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為何屢屢陷入“能源供應荒”的窘境?
在中國,煤炭和電力是兩種供應最不穩定的能源產品,但卻幾乎全由本國供給。從1990至2012年間,中國煤炭消費量增加了四倍之多。為此,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氣持續新建配套的鐵路基礎設施。
到21世紀前十年,問題變得尤為嚴重:僅2002至2009七年時間,中國煤炭消費量就翻了一番。這導致運煤卡車使用量大幅增加,北方產煤省份出現前所未有的交通擁堵。而煤運基礎設施的不足,又成為引發電力短缺的部分原因。
當然在此期間,除了煤炭供應瓶頸之外,發電行業也有自己的問題。1999至2002年間中國政府禁止新建發電廠,此舉直接導致2003年后企業及民眾用電需求增加時,電力行業出現嚴重的短缺問題。
為此,各大電力公司又開始瘋狂新建電廠,每年新增發電能力高達100吉瓦。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電力短缺危機,但輸配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卻又未能跟上需求增長的步伐,使得電力供應仍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與電力行業類似,天然氣的發展也受到管道不足的制約。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天然氣的使用還僅限于少數地區,而遠途輸送管網也尚未建成。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推廣天然氣的主要障礙已不再是石油公司勘探開發天然氣的能力,而是受制于長途輸氣管線和城市配送管網的建設。
過去十年間,中國政府曾兩度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這在打破能源供應瓶頸的同時,帶來了兩個相互矛盾的結果;一方面,中國的能源需求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一次能源消費量在2000至2012年間翻了三番,給能源供給帶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的投資卻流入了能源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中。
對煤炭運輸而言,最大的挑戰來自于鐵路系統建設。中國大約有50%的煤炭產量依賴于鐵路運輸,而煤炭運輸又占到鐵路系統貨運總量的50%。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新開發的煤田位置越來越偏僻。為此政府只能持續投入資金,并計劃至2015年將鐵路系統的煤炭運輸能力提升至30億噸,預計將占到屆時全國煤炭總產量的三分之二。
與此同時,2005至2012年間,由于發電企業每年新增的發電能力高達100吉瓦,兩大國有電網公司將每年興建的22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增加至3萬至4萬公里,使得七年間該等級的輸電線路長度增加了近一倍。
在該計劃中,還包括全球規模最大的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800千伏及以上)建設項目。目標是在2017年前,建成2萬公里的超高壓線路。此項工作于2006年啟動,至今已完成約4600公里。其戰略目標是實現西電東輸,并兼顧水電和火電。
此外,過去十年中國在天然氣管道和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的建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目前,兩條“西氣東輸”的管道已經建成,可將西北部地區開采的和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輸送到中東部地區。第三條線路目前也已在建設中。
但即便如此,管道設施建設的速度仍遠遠落后于煤層氣(CBM)資源的開采進度。因此,基礎設施的不足,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制約煤層氣的發展。其他形式的非常規天然氣,也面臨類似窘境。
總之,政府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加上當前經濟增速的放緩,似乎已緩解了中國的能源供應鏈壓力。但事實上,天然氣的使用量卻大幅增加。此外,雖然大規模電力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少,電廠龐大的煤炭存量卻因此成為新的問題。
在我看來,如果政府能成功實現經濟轉型,降低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強度,那么能源供應的短板就不會像之前那么突出。但如果經濟突然加速,能源需求跟著上升,這些問題又會再次浮出水面。