市場國家低成本生產者的競爭;另一方面,蘋果及三星公司又在智能手機方面帶來壓力。事實上,諾基亞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研發智能手機,但卻始終未能進入商業運營。此外,諾基亞雖一直堅持傾聽客戶需求,其反應卻越來越遲緩,且自高自大。2007年,蘋果公司力推界面友好的iPhone系列手機,公司的研發部門竟把注意力放到了過于遙遠的未來。
這種戰略決策失誤,我們可從諾基亞在美國市場的運營中一窺端倪。比較而言,該公司在中國和印度的立場要靈活得多。比如愿意定制產品和服務,并雇用本地員工。但這些反應在美國市場就要緩慢不少。它沒能像三星和LG公司一樣成功擴大市場份額,而在產品、技術研發以及人員等方面,它也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資金。
但上述戰略失誤只能解釋2009年之前諾基亞相對低迷的發展狀態,卻無法對2010年后該公司市值的迅速蒸發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為在經歷了2008年經濟蕭條后,諾基亞仍然占據著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以下數據可作為例證。
2009年,全球移動設備市場總量約為11.4億臺。其中諾基亞產品占4.3億臺,而蘋果僅有約2000萬臺。iPhone銷量在其后的確經歷了爆炸性增長,但市場總量也只有諾基亞6800萬部智能手機規模的不到三分之一。就全球而言,諾基亞的市場份額仍為34%。在中國,其占據了這個龐大區域市場的35%。印度更高,達到54%,而在歐洲同樣不落下風。
但就在那時,2010年的秋季,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走進了位于芬蘭埃斯波的諾基亞總部CEO辦公室。其后是長達三年的大規模內部調整—公司迫于財政壓力縮減了開支,卻未能創造更多營收。
事實上,在經過埃洛普三年的改造后,諾基亞的全球市場份額已被腰斬至16%。中國市場更降到了不足4%,僅相當于2009年水平的十分之一,智能手機占有率僅為不足1%。在印度,諾基亞的市場份額下降一半至27%,智能手機僅占5%。與此同時,諾基亞公司股價大跌75%,至每股不足4美元。
在私下里,諾基亞的高管承認,公司的確錯失了智能手機的發展良機。但他們也指出,公司戰略崩潰的關鍵,卻是失敗的內部調整。公司本不應該選擇Windows系統的智能手機,無論其堅持使用塞班,或轉而采用安卓,都是可行之策。但諾基亞終究未能走上復蘇軌道,卻最終易主,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智能手機的市場角逐上,技術創新和發展潛力都在逐漸向亞洲轉移。以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例,中國已占到全球市場的37%,美國為14%,印度占4%。從廠商角度看,三星(32%)和蘋果(13%)占據優勢,但中國廠商也增長迅猛。其中一些挑戰者,比如華為公司,就力圖實現在2020年主導5G產品市場的目標。
這意味著新一輪的全球手機市場大洗牌已再度重啟。在我看來,過去那些全球市場的制勝者,或許只要在發達國家獲得成功就可以;而諾基亞的失敗案例則證明,在當前這個新生的多極化世界中,新的全球領導者必須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能獲得成功。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